二战初期步枪只有5发子弹,为什么不增加弹仓量?

第一军情


(kar98k毛瑟步枪)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栓动步枪。栓动步枪顾名思义,就是需要手动拉动枪栓用来完成上弹、退膛操作的步枪。栓动步枪这类步枪都只能进行单发射击,作为一战、二战作战的主力军,它的发展和更新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为什么大部分的栓动步枪载弹量始终都是只有5发呢?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栓动步枪枪机运动原理)

【1】经济原因

许多国家经历过一战的“洗礼”后,大部分经济都用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城镇,工厂等。为了恢复这些基础设施,国家的军工业基本也就没有这么运转,所以也没有对栓动步枪进行什么大的更新。当然除了美国以外,美国作为一战最大的赢家,经济完全没有停止,于是对栓动步枪也有了更新,发展出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t,8发弹仓内置式双排漏夹。当然那些经济没有那么好的国家,也不会花钱去改良弹仓之类的了。

(中国汉阳造88式步枪和马枪)

【2】历史原因

一战期间,当时战争基本都是阵地战,大家双方在各自阵地挖好堑壕、堡垒后,就持枪互相射击,谁能打的又远又准,谁就能获得胜利,因此对弹容量并不追求,多次换弹也不会影响战局。二战初期,大家的观念也依然停留在一战期间,改良的栓动步枪,也只是加长了枪管,增强步枪射程和精准度。

(苏联莫辛纳干步枪)

【3】射速原因

一把步枪的载弹量其实和它的射速还是有很大的关系,栓动步枪都是打一枪拉一下栓,一边射击一边退弹壳,射速慢也是它的特点,但是这样的特点它的换弹时间也不会太长。因此给一把射速慢的步枪,增加弹量也是无用之举,不仅增加了士兵的负重和工作量,要是在影响到精准度就更得不偿失了。当时被称为射速第一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也只有10发的载弹量。

(让子弹飞一会儿也是对李-恩菲尔德步枪射速夸张的表现了一下)

【4】后勤原因

在一、二战时期,士兵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由于经济原因,子弹一直都是战场上的生命线,所以每个士兵其实身上的子弹并没有带那么多,一般都是打完之后就可以在身后的后勤补给站进行补给。在高死亡率下的,很多士兵连弹仓里的5发子弹都没打完就战死沙场了,如果这个时候增加步枪的载弹量,可能会浪费很多子弹,所以对于后勤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经过以上原因,栓动步枪的载弹量只有5发,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考虑。无论是从枪的重量、射击手感,以及他精致的外表和实用的功能,决定了它使用5发的载弹量。拉栓射击也一直都是男人的浪漫,一枪一栓,稀少的载弹量也丝毫不影响它退壳的声音。栓动步枪的设计一直都是轻武器美学上的典范,多余的子弹也只会影响的它的美而已。

(退壳的李-恩菲尔德步枪)


桌面战争兵棋


栓动步枪,一般5发弹仓供弹,用枪栓将子弹推上膛,每扣动扳机,只能射出一发子弹;然后,需要再次拉动枪栓,完成退弹壳,以及子弹再次上膛,枪械再次处于待击发状态。

二战时期,除了美苏德等少量交战国军队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德军甚至装备了具备划时代意义的步冲合一的StG44自动步枪以外,其他交战国军队装备的基本上都是5发弹仓供弹的栓动步枪。

当然,也有特殊案例,英国以及英联邦军队装备的是2只5发桥夹弹仓供弹10发弹容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意大利军队则装备了6发弹仓供弹的曼利夏·卡尔卡诺M-1938步枪。

除了美苏德等国装备半自动步枪以外,其他国家军队装备的发弹仓供弹的栓动步枪,实际上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装备的步枪,就没有什么区别,也即自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时,5发栓动步枪就没有什么改进,已经是基本上定型了。

至于栓动步枪为何只有5发子弹,应该和各国步兵的战术有关,当时各国军队的步兵班基本上都配备了一挺轻机枪,德军甚至装备了一挺MG-34/42通用机枪。

因此,步兵的作战是围绕轻机枪或通用机枪而展开,机枪是步兵班最强的火力输出单元,连部一般都配备有重机枪,有轻重机枪提供火力,一般阵地战中,就容易守住阵地,5发弹仓栓动步枪能够满足作战需求了。

此外,当时的5发栓动步枪都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由于射速慢,步兵携带60-120发子弹,足够应对中等以上烈度的冲突,有5发桥夹装弹,一次性地压进弹仓,特别适合卧姿射击,因此,基本上不影响栓动步枪的射速。

再则,栓动式步枪射程远,单发射击精度高,且弹丸杀伤威力大,还有节约子弹的作用,如果要增加枪械的容弹量,势必要重新设计步枪的弹仓结构,弄不好还要推倒重来,重新设计一把步枪,那就不是栓动步枪了,且生产线的工艺流程等也得重新改造,那代价就比较大了。

5发栓动步枪供弹,是最为理想的,英制李·菲尔德步枪,弹仓压进2只5发桥夹时,故障率明显提高,因此,士兵常常只压进一只5发桥夹。

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也就二十余年时间,许多国家军工就未研发新型步枪,军队的战术思想也停留在一战阶段,导致其军队在二战时,依然使用一战时期的5发栓动步枪,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国平军史


二战时的步枪大都是手动步枪,拉一下扣一下。使用大容量供弹具的意义不大,德国人曾经是在一战是搞过一种20发弹匣用在毛瑟98上,但是后来没有广泛使用。

手动步枪如果是下边的弹仓太长了,反而是不容易携带了。

对于全威力步枪弹来说,由于都是单发射击,包括半自动也是扣一下响一声,对于枪内的子弹数量要求并不高,象一般每个士兵随身携带的子弹,步兵每人也就是40-80发,80发还是美国人的,美国人那会已经用上了迦蓝德半自动,弹药的消耗要大一点,这就说明当时的手动步枪使用5发的弹仓容量是够用了。

当时的步枪什么的全枪比较长,行军的时候放在肩上比较省力,有一个长长的弹匣在那里比较碍事,反正步枪还是拉大栓,要那么大弹容量没用。

这张鬼子的照片肩枪看的更清楚一点,当时步兵行军的时候,步枪都是扛在肩上的。而且大部分国家的步兵真的都是步兵,要靠两条腿走路的。

一方面是大容量弹仓用不上,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携带起来不方便,当时的步枪由于全枪比较长,所以平时在行军的时候,都是把枪扛在肩上,而如果是采用大容量供弹具,这个伸出来的弹匣对于肩枪不利,影响士兵的携带武器。


红色手电筒


众所周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动步枪,这种步枪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开完枪,就会退出子弹壳,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射击。所以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容量只够5发子弹。那么这种步枪有没有必要去增加弹仓量容量呢?

首先,因为从一战结束一直到爆发,中间只是相隔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大部分国家在大战中受到了重创,导致经济一落千丈,因此战后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内这些国家都忙于恢复经济,以及最基础的设施,来增加综合国力。其中轻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军工产业由于起步晚,研发时间又长所以基本停歇。

其次,因为这种栓动步枪边射击边退弹壳,所以换弹时间不会太长,而且五发子弹的射击能节约弹夹,所以改变步枪的构造也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因为到了二战后期,冲锋枪已经大量的出现,而冲锋枪的弹夹容量能达到五十发以上,所以在这种更新换代面前已经没有国家去把精力放在栓自动步枪的结构改造上面。而一把射速慢的步枪,去增加夹弹量的话,基本上属于多余的功能了,另外还会增加士兵的负重和工作量。

第四,军工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机床等设备也需要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这对经济紧张的战后国家来说,可能更希望采取保守策略。五发子弹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才会有歪把子这种用五发弹夹供弹的机枪。(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马屁股会决定很多的事情的,人类历史上很多的数量实际上都和马屁股有关。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屁股决定了航天飞机的尺寸。


步枪装5发子弹的事情,实际上细说也和马屁股有关系的。

现在的子弹叫做定装弹,是1845年法国发明的。虽然当世定装弹还很简陋但是作为大规模的军需品就要考虑如何运输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战时期的弹药盒:

这是一个一战时期的标准弹药箱,12个盒子会装到一个木头箱子内。每个盒子里里面有24纸包子弹,每纸包内有60发子弹。这样包装好的木箱在马车上能够一排码六个。恰好是一个马车的宽度,而子弹在包装盒内是5X12粒的排列方式。



最早制作的带有弹仓的枪支是斯宾塞步枪,这是一种将子弹装在枪托内的设计。由于充分利用了枪托长度里面可以放入7发子弹。但由于7这个数字是最难以琢磨的质数,无论和任何数字都难以整除出相同的余数因此在弹药供应上就出现了一盒子弹装枪几轮后就剩余了1-6颗不等的状况。后期的改进型就干脆减少了两颗子弹只装入5颗子弹了。相反如果增加三发子弹枪托就会变长很多难以操作了。

后面发现一盒60颗子弹可以恰好装弹12轮。于是后期的步枪弹仓的设计也就利用这样的一个规律,用了5颗弹仓。

由于后期新的步枪采用了弹夹的形式安装子弹,那么在弹药纸包内的子弹甚至可以不拿出纸包就将弹夹快速的插入,这样就无疑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一直就将这样的设计延续到2战末期,以至于很多其他子弹的包装也利用了相似的包装设计,即便他们不需要使用弹夹。

但是到了二战后期,步兵火力持续性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这样的装5颗子弹弹方式就显得火力空档太大。

到战后,陆续各国将弹匣内子弹的数量增加到了20-30发,没错——还是一包子弹能够整除的数量。


军武数据库


5发子弹的弹仓是经过战争实践考验出来的。

首先,二战初期5发弹仓的栓动步枪技术已经非常完善,无需增加弹仓。

以日军三八大盖为例,它于1903年开始研制,1905年定型。口径为6.5毫米,弹仓容量为5发。步枪弹为6.5×50毫米,全弹质量21.1克,整枪重3.95公斤。以日本人的精明,他们不会不去考虑把增加弹仓容量。但是如此一来,整个枪重也会增加。如果再增加五枚子弹,那么弹仓里就会增加21.1×5=105.5克,对本就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来说,增加的重量也给行军增加了难度。而且,经过一战的考验,5发弹仓容量的栓动步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其次,5发弹仓容量的栓动步枪更适合掩体内射击。

二战期间,在近兵团作战中,5发弹仓容量的栓动步枪是主要的武器,因为该型步枪射击性能稳定,精度较好,非常适合100-600米距离的射击。而且由于士兵在掩体内操作步枪,5发的装填时间是最优的时间,既能保证射击的精准度,又能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最后,二战初期弹容量大火力更猛的冲锋枪和重机枪已经普遍使用。

想通过增加弹容量来加强火力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因为近距离有冲锋枪,短时间内就能扫射一大片,压倒性优势火力的有重机枪,像92式或者马克沁,能打的对方抬不起头,绰号士兵收割机的称号也不是白给的。重火力有迫击炮和各种口径的火炮,从这方面讲,5发子弹的弹仓容量只适合掩体内精准稳定的射击。



综上所述,二战初期栓动步枪的5发弹仓容量是非常符合它的使用价值的,是经过实战考验过得适合使用的弹仓容量。

我是木子知兵史,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木子知兵史


因为二战的一票栓动步枪都是由弹夹供弹的啊~而一夹子5发塞进去并且交错排列的话,不至于超出枪身的高度,看起来比较和谐美满,而且对枪本身的加工制造来说更方便。

所以那会弹夹子一般都是一夹子插五发蛋蛋。

反正二战各国主流步枪都是大栓(美国人???)射速又慢,五发子弹够打一阵子了。而五发又是非常便于统计的一个数,士兵数数弹夹数量就知道自己带了多少子弹。(士兵口吃或者没上过学数错了就别怪狗子)

而例外当然是有的,法鸡怎么会错过这种标新立异的时候呢?

法鸡的勒贝尔步枪,早期它是管式弹仓供弹,有八发容量。当然,装填得一发发的来。

但后来尖头弹不是流行了么~ 管仓里子弹们容易爆菊,所以后来改成了直列装填。而又因为勒贝尔使用的是锥度极大的8*50mmR勒贝尔弹,菊花太大,所以就出了三发的夹子。

后来的贝蒂埃步枪到是用了5发的夹子,然后枪就变成了这幅德行...

我不管,我就要乳法

8*50mmR勒贝尔沙雕弹也早就了奇葩的绍沙这种半弯的弹匣。

意呆利人也不甘示弱啊,卡尔卡诺也是个例外

因为卡尔卡诺步枪使用的是比较细的6.5*52卡尔卡布步枪弹,因此一个弹夹六发装弹

那你可能会问为啥步枪不能装两个弹夹的子弹或者搞个十发弹夹?

有啊,英国腐佬的半自动(伪)大栓李恩菲尔德就是两个弹夹的.303子弹,

但是这样弹仓就得做的比较长,制造携带使用都很麻烦,而且.303子弹带凸缘,一股脑子塞进去十发子弹很容易出现互卡底缘的供弹故障(有缘弹通病),而且装第二个五发弹夹的时候,压下去很费力。所以一般可以装十发弹的老李也就只装五发。



疯狗的轻武


栓动式步枪的发展历史上其实有过很多种不同装弹量的步枪。比如早期栓动式步枪,经常使用管式弹仓。这种弹仓中,子弹头尾相接排成一长排,装在一个长长的管状弹仓内。这个弹仓有的枪装在枪托里面,有的枪装在枪管下方,有的枪装在枪管上方。管状弹仓的装弹量基本取决于管子有多长,管子有多长又取决于装在什么地方。比如,弹仓在枪管下方的毛瑟1871步枪(也就是毛瑟打出自己名头的型号),能装8发子弹;雷明顿公司的Remington-Keene步枪更是能装9发子弹;雷明顿公司出过最狠的栓动式步枪能装13发子弹,怕不怕?也有少的,只能装6发子弹。

但后来,栓动式步枪基本都取消了管式弹仓,改成了后来普遍使用的弹仓形式,也就是子弹平行排列,垂直于枪膛的方向装入弹仓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首先是因为管式弹仓有很多不可克服的毛病。比如装弹复杂,管式弹仓装弹时必须先把弹簧压到底,然后打开,再一发一发地装进去,很慢,而且不适合装尖头弹。再比如,管式弹仓射击时,随着子弹的减少,枪的重心位置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于精确射击简直就是灾难。

而后来的那些弹仓本身方向不一样,子弹既可以一发一发装填,也可以一个桥夹一次按进去,打到一半再装填也比较简单,这就大大提升了装填速度。同时,由于子弹方向是垂直于枪膛排列的,对重心不会有影响,自然有利于精确射击。所以,所有后期的经典栓动式步枪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弹仓。

但这种弹仓也有不足。由于子弹装填方向垂直于枪膛,对子弹的数量就有限制。5发子弹加在一起的高度基本和枪身相当,如果弹仓装弹再多、尺寸太大,就会造成弹仓突出于枪身之外,不利于操枪、射击和携行,也会影响枪的生产。考虑到这些栓动式步枪本身装填速度就不慢,而栓动式步枪本身射速也没那么高,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增大弹仓容量。T


联合防务


栓动步枪并非只有5发容量的。

法国虽然自1936年开始装备著名的MAS-36步枪(5发固定弹仓),但因供应不足,开战时装备更多的步枪是贝蒂埃M1916式(Berthier M1916 )步枪,这种一直装备到1960年的步枪发射8X50R勒贝尔式半底缘步枪弹,使用3发旋转式弹仓供弹,中国滇军部队抗战时装备的步枪,最初就是这种俗称“法国三响枪”的贝蒂埃式步枪。部分贝蒂埃式步枪后来改装为5发旋转式弹仓,但3发弹仓仍居多。

贝蒂埃M1916最初用三发弹仓,后部分改5发


除了贝蒂埃式,更古老的勒贝尔M1886式步枪(Fusil Modèle 1886)在二战时仍有装备,这种步枪发射8X50R勒贝尔式半底缘步枪弹,使用8发前置管型弹仓供弹。这种枪抗战爆发时中国滇军、桂军也有装备,俗称“法国九响枪”(当时习惯在枪膛里也装一发弹)。

勒贝尔M1886


英国就不用说了,二战期间装备李恩飞IV号步枪,发射7.7X56R的.303 Mk VII SAA Ball半底缘步枪弹,使用1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

李恩飞IV号步枪的10发漏夹


意大利二战期间主要装备卡尔卡诺91(CarcanoM1891)式步枪和卡宾枪,发射6.5X52MM的Cartuccia Modello 1895步枪弹,使用6发固定式弹仓供弹,这种步枪在二战期间十分流行,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罗马尼亚的二战参战部队都大量装备,战后仍生产了很长时间,因为产量太大,战后美国等民用枪械市场曾充斥着卡尔卡诺步枪和枪弹,刺杀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凶手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使用的,正是一支从二手枪店淘来的打折卡尔卡诺卡宾枪。

刺杀肯尼迪使用的卡尔卡诺91卡宾枪


如果再算上主要装备8发半自动M1步枪和15发半自动M1卡宾枪的美国,其实二战中使用5发弹仓步枪为主战装备的国家并不占明显优势,只是几个陆军大国(苏联1891/30莫辛-纳甘、德国毛瑟K98k、日本38式和99式,以及中国的汉阳造、老套筒、中正式)普遍装备5响枪,给人留下了太过深刻印象,如此而已。

实际上战后毛瑟98K也试装过20发可拆卸弹匣,但那时突击步枪都快成标配,半自动已开始过时,何况栓动呢?

改装20发可拆卸弹匣的毛瑟K98k


陶短房


战场上,一支性能可靠的步枪堪比士兵的第二条命。二战初期的步枪只有5发子弹,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维持它的可靠性!

二战初期的步枪多为一战时期定型的步枪,绝大部分只可装填5发子弹,这是因为经过一战无数战争的优胜劣汰,被保留并广泛装备的都是那些性能可靠的步枪。但很多人认为5发子弹太少,为什么不改成10发或者20发?这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首先,并不是没有,只是较少而已。一旦改变弹仓量就意味着对步枪构造的改变,枪支重量,准心位置可能都会改变,这无疑给士兵行军和隐蔽带来麻烦,可靠性也会有所降低,这是对士兵生命的不负责。况且,一战后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在休养生息,国家财富大部分用来恢复重建和发展经济,分配给军事方面的就相对较少了。而且一旦开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还要建立相关的军事设施,购买相关设备并对后勤体系进行调整,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他们缺的就是时间和金钱!

况且很多士兵牺牲前也打不完5发子弹,能活下来的更换子弹对他们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啊。随着二战的焦灼,二战后期已经有半自动和自动步枪用于战场,更加没有必要了。

所以,那个时候增加弹仓量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蠢事,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