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湯”、“水稜花”、“鑽籬菜”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


“般若湯”、“水稜花”、“鑽籬菜”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

潘江士友命飲①,供以“酒煮菜"。非菜也,純以酒煮鯽魚也。且雲:“鯽,稷所化②,以酒煮之,甚有益。”以魚名菜,私竊疑之。及觀趙與時《賓退錄》所載③:靖州風俗④,居喪不食肉,惟以魚為蔬,湖北謂之魚菜。杜陵《白小》詩云⑤。: “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始信魚即菜也。趙,好古博雅君子也,宜乎先得其詳矣。——《山家清供》宋·林洪撰
【註釋】
①潘江:又名饒河,古稱番水,在江西省東北部,
②稷:指糧食作物。
③趙與時(1172-1228):字行之,寶慶二年(1226)進士。官麗水丞。著有《賓退錄》十卷,考證經史,辨析典故,頗多精核。
④靖州:位於湖南省西南,湘野桂交界地區。
⑤杜陵:即杜甫。此處引詩見於杜甫《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
【譯文】
潘江士友請我飲酒,端上一道"酒煮菜”。結果並不是菜,完全是用酒煮鯽魚。並且說: "鯽魚,是糧食變成的,用酒煮食,對身體很有益處。”我對稱魚為菜覺得奇怪。等看過趙與時《賓退錄》的記載:靖州風俗,辦喪事期間不能吃肉,只以魚作為菜,湖北叫它魚菜。杜甫《白小》詩: “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才相信魚確實可以稱為菜。趙與時是個好古博雅的君子,知道得這麼詳細確實應該。


《馬跆畫寶》中的魚

“般若湯”、“水稜花”、“鑽籬菜”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

【點評】
鄱江的朋友將酒煮鯽魚稱為“酒煮菜”,這讓吃遍美食的林洪也犯了狐疑,何以魚被稱為菜呢?其實除了他後來在《賓退錄》中所看到的靖州風俗,以魚為蔬,湖北稱為魚菜之外,用“魚菜”之名來指魚類菜餚早就出現了。如《南齊書·海陵王昭文本紀》: “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也有“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的句子。至於為何有“魚菜”之說,或許正如文中所引鄱江朋友的解釋:鯽魚是稷所化。這種說法在古代流傳很廣,如《埤雅·鮒》所引: “鯽是稷米化之,其魚腹猶有米色。”
如果說“魚菜”之名還是地方風俗的體現,那麼,另一類將葷肉稱為素菜的事例就令人啼笑皆非了。比如,宋代有些僧人稱酒為“般若湯”,稱魚為“水稜花”,而雞則被稱為"鑽籬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和尚耐不得天天吃素的清苦,忍不住想吃葷,卻又怕犯了戒律,於是為魚和雞另起一個“素”的名字,然後便心安理得的大快朵顧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