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醒醒吧,別再“黑化”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可能是被“逼”的

#教育#

劉昊同學是一名初一的男生,那天,他因為學習上的壓力,和父母大吵一架後萌生了離開家,獨自闖世界的念頭。晚上,他想了一宿,那麼多年輕人早早闖天下,從打工開始,成就了自己的江山,自己為什麼不可以?父母覺得自己養不活自己,哼,我還就不信了,我就養不活自己了嗎?

第二天,劉昊便坐上了開往另一個城市的火車。去的時候,幾乎是一路風景一路歌,心情特別美!不用學習、不用聽父母嘮叨!眼前,是呼嘯而過的沿途美景。起初,陳昊心中不斷地湧現讓父母著急帶來的快樂感覺。後來,隨著車輪滾滾,陳昊開始想家,硬著頭皮到達目的地後,身心被陌生感裹挾著毫無開啟全新人生的時期。一切都與想象中的不一樣。本想著一邊花帶來的錢一邊找工作,結果,錢花完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只幹了一天就被辭退了,最後在民警叔叔們的幫助下,回到了家裡。

很顯然,劉昊同學是想離家出走。對孩子來講,離家出走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因為當孩子脫離父母的監護後,可能會發生危險。


父母醒醒吧,別再“黑化”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可能是被“逼”的

美好的青春年華


在我們身邊,青春期的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並不少。國家民政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00年,我國離家出走的青春期的孩子已有15萬人次。從現有大樣本學術研究的整理發現,青春期的孩子的離家出走意願和離家出走行為均呈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

當青春期的孩子逃離家庭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以後,社會學家們通過各項研究發現,離家出走行為不再只被認為是個人病態或追求刺激自由的個體原因,而是作為逃離他們感到被虐待、被忽視、不愉快的家庭環境的一種手段。

如何判定孩子的行為是離家出走

對孩子來講,離家出走不等於出去玩;對大人來講,離家出走是一件很嚇人的事情。

很顯然未滿 18 週歲的孩子在沒有得到父母或監護人的允許或批准下,離開家或住所一天以上的時間,並且自己也承認這是一次離家出走,那麼,離家出走的行為就成立了。

判斷是否為離家出走,大多強調以下4點中的部分或全部:


父母醒醒吧,別再“黑化”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可能是被“逼”的

離家出走


1.離家出走者的年齡,通常為12~18 週歲

很顯然,這個年齡段處於青春期,青春期孩子的顯著特點,就是有了成人感,但是成人感並不等於他們是成人了,從生理上來講,他們步入了成人的行列,但是心理上、能力上,他們還未成年,還是孩子。

2.離開的持續時間超過 24 小時

這意味著孩子沒在家裡,也沒在學校,更沒在親戚朋友那裡,而是離開了父母的人際交往範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裡幹什麼,父母並不知情。
3.是父母或監護人不知情

孩子在哪裡,去了哪裡,去幹什麼,父母或者其他的監護人並不知情,自以為孩子在學校或者家裡,其實,孩子已經像斷了線的風箏一下,處於遊蕩狀態,將會面臨什麼,難以估測。
4.離家出走者自己對行為的認同

孩子認可自己想離開家,而且已經離開了家,是有意識地行為,而不是迷路或者被騙,而是處於一定的心理狀態下的主動選擇。

為什麼那麼多孩子離家出走呢

那麼,什麼原因導致了當下的青春期的孩子,廣泛地離家出走行為呢?真的是因為他們長大了,能過獨立的生活了嗎?顯然不是,那麼,又因為什麼呢?

1.嚮往獨立,不知輕重

“成人感”使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向往獨立,他們想要反抗父母的管教,膽子大的一個人就出去闖蕩江湖了。幾個情況擁有相同遭遇的孩子在一起,產生了反抗父母的共性心理,不懂得人生艱辛、社會險惡的他們,覺得自己行,於是,有一人提出來,其他人因為從眾而響應,集體離家出走了。

2.遇到了問題,選擇逃避

家庭或者學校環境不良,給孩子帶來了壓力,他們無力承受,與父母又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環境,父母不理解自己,為了逃離,選擇離家出走。

固原市某小學五年級的7個孩子,因為害怕被老師、父母打罵,集體離家出走。其中一個孩子說:“老師經常打我們,站隊站不好要捱打,上課回答問題錯了也會打罵,全班的同學都捱過打,過幾天要開父母會,我們害怕,就商量著跑出來了。”

孩子們心裡委屈,不懂得尋求幫助或者無處尋求幫助,便採取一走了之的方法來應對。

3.缺乏責任感,喜歡遊蕩

有的孩子天性責任感低,不愛學習,把到處遊蕩當成自由,呆在家裡感覺家庭環境太壓抑,不願意按著父母的安排學習,受影視劇的影響,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者與家裡的某個成員發生矛盾,想去外面的世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按著內心的期待去闖世界了。

4.對抗父母的決定

有的孩子覺得受到了父母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誤解,被父母教訓幾句,心理不舒服,為了爭取更多的權利,以離家出走的方式抗議,讓父母著急以宣洩心中的不滿。

5.早戀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發生早戀,被“戀情”燒暈了頭,被父母發覺後受到限制,為了忠於愛情可能會選擇離家出走,以同居的方式反抗父母的管教。

或者,只不過是平常的友誼,因為接觸多了,被父母當作早戀的苗頭警告,孩子氣不過,要做出事情給父母點顏色瞧瞧。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強,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能夠主宰自己的事情,外界的干涉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他們會選擇以外界最不願意的事情來回擊過去,離家出走是一種。

以上是集中比較常見的導致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


父母醒醒吧,別再“黑化”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可能是被“逼”的

青春期叛逆


父母怎麼做,孩子不離家出走

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孩子離家出走,父母都有責任,因為孩子與他們“決裂”的行為背後隱藏著的是父母不當或者失敗的教育方式,而不是青春期的錯,對青春期的“黑化”只會導致父母看不清自己的責任,不尋找更適合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法,使得親子關係走向對立。

如果捂住孩子的心臟,讓他們說句良心話,他們願意離家出走嗎?一定不願意。如果當青春期到來之際,他們擁有了應對青春期這個特別的成長期的能力,得到了來自於社會的支持,他們一定是懂事而知輕重的,畢竟,他們是孩子而不是魔鬼。

所以,如果家庭不具有“逼”孩子的成分,那麼,青春期就不會被“黑化”,即使有波浪,孩子也能順利駛過。

所以,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是父母對於青春期孩子成長的有力支持,他們不會因為芝麻點小事而離家出走,即使邁出了家門,他們也會自己走回來。因為,他們只是在家的附近遛個彎,散散心而已。

1.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孩子當然願意待在家裡。父母整天吵架,孩子看著心煩,自然會往外跑。有的父母即使不打架,也是整天不在家,要麼出差,要麼出去玩,他們覺得孩子大了,能照顧自己了,殊不知,孩子回去感受不到愛的氛圍,內心會比較孤獨,他們可能因此而“恨”父母,覺得父母有所虧欠,不自覺地,就想傷害父母一下,情緒碰撞到一定的份兒上,可能就離家出走了。

在原生家庭裡,父母是家庭氛圍的營造者,竭盡全力把家收拾得乾淨整潔、溫馨舒適,在孩子放學回到家的那一刻,能夠看到父母坐在沙發上或者忙碌在廚房裡;假期到了,大家相約一起出去旅行;夕陽西下後,一家人出門遛個彎;……這樣的時刻裡,孩子們的內心會特別溫暖。


父母醒醒吧,別再“黑化”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可能是被“逼”的

愛的感覺

2.給孩子更多的獨立空間

當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支持達到孩子需要的獨立需要的時候,他能夠自由呼吸,努力做自己,就不會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斷了自己後路。

青春期的孩子既需要來自父母的關照,也需要父母和自己保持距離,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需要更多的獨立空間做私密的事情,而且非常地以自我為中心,還具有一定的自閉性。

涉及孩子私密的事情,父母不要往前衝,而是要儘可能地保持距離,默默地觀望,假裝不知道。孩子願意說,父母就聽著;孩子需要父母給出主意,父母就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妨礙的情況下,孩子不說,父母也不要插手。

3.不跟孩子制氣

青春期的孩子很情緒化,為什麼呢?

一方面,因為他自己就是個矛盾體,內心常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而又看不清自己的需要,所以很矛盾。

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神經系統的抑制與興奮功能出現了不同步性,也就是興奮功能較強,導致了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刺激比容容易興奮。同時,大腦前額葉發展相對滯後,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難免會衝動,自我反省後,情緒低落。

所以,當孩子出言不遜或者行為過激的時候,父母別跟孩子一般見識,靜觀其變反倒能讓孩子冷靜下來,不出現過激行為。

4.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人格發展

人 格的形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到了青春期,已經顯示出了一定的個性特點。在良好的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自信、樂觀,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挫折,即使到了青春期會有逆反情緒、追求個性獨立,也不會出現過激的行為,在大是大非面前很能拎得清輕重,他們不會因為和父母發生一點小爭執而離家出走或者做出更極端的事情。

, 研究顯示,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於一種平等和諧的關係,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適度控制,孩子性格活潑、快樂而自立,是難於交往,富有合作,這樣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難或者被誤解,也不會負氣一走了之,而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