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在第二年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也许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但有些可能不太清楚这部电影。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莫翰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它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留下的日记,莫翰奇慢慢回忆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了自己记忆的深潭。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为各领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的人生跌入了低谷。马修因为生活所迫,经人介绍,便来到了法国郊外的一所学校,一所如监狱般的学校。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劣的儿童。在“池塘之底”孩子们面对着冷酷无情的老师、毫无人道的教育方法,以及以暴制暴的管理方式,被压抑得喘不过来气,孩子们并没有因为酷刑改变自己的本性,反而更加的叛逆狠毒。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让人意外的是马修的到来让孩子们由叛逆到积极改变,那么马修到底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感化孩子们顽劣的内心呢?

此影片传递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冲突及自我的救赎,感动了无数人,豆瓣评分高达9.3分。

电影的上映距今虽然已经相隔16年了,但是我觉得对当下的教育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及意义。

哈善教育方式PK马修教育方式,是“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教育的对立,前者以暴制暴,后者与孩子建立信任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暴力,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有着铁一般的定律:“犯错必处罚”,这是由哈善校长提出的教育理念及对他们的管理手段,孩子们一旦犯错,就是动用暴力,不管年龄大小,都不会留情。

例如:

麦神父的眼睛被盖赫特弄伤了,在没有找到凶手前,大家都是轮流关静闭,

被校长称作“问题少年”的孟丹,怀疑他偷了老师的生活费,校长对他暴力责罚。

有个孩子犯错了,被校长惩罚15天刷地板,这是“额外福利”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心理学上曾提出“

行为主义”,而哈善校长的教育方式与这个极其相似。所谓的“行为主义”,只要孩子的行为出现差池,没有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便立刻对孩子进行惩罚,让孩子在处罚中汲取教训,从而成为“乖孩子”。

“行为主义”是由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他曾说:给我一些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他们培养成指定的类型的人,比如:医生、商人、律师、艺术家、小偷等,不管他们天分怎样、是否有爱好、是否有才能,是否与他父母的职业有某种关系。

其实在“行为主义”教育理念中,把孩子当作小白鼠一样,成为了他们实验的牺牲品,没有爱,只有暴力及冷冰冰的处罚。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背道而驰。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来,哈善的教育方式就是用暴力来惩罚犯错的学生,可是他的麻烦总是不断,孩子们也聪明,当面乖乖听话,给你面子,可当他转身离开,就开始打闹、抽烟、恶作剧等,当再次被发现,便迎来的就是更暴力的处罚措施,教育陷入了“死循环”。

我们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哈善校长的管理制度。用恶作剧来戏弄老师,用剪刀刺伤老师的胳膊,用玻璃打伤老师的额头,这就是暴力教育带来的恶果,以暴制暴。

但相反的是,新来的马修老师则采取的教育方式跟哈善完全不一样,他对孩子们除了采取差异化教学,按照孩子不同的性格和特长分别来对待以外,他最大的亮点就是包容孩子所犯的错,用自己的爱来感化这些孩子。

比如:

盖赫特用玻璃划伤麦神父的眼睛,他没有向校长检举,反而让他去照顾麦神父直至痊愈;马修对他说麦神父是一个很好的老人,盖赫特惭愧的低下头,没有说话。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孟丹是个很叛逆,也很难管教的学生,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唱歌羞辱马修,但他没有处罚孟丹,准备让他当男高音,只可惜孟丹太叛逆。

在进教室门口时,有个小男孩因犯错被惩罚刷地板,他连忙向麦神父询问这些孩子的状况。

孩子们偷拿他的乐谱到卫生间,他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的喜爱,于是组建合唱团,却没有放弃一个孩子,根据每个孩子的音色特点,分为高音、中音、低音,让唱歌跑调的孩子当“琴谱家”,让不会唱歌的孩子当指挥助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合唱团中,用音乐感化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马修老师只是一个音乐家,他不懂心理学,但他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所谓“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发现自我价值,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助孩子积极向上。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并没有反抗,反而与马修建立了信任,愿意把心里话跟他说,影片中的莫翰奇对自己的母亲有误解,都是马修老师跟他说,他的妈妈是爱他的,她在一个饭店工作,很辛苦,莫翰奇果然知道母亲在饭店工作,跟妈妈的关系变好,这就是爱的教育所给的答案。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自从马修老师来到了“池塘之底”,孩子们犯错的频率在下降,老师们都发生了变化,就连哈善校长都玩起了纸飞机。马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孩子们越来越好。

在哈善校长和马修老师的心里,都希望孩子们变乖,哈善校长更多看到的是孩子身上的“恶”,而马修老师更多看到的是“善”,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所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暴力压制PK包容理解,孩子们面对不同的教育方式,成就不同的人生

我以孟丹和莫翰奇为例,分析一下暴力压制与包容理解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孟丹在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被哈善校长划入了“问题少年”的行列,给他贴上了撒谎、有暴力倾向、智商低下等标签。

孟丹也没有辜负哈善校长的“期望”,他每个言行的背后都充满着对教育的挑衅,当校长误会并暴打他时,他狠狠地将拳头砸向校长,并在事后寻机放火烧了学校。

这也印证了哈善校长的猜测,的确,孟丹就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叛逆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心理预期效应””简单理解就是你内心渴望这件事的发生,并不自觉地朝这个方向引导,孩子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会逐渐变成你想象的样子。

这就是哈善校长的教育方式,他就是这样做的,孟丹的人生因为这些标签而彻底成为一个“坏孩子”,最后被逐出“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莫翰奇比孟丹幸运,他能成为国际著名的指挥家都是因为他遇见了马修老师。

马修老师包容并欣赏莫翰奇,对莫翰奇说,你总是做着与自己本性相违背的事情,打架闹事耍流氓,别人觉得好笑,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玩。从这可以看出,马修老师知道莫翰奇本性并不坏,只是没有人给与正确的引导。

莫翰奇静闭结束后,回到教室,马修老师鼓励他试唱,后来他发现莫翰奇是一个音乐天才,并用坚定的语气跟莫翰奇说,他不会甩掉他的,让他每天到教室学习音乐。

为了能让莫翰奇更快跟上合唱团节奏,马修老师都会单独指导他歌唱技巧,而在每一次的歌唱中,马修老师都会用坚定的目光看向他,让莫翰奇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尊重,表现得不错。

可莫翰奇的顽劣并未因此收敛,有次他因误会将一瓶墨水倒在马修老师头上,马修老师没有责骂,而是取消了他的独唱部分,这让莫翰奇自己去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面对学生所犯错时,马修老师都是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他们能够更好的自我成长,慢慢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知道做错事的后果。在一次汇演中,莫翰奇以为自己没有机会了,就落寞地倚靠在旁边的柱子上。没想到,马修老师重新将坚定而信任的目光投向他,并恢复了他的独唱。那一刻,莫翰奇的眼中第一次流露出感激与喜悦。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在心理学上也有一种说法““自重感效应”,简单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当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时,就会感到自信与喜悦,也就有了自我价值感。

马修老师就是用包容、理解来呵护每个学生,因此迎来了学生对他的好感,所以孩子们由“坏孩子”慢慢变成“好孩子”,莫翰奇在他的教育下和引导下,不再自暴自弃,而是积极跟着马修老师学习音乐,在马修老师离开之后,他听从建议,在母亲的帮助下,进入专业的音乐学院学习,为日后成为音乐指挥家打下基础。

你看,因为哈善和马修教育方式的不同,俩个孩子的行为和思维开始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命运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以得知,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只能压制孩子的天性,让一个孩子最终成为一个“坏孩子”。而温和的教育方式、能给学生正面引导,那才是孩子们的好老师。

那么,这部感人的电影又给我们那些思考呢?

1.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要看到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并欣然接受

不要像哈善校长一样,看到孩子的问题,用暴力解决,给孩子们贴标签,用尽各种手段打压孩子们,使他们的人格不断的扭曲。应该像马修老师一样,用一颗强大的内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有爱的心去包容孩子们的缺点、错误,并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施暴者。

2、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就自己

马修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不仅仅是包容孩子们所犯的错误,更是从他们的错误中,看到存在的闪光点。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引导孩子写下自己的梦想,并用音乐熏陶孩子,就像一缕光,穿过层层乌云,照进了那个阴霾的世界和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看到希望。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修用真诚和爱心治疗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在合唱团中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实现”。

3、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突破自我,完善自我

在《优势教养》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优势视角”:意思说看到孩子的优势并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能帮孩子发展的优势之上,而非劣势上、缺点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孩子。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马修老师不仅发现他们的优点,还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追逐梦想,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了成长型思维。

我曾在《终身成长》一中书,看到这种说法,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一种是固定性思维,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目前的困境;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也就是说通过努力就可以让自己突破困境,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本”,不是暴力对抗


结束语: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堪称法国版的“麻辣教师”,主题结构并不算新鲜,却把轻松逗趣、温馨可爱推到极致,并体现了真正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该影片没有美女、没有太多的商业元素,该片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方法讲一个感人的故事,洗涤观众的内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可以塑造不同的孩子。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遇到调皮叛逆的孩子都能像马修老师一样去教育孩子,我想会有很多学生不再成为“问题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