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班的春天”窥探教育心理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窥探教育心理学

文 / 依依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个在由一位冷酷、残暴、只懂用惩罚措施教育小孩的院长的管理下,名为“池塘之底”的辅育院里的学生逐渐变得更加放肆与难以管教。而后,一位名叫“马修”的落魄音乐家成为该院的学监,在他的教育与感化下,学生逐渐变得乖巧听话,并且成立了合唱团。最后,部分问题学生还成为了著名音乐家的故事。

这部电影值得所有的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反思。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对待学生冷酷暴虐的院长是行为主义者的典型代表。而学监马修用爱与宽容教育学生的行为则体现了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

从“放牛班的春天”窥探教育心理学

那么如何理解“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约翰.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来,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其它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概括来讲,行为主义者的做法,就是将小孩视为机器,进行刻板、简单、冷酷的训练,而完全忽视小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因素。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以其理论为基础的“哭声免疫法”也在美国风行起来。大量的新生儿妈妈对婴儿的哭泣故意不做出及时的反应,严格按照第一次延迟五分钟,后面逐步加长的原则训练哭泣时的婴儿。

这样的做法,见效快,为妈妈们省时省力,只是她们逐渐变得冷漠,甚至坚信婴儿的哭泣是对自己的威胁。

令人绝望的是,这些可怜的新生儿日后轻则患睡眠障碍,重则患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小孩幸福的代价后,“哭声免疫法”终于被欧美地区摒弃。

从“放牛班的春天”窥探教育心理学

华生本人家庭的悲剧更印证了行为主义的教育方法不可取:

华生的大儿子雷纳背叛了行为主义思想而选择学习精神分析。在成为精神分析学家后,雷纳多次尝试自杀,在三十多岁自杀身亡。而这不可不归责于其无法弥补的因童年情感匮乏所形成的创伤。

华生的儿子们对其父亲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与情绪上的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的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而影片中,学生在冷酷、残暴、丝毫不在乎孩子内心感受的院长的教育下变得极端、难以管教,就是行为主义教育结果的写实。

与酿成苦果的行为主义教育方式相对的是培养小孩健康心灵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

从“放牛班的春天”窥探教育心理学

人本主义教育旨在满足和实现人类基本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有七大基本需求,分别是:安全感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审美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

学监马修在得知是Corbin偷了校长的十万元法郎时,马修并没有马上惩罚Corbin,而是关心的询问其原因,这给了Corbin以安全感。得到答案是:想要一只热气球的简单愿望时,马修没有立刻向校长高发,而是选择向院长证明被惩罚隔离的孟丹是被冤枉的。这给了Corbin爱、归属感与尊重感。事实证明,这些感受的获得有助于Corbin自我实现,他变得易于管教、善良,并且为合唱团的建设发光发热。

而反观被行为主义者院长冤枉、惩罚的孟丹最后为了报复院长选择放火烧毁辅育院。

当然,人本主义不是意味着纵容犯错。而是用爱与规矩代替暴虐的惩罚措施。

惩罚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仇恨、敌意、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与自怜。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可以自我实现。孟丹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冷酷的行为主义与残暴的惩罚措施击毁的。

从“放牛班的春天”窥探教育心理学

影片中,当莫翰奇向马修扔墨水时,马修立刻让莫翰奇离开合唱团,作为搓一搓莫翰奇锐气的方式。然而,在校董来观看合唱团表演时,马修意外地让莫翰奇参加了。电影中,马修的旁白是:“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这,已经足够了。”

多年后,具有音乐天赋的莫翰奇也确实从问题孩童成为了风度翩翩的音乐家。这中间绝对不可缺乏的就是马修对其充满关爱、尊重与正确引导的人本主义教育。

最后,用电影的一段台词做总结: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洁无暇的地方,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从“放牛班的春天”窥探教育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