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很多人最喜欢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这可能是很多人最喜欢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通常我们讲一个故事,都会附一个故事背景,放牛班的春天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在讨论故事背景之前,先来说下这个故事的主题。

如何教育一帮渣渣?

小学、初中,任性的叛逆期,玩兴最大,思维最为敏捷,学习能也是最强的阶段,这个阶段很容易让人迷上一件事,也很容易误入歧途。我的初中就是这样,学过车抽烟、喝酒,接触过打架,但是最终因为天赋不行,烟没学会,酒精过敏,打架方面更是没混进去。

初中的我每天因为管着所有人是否可以正常上课以至于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可能是所有见过我的班主任都觉得我长得比较安全吧,换句话来说就是管钥匙的,这样也使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班上的优等生通常学习有规律,起最早,走最晚,时间跟我高度贴合。当然,我并没有自夸,在班上我的学习不是拔尖的。说了这么多,想要表达的就是,放牛班的春天,我其实也经历过。

这可能是很多人最喜欢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奇葩老师,是个外来户,在一帮小“流氓”的眼里,他跟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一样好欺负,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得“陷害”老师,希望这位老师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不识抬举,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该管的别管,他们在这个乱七八糟的环境里。

每个小孩都是调皮的、玩世不恭,一般老师会不去管他们,因为根本没办法管,他们的精力有限,知识有限,最后都是听之任之,反正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也就罢了。

但是这位音乐老师不一样他知道这些孩子的处境,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学生将他视作敌人,他把学生们当成宝贝,努力在煤球里找黄金,这些长期处于放养状态的小家伙们,个个整人的本事非常了得,起初,老师当然还是吃了亏。

后来老师设身处地地找到了孩子们的症结,他也努力改变他们,希望能给每个孩子不同方向。他坚信,音乐能改变他们,他没有放弃。

老师马修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马修老师像是一个慈祥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孩子们很好,允许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胡闹的孩子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他们,指导他们。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那一个。

这样的父亲,一方面会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温情,另一方面却又不会带给我们压力,我们不用担心处于他的阴影之下,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指挥皮埃尔回乡后初见同样两鬓斑白的佩皮诺时,已经忘记了那个谢顶老头的名字。

事实和现实一样悲哀,仿佛这时的人不如一只忠诚的犬,人格里总是趋于浅薄和无情。对于别人的付出,想当然的接受,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他可以无私到付出自己的青春和梦想,而学生仅仅是三两年的时间里的模糊的形象。

皮埃尔是无数个孩子的缩影,我们对于别人的付出往往会笑而化之,而对于自己的付出则自然的放大。自私是隐藏在表皮下的,有些人把它埋葬,比如马修,有些人将它发挥到极致,比如校长,为一己私欲,对孩子的未来不管不顾。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君等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