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爱与梦,营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经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爱与梦,营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颇受宠爱的法国电影。讲述了1948年当克莱蒙——一位失业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工作时,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惩罚手段以及校长的残忍冷酷,心中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改变孩子人生的想法。他用纯净而美好的音乐唤醒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抚平了孩子们的心灵创伤,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经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爱与梦,营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01、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教育方式发人深省

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却是一厢情愿。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佩皮诺(Pépinot adulte)。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引人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老师马修对待所谓优秀学生和顽劣学生的态度便可感知到这位老师的魅力所在。老师和父母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坏孩子总做坏事,却不反思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偏见,甚至是歧视。能唱出如此美妙歌声的学生,又能有多坏呢?我们要相信艺术能感化心灵。

经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爱与梦,营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02、这部电影看了三遍,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和理解。

无疑,这是一部优秀而震撼人心的电影,不管是从它的商业价值还是从它作为一部优秀文化作品所体现的价值来看。

  • 最开始在宿舍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它是一场听觉盛宴;
  • 第二遍看是在教室里,更多的体会到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他们与马修老师的真挚而宝贵的师生情谊;
  • 第三遍是在宿舍重温的,这次开始反思教育制度、方法和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从学习理论角度对电影和对片中人物莫航奇的分析。

马修,片中的主要人物,颇具音乐兴趣和才华的他在经历了事业的低谷之后,来到了被外界成为行为偏差青少年辅育院-池塘畔底,学校的孩子们都是调皮捣蛋、抽烟打架、爱恶作剧的学生。

外界甚至包括学校的校长和大多数同事都认为这些孩子已经无药可救,这点从学校的处罚体系和他们对犯错学生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信奉的原则是action-reaction即行动-处罚。

马修在来的第一天就见识了这项制度的实施。

由于学生的恶作剧使麦神父眼睛受重伤,为找到犯错的学生,校长当即召集学生集合实施了处罚规定:3s内未找到凶手,所有学生轮流关禁闭直到凶手自首或遭人检举,一天找不到就取消课外活动和亲友探视。

由于无人主动承认,最终一位无辜的学生成为了代罪羊。很明显,这所学校的管理是一种行为主义取向的管理模式:

行为主义忽略研究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研究个体的行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行为之后的奖惩历史所决定的,通过对个体行为作出强化或惩罚就可以达到塑造或矫正个体行为的目的。

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在孩子犯错后并不关心孩子犯错的原因或动机,他们只看到孩子犯错的事实,而犯错就必须惩罚(actionreaction),这种僵化无人情味的管理模式是行为主义的体现。

此外,马修的一些教学方式也有行为主义的影子,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初次上课在面对莫航奇在黑板上画他时,马修及时表扬并画了莫航奇。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处理方式,马修对于学生的恶作剧并没有置之不理或狠狠的处罚实际是起到强化不良行为的方式,先不谈它既是表扬并以回画的方式对其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消退作用,他的这种及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很好的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接近性、及时反馈的原则。

除了行为主义,马修的教学也很好的体现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和模式。在发现了孩子们的唱歌天赋后,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以发挥学生的潜能,这里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而教,创造一种教学气氛,帮助学生重新发现自己并认识自己的潜能。

在组建合唱团之初,马修让学生先试唱以区分高、中、低音,让每个学生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潜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很好的体现了认知主义的个别化原则、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经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爱与梦,营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03、从马修的教育手法,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对孩子教育的几点思考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位具有人本主义关怀的老师,他不像哈桑校长那样对学生毫无耐心、冷漠、刚愎自用,他始终以平等、包容和关心的态度去看待学生,重视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和潜能,

例如:在发现盖贺克是伤害神父的人后,他没有把他送至校长面前去惩罚。他选择维护他的尊严,让他照顾神父直至痊愈将功补过,这种方式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同时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高明的教育方法,相比学校其他老师的僵硬的体罚形式有效的多。

事实证明马修的教育方式让这所学校的孩子更守纪律了,并且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喜欢马修老师,从影片最后孩子们纷纷用纸条送别就可以看出。

①调皮捣蛋的性格背后藏着对爱的渴望

我想分析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航奇,莫航奇在片中是一个独特而优秀的存在,他有着出众的外貌和独特的嗓音,在合唱团里是独唱的灵魂人物,最终也成为了优秀的音乐家。

影响莫航奇成长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起主导作用:家庭背景环境和外部因素。莫航奇虽然个性孤僻,在外界看来可能还是一个任性不守纪律的学生,其实他的内心极其敏感,有着渴望爱和变优秀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实本质上莫航奇是个渴望爱和支持并变优秀的孩子,虽说他在学校捣蛋,但他心里还是很爱自己的母亲,如他会为孟丹对母亲的侮辱而拳脚相加。

他的敏感和在外界面前所表现的“坏学生”形象是也许是因为单亲家庭的经历他从小就缺乏归属和爱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在学校里他可能就会通过不守纪律的方式来获取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

经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爱与梦,营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②从马修的教育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禁闭期间,他会偷偷的私下练歌;合唱团在公爵夫人面前演出时,马修老师又重新让他独唱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于重新被认可的激动、喜悦和感激。

从小的成长环境塑造了莫航奇的个性,而马修对他才能的发掘肯定以及对他的关怀和包容促成了莫航奇日后的成功。

莫航奇的经历给予我的启示是:每个孩子都是未被发现的宝石和需要呵护的幼苗,教师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弃对学生的希望,应以一颗真诚而关怀的心,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此期间鼓励、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结束语:

《放牛班的春天》是真正的好老师永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马修老师用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和音乐,改变了一群孩子的世界和未来。永远记得那些飘扬的纸飞机和孩子们的歌声,还有马修老师的话:

世事不要说死,总有些事情值得去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就一定有希望在等待。放牛班的春天是我们老师放给我们看的,是一部值得再刷的好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