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愛與夢,營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經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愛與夢,營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頗受寵愛的法國電影。講述了1948年當克萊蒙——一位失業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工作時,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懲罰手段以及校長的殘忍冷酷,心中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改變孩子人生的想法。他用純淨而美好的音樂喚醒了孩子們冰冷已久的心,撫平了孩子們的心靈創傷,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經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愛與夢,營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01、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的教育方式發人深省

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底教養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

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

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卻是一廂情願。最後因為失火事件被校長解僱,臨走前帶走了佩皮諾(Pépinot adulte)。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引人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音樂老師馬修對待所謂優秀學生和頑劣學生的態度便可感知到這位老師的魅力所在。老師和父母總是習慣性地認為壞孩子總做壞事,卻不反思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偏見,甚至是歧視。能唱出如此美妙歌聲的學生,又能有多壞呢?我們要相信藝術能感化心靈。

經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愛與夢,營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02、這部電影看了三遍,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理解。

無疑,這是一部優秀而震撼人心的電影,不管是從它的商業價值還是從它作為一部優秀文化作品所體現的價值來看。

  • 最開始在宿舍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是它是一場聽覺盛宴;
  • 第二遍看是在教室裡,更多的體會到了學生的內心情感和他們與馬修老師的真摯而寶貴的師生情誼;
  • 第三遍是在宿舍重溫的,這次開始反思教育制度、方法和老師的教學對學生的重要作用。下面是我從學習理論角度對電影和對片中人物莫航奇的分析。

馬修,片中的主要人物,頗具音樂興趣和才華的他在經歷了事業的低谷之後,來到了被外界成為行為偏差青少年輔育院-池塘畔底,學校的孩子們都是調皮搗蛋、抽菸打架、愛惡作劇的學生。

外界甚至包括學校的校長和大多數同事都認為這些孩子已經無藥可救,這點從學校的處罰體系和他們對犯錯學生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們信奉的原則是action-reaction即行動-處罰。

馬修在來的第一天就見識了這項制度的實施。

由於學生的惡作劇使麥神父眼睛受重傷,為找到犯錯的學生,校長當即召集學生集合實施了處罰規定:3s內未找到兇手,所有學生輪流關禁閉直到兇手自首或遭人檢舉,一天找不到就取消課外活動和親友探視。

由於無人主動承認,最終一位無辜的學生成為了代罪羊。很明顯,這所學校的管理是一種行為主義取向的管理模式:

行為主義忽略研究個體的內部心理過程注重研究個體的行為,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行為之後的獎懲歷史所決定的,通過對個體行為作出強化或懲罰就可以達到塑造或矯正個體行為的目的。

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在孩子犯錯後並不關心孩子犯錯的原因或動機,他們只看到孩子犯錯的事實,而犯錯就必須懲罰(actionreaction),這種僵化無人情味的管理模式是行為主義的體現。

此外,馬修的一些教學方式也有行為主義的影子,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初次上課在面對莫航奇在黑板上畫他時,馬修及時表揚並畫了莫航奇。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高明的處理方式,馬修對於學生的惡作劇並沒有置之不理或狠狠的處罰實際是起到強化不良行為的方式,先不談它既是表揚並以回畫的方式對其行為起到了很好的消退作用,他的這種及時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很好的體現了行為主義的接近性、及時反饋的原則。

除了行為主義,馬修的教學也很好的體現了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的教學原則和模式。在發現了孩子們的唱歌天賦後,馬修決定組建合唱團以發揮學生的潛能,這裡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學生而教,創造一種教學氣氛,幫助學生重新發現自己並認識自己的潛能。

在組建合唱團之初,馬修讓學生先試唱以區分高、中、低音,讓每個學生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潛能,同時也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這很好的體現了認知主義的個別化原則、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

經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愛與夢,營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03、從馬修的教育手法,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我對孩子教育的幾點思考

在我看來,馬修是一位具有人本主義關懷的老師,他不像哈桑校長那樣對學生毫無耐心、冷漠、剛愎自用,他始終以平等、包容和關心的態度去看待學生,重視學生的價值、尊嚴、自由和潛能,

例如:在發現蓋賀克是傷害神父的人後,他沒有把他送至校長面前去懲罰。他選擇維護他的尊嚴,讓他照顧神父直至痊癒將功補過,這種方式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並同時樹立起承擔責任的意識,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高明的教育方法,相比學校其他老師的僵硬的體罰形式有效的多。

事實證明馬修的教育方式讓這所學校的孩子更守紀律了,並且孩子們都發自內心的喜歡馬修老師,從影片最後孩子們紛紛用紙條送別就可以看出。

①調皮搗蛋的性格背後藏著對愛的渴望

我想分析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莫航奇,莫航奇在片中是一個獨特而優秀的存在,他有著出眾的外貌和獨特的嗓音,在合唱團裡是獨唱的靈魂人物,最終也成為了優秀的音樂家。

影響莫航奇成長併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起主導作用:家庭背景環境和外部因素。莫航奇雖然個性孤僻,在外界看來可能還是一個任性不守紀律的學生,其實他的內心極其敏感,有著渴望愛和變優秀即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實本質上莫航奇是個渴望愛和支持並變優秀的孩子,雖說他在學校搗蛋,但他心裡還是很愛自己的母親,如他會為孟丹對母親的侮辱而拳腳相加。

他的敏感和在外界面前所表現的“壞學生”形象是也許是因為單親家庭的經歷他從小就缺乏歸屬和愛的需要,在這種背景下在學校裡他可能就會通過不守紀律的方式來獲取老師和同學對他的關注。

經典《放牛班的春天》:用自己的愛與夢,營造出一份美好的春天

②從馬修的教育中得到的啟發和思考

關禁閉期間,他會偷偷的私下練歌;合唱團在公爵夫人面前演出時,馬修老師又重新讓他獨唱時,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於重新被認可的激動、喜悅和感激。

從小的成長環境塑造了莫航奇的個性,而馬修對他才能的發掘肯定以及對他的關懷和包容促成了莫航奇日後的成功。

莫航奇的經歷給予我的啟示是:每個孩子都是未被發現的寶石和需要呵護的幼苗,教師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能放棄對學生的希望,應以一顆真誠而關懷的心,去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閃光點,在此期間鼓勵、引導學生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結束語:

《放牛班的春天》是真正的好老師永遠能走進學生的內心。馬修老師用自己內心深處的愛,和音樂,改變了一群孩子的世界和未來。永遠記得那些飄揚的紙飛機和孩子們的歌聲,還有馬修老師的話:

世事不要說死,總有些事情值得去嘗試,永不輕言放棄,前方就一定有希望在等待。放牛班的春天是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是一部值得再刷的好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