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是臺灣俚語,指的是成績不好的差班。 片子裡放牛班的學生都是來自貧民區, 家庭破碎, 所以把它理解成放牛的班級 。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到了一間外號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沒有誰天生下來就是壞人。那些調皮搗蛋,喝酒,抽菸,打架的孩子真的就無藥可救了嗎?他們變成這樣,是他們願意的嗎?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不管他們唱的是不是好,可他們愛唱,所以,我決定試一試。”因此,馬修開始組織合唱團。用音樂去感化那些少年。馬修,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不合格的學監,一個被辭退後一直沒有出名的音樂家。肯定在很多年後沒有想,多少孩子因他而改變。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有些人真的無藥可救嗎?最後孟丹在燃燒的房子面前抽著煙,影片從始至終沒有講火災是怎麼發生的。就像是錢剛丟的時候所有人和校長都懷疑孟丹一樣,所有人都這麼認為了。

最後馬修發現了是另一個小孩偷的錢,馬修問:“你為什麼拿這筆錢?”

“我想買個熱氣球。”孩子答到。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這也許是影片唯一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實有時候放棄某些事情時,不是哪一方的問題,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就失去了立場。蒙丹沒被感化也是好事,起碼讓整部電影顯得沒有那麼雞湯,人生總是有遺憾的,對吧。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如果校長對孩子多點寬容, 對孟丹不要採取一昧懲罰與批評,也不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直接訴訟孟丹,那麼學校就不會發生火災。馬修也不會被解僱,老師也不會聯合起來舉報校長,使他被解僱。

我記憶深刻的還有一個片段。那個冷酷的校長在操場被突如其來的皮球砸中後,在場的所有人都以為最黑暗的一章又要來臨了,然而校長撿起皮球疾步走向人群中將球扣在腳下,驚魂未定的師生們呆立的看著他從兜裡掏出哨子一聲哨響像個孩子似的盤帶著皮球,場面一下子變得很輕鬆愉快了。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放眼整部電影,童聲,乾淨純粹。和聲一起來我就雞皮疙瘩了...感覺這部片唯一的遺憾就是蒙丹了...

馬修老師走時,不斷有紙飛機從那扇窗戶飛出來,這是我見過的最感人的告別。那群孩子為馬修老師送行的方式太打動人了,沒有淚水,只有微笑和飛機承載的遠方。一期一會,有緣便再見。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貝比諾是這部電影的點睛。

“我們是朋友嗎?”

“當然!”

“那麼5+3 等於多少?”

“53”

“你確定?”

“是的”

“哦,謝 謝!”

每個星期六,貝比諾都在校門口等著不可能來的,已經去世的父母來接;當合唱團組起來的時候,大家都在唱歌,他小小的一隻坐在講臺上看;最後結尾噠噠噠跑過去追要離開的馬修,就拿了一隻小熊和一個小袋子。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馬修你能把我帶走嗎?”看到這一幕,不經想起影片開頭。馬修剛到學校,就看到了校門口等人來接的貝比諾。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個永遠忘不掉的老師?

“我爸爸會在星期六來接我。”

最後,那個等爸爸的小男孩真的等到了那個人。

“貝比諾的堅持和等待是值得的,那天剛好是星期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