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是台湾俚语,指的是成绩不好的差班。 片子里放牛班的学生都是来自贫民区, 家庭破碎, 所以把它理解成放牛的班级 。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到了一间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没有谁天生下来就是坏人。那些调皮捣蛋,喝酒,抽烟,打架的孩子真的就无药可救了吗?他们变成这样,是他们愿意的吗?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不管他们唱的是不是好,可他们爱唱,所以,我决定试一试。”因此,马修开始组织合唱团。用音乐去感化那些少年。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不合格的学监,一个被辞退后一直没有出名的音乐家。肯定在很多年后没有想,多少孩子因他而改变。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有些人真的无药可救吗?最后孟丹在燃烧的房子面前抽着烟,影片从始至终没有讲火灾是怎么发生的。就像是钱刚丢的时候所有人和校长都怀疑孟丹一样,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了。

最后马修发现了是另一个小孩偷的钱,马修问:“你为什么拿这笔钱?”

“我想买个热气球。”孩子答到。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这也许是影片唯一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实有时候放弃某些事情时,不是哪一方的问题,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就失去了立场。蒙丹没被感化也是好事,起码让整部电影显得没有那么鸡汤,人生总是有遗憾的,对吧。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如果校长对孩子多点宽容, 对孟丹不要采取一昧惩罚与批评,也不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直接诉讼孟丹,那么学校就不会发生火灾。马修也不会被解雇,老师也不会联合起来举报校长,使他被解雇。

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个片段。那个冷酷的校长在操场被突如其来的皮球砸中后,在场的所有人都以为最黑暗的一章又要来临了,然而校长捡起皮球疾步走向人群中将球扣在脚下,惊魂未定的师生们呆立的看着他从兜里掏出哨子一声哨响像个孩子似的盘带着皮球,场面一下子变得很轻松愉快了。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放眼整部电影,童声,干净纯粹。和声一起来我就鸡皮疙瘩了...感觉这部片唯一的遗憾就是蒙丹了...

马修老师走时,不断有纸飞机从那扇窗户飞出来,这是我见过的最感人的告别。那群孩子为马修老师送行的方式太打动人了,没有泪水,只有微笑和飞机承载的远方。一期一会,有缘便再见。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贝比诺是这部电影的点睛。

“我们是朋友吗?”

“当然!”

“那么5+3 等于多少?”

“53”

“你确定?”

“是的”

“哦,谢 谢!”

每个星期六,贝比诺都在校门口等着不可能来的,已经去世的父母来接;当合唱团组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在唱歌,他小小的一只坐在讲台上看;最后结尾哒哒哒跑过去追要离开的马修,就拿了一只小熊和一个小袋子。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马修你能把我带走吗?”看到这一幕,不经想起影片开头。马修刚到学校,就看到了校门口等人来接的贝比诺。

《放牛班的春天》|你是否也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老师?

“我爸爸会在星期六来接我。”

最后,那个等爸爸的小男孩真的等到了那个人。

“贝比诺的坚持和等待是值得的,那天刚好是星期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