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讓你的眼流淚,心田裡卻開滿了花

淚水滋潤了靈魂,靈魂花園迎來了春天——是的,就這一句,我再也想不到比這更準確的語句來概括此時的感受。

《放牛班的春天》:讓你的眼流淚,心田裡卻開滿了花

她在望什麼?

不要說淚水只代表苦痛和軟弱,不,在物質擠壓得我們心靈越來越粗糙和冷漠的今天,淚水有時恰恰是一種澆灌和浸潤,它讓我們知道生活中還有感動,在名和利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美好的東西。

早就從朋友的嘴裡聽說過這部電影,才開始我想當然地以為又是某導演所炮製的“扶貧”或者“希望工程”的標語或者面子作品,內心本能地對這種套路和虛浮存幾分牴觸,直到某一天真正打開了,聽到了那撫慰心靈的音樂,知道了那個溫暖的直抵人性最深處的故事,一遍,二遍,三遍……

第一遍沒完全看懂片子的架構,於是有了第二遍。而在我真正讀懂了故事,馬修、馬桑、佩皮諾,關閉了的鐵柵欄,漸漸遠去的汽車,從窗子裡飛出的難以數計的紙飛機,還有那動人的歌聲……都那麼深刻地印在我的記憶裡。

時時感動,時時反思。

不止為人物感動,也不止於反思自己。

01、故事的背景色

“池塘之底”,按我們中文的字面幾乎就能想象出這四個字後面隱藏的荒野、偏僻、寂寞與封閉。

而問題少年寄宿學校則更容易讓我們想到這所鐵大門圈起來的是群什麼樣的孩子!對,沒有人走進他們的內心,不願,也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所以就只用成人的有色眼光來壓制,懲罰甚至毫無溫度的扭曲。

《放牛班的春天》:讓你的眼流淚,心田裡卻開滿了花

主創人員

影片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環境灰敗破爛、陰暗、壓抑簡直令人窒息:那黑色的、冰冷的學校鐵柵欄大門,那尖利的集合哨聲,那歇斯底里的吼罵和那幾乎不可更改的禁閉方式。然後配上老師無奈或者麻木的神情,哈珊霸道絲毫無法通融的管理手段就構成了整個故事的背景色彩。

前期的這種灰敗與壓抑色彩和電影后半部分的柔軟的暖色形成鮮明的對照,電影在用自己特殊的語言傳達它想告訴你的東西。

02、難忘的人物形象

第一個當然是馬修。哦,他的全稱應該是克雷芒 . 馬修。他是以一個失意的“倒黴蛋”形象出場的,失敗的音樂人,為了生活應聘到“池塘之底”這所問題少年寄宿學校。看完第一遍後我還曾經疑惑他應該成功啊,可為什麼影片最終還是讓他成為不起眼的普通人?是他沒有才華麼?當然不是!幾乎以一人之力而改變了整個學校,改變了有幸遇到他的那群孩子。這已經不能單純用才華出眾來表示,應該是崇高的人格魅力!

那為什麼不讓他成為名人呢?他在音樂上是完全有可能成為名人的呀,也許這恰恰是電影高明與深刻之所在!

他的人格魅力不在於功和名,他所追逐的原本也不是什麼功和名!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向我們詮釋了人性深處最溫暖最美好的東西,大概這就是治癒系!

談馬修當然不能不談佩皮諾。馬修初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的時候,第一個迎接他的恰恰是這個一個大約八九歲的男孩子。

當時他正緊緊地把臉貼在冰冷的鐵柵欄上望著外面,在望什麼?望著從遠處開來的汽車,望著從車上下來的一個個陌生的大人——他的父親已經死在二戰,他卻一直認為父親會在某一個星期六來學校把他從這陰森壓抑的地獄裡接走。

電影結束時也是這個佩皮諾,雖然馬修一開始拒絕了他,但最終還是把他帶上了遠去的汽車……無限的留白濃縮了漫長的時間敘事,但“於無聲處聽驚雷”,我們從最終佩皮諾的成就 可以窺見馬修給予的東西。

還有馬桑大叔,他一個人幹著好幾個人的活兒,學校的醫護、門衛、水電工、修理工……他對每一個孩子充滿發自內心的同情,儘管那群調皮孩子報復他以至重傷了他的眼睛……

03、迭宕起伏的情節

馬修甚至沒和哈珊校長見面沒有寒暄,他在什麼也不知道的情況下充當了判官——操場,哈珊讓他拿著完全陌生的學生名冊隨意點出一個可憐的名字去關禁閉!可憐的馬修,他想爭點什麼,可話沒說出什麼就受到了呵斥,他只能執行,沒有發表你什麼高見的權利。

小黑屋,孤獨一人,長時間!電影就用這一短短的橋段講述這所學校的風格:這些問題孩子每天所面對的就是如此冷漠無情毫無溫度和柔軟度的問題教育。

馬修剛進教室就被學生搶走了公文包,孩子們擊鼓傳花似的亂成一團,而馬修狼狽在人群裡竄來竄去,可當校長進來的時候,馬修卻以極其自然地方式袒護了學生使他們避免了再一次受罰,甚至他向校長請求取消對孩子們的懲罰禁令,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去懲罰和管理學生……

它想告訴我們什麼?

學生們偷他的公文包,只以為包裡裝著的是什麼色情文件,當馬修在廁所裡索回寫滿歌譜的文件時,當另一位管理者詢問馬修的時候,馬修再一次選擇了說謊來袒護學生——即使再堅硬的心腸也會有它柔軟的角落,雖然你可能一時無法看到它的轉變,然而事實卻會在暗中發生!

馬修利用自己的音樂特長組建了合唱團,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哪怕是讓佩皮諾坐在講桌上當他的指揮助理,讓另一個孩子(慚愧,沒記住名字)手拿樂譜充當樂譜架子,他似乎不想放過任何一個人,包括那個常人看來實在無可救藥的少年蒙丹,他也不忍心貿然放棄併為之惋惜不已……

電影沒有一句虛浮的說教和口號,但電影在給我們敘述故事的時候仍然夾帶了它認為的最重要東西,只是這東西不僅需要鑑賞的眼光,它更需要的其實是安靜的、柔軟的、細膩的卻又不乏敏感的心靈。

馬修給這所陰森灰敗的學校帶來了陽光與和風,笑聲與歌聲,是他讓孩子們第一次體驗到抬頭說話的快樂,是他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上竟然還有“笑”這種美妙的東西。

在馬修離開前,他和哈珊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我願意抄在這裡。

馬修:院長先生,在臨走之前,我想說出對您的看法

院長:我知道你要說什麼?

馬修:你是個既無能又壞心腸的人

院長:他們呢?

馬修:他們沒的選擇

院長:我也沒有,我從來沒想過去改造犯人,別告訴我你想在此終老一生,我和你一樣有其他抱負

馬修:別把您的失敗怪罪在孩子身上

院長:你以為我喜歡當看守,總要有人去做,你去做呀,帶著你朝聖柺杖去巴黎見特級部長,“嘟嘟嘟嘟,我是馬修,我們要真的教育家,而不是廢物,”快加入,您是大聖人,大聖人,有信仰,其實你只是個失敗的音樂家,代課老師,小小的代課老師,小小小小小小小。。。。。。小代課老師,懂嗎?你以為你是誰,小小的代課老師,小小小小。。。。。。

哈珊是卑鄙的,卻也是真實的——這個人物的設定不僅成就了馬修,其實也在一個層面上表達了導演者內心的情緒。

人性是複雜的,也許這世界原本就不存在純粹的高尚與卑鄙,儘管人們在想象世界人生的時候總願意一廂情願地奔向某一個極端,然而那不是真實!

馬修要走了,他得罪了哈珊被辭退。在他離開學校的時候,哈珊不讓孩子們送別自己最親愛的老師,把他們鎖在了教室。馬修孤獨地站在那裡,回眸校園,想再看一眼那些可憐的而又可愛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讓你的眼流淚,心田裡卻開滿了花

《放牛班的春天》導演

電影就在這極度的寂靜中來到高潮——

在那高高的森的窗口,一隻只紙飛機劃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線,每一隻紙飛機上都有孩子們幼稚的字體,沒有比這更珍貴的語言,再沒有比這更真實的心聲,那一隻只揮動的小手彷彿一群飄舞的蝴蝶……我被這畫面擊中了,一次次淚流滿面。

那狹窄的窗口,那空中飄舞的紙飛機,那一隻只高揚著的手臂,還有馬修教給他們的,那動人的歌曲!

好的電影一定會有故事,但又絕不僅僅停留在故事!

風中飛舞的風箏

請你別停下

飛向大海共向高空

一個孩子在希望著你吶

率性的旅行

醉人的迴旋

純真的愛啊

循著你的軌跡飛翔……

孩子們純美的聲音,把音樂帶入觀眾內心最溫柔的空間,撫慰著,滋潤著,養育著,豐盈著每一個觀看電影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