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录?

挥弓探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季氏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八佾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述而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子路篇》:“言必行,行必果。”

《论语-泰伯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都是教人处世理事学习的经典语句,论语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语句。


一粒孤尘


北宋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里面有很多精辟入里的句子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去践行。整理如下:

1、君子不器。

2、学而时习之。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言必信,行必果。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0、德不孤,必有邻。

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未知生,焉知死。

23、道不同,不相为谋。

2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时间,你好!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斯宾诺莎说:"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这是冯友兰的译介,思维的逻辑在此表达的异常明晰,对我而言,犹如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在对我讲授哲学,如机械般的严丝合缝,不只读地通了,也想地通了,心里固然一片敞亮,激悦那无所不在的光明,终极的智慧,理想沐浴着人生。可是一转念,想到一切关于绝对的思考最终都难免归于荒谬,于绝对的光明里与绝对的黑暗中,能看见的事物可能都不多。因为我们在终极的否定中,强调着自己的担忧。我们偏执地思考自己办不到的,久而久之更坠入绝对的怀疑而不得安宁。

而当我读到"若得其情,哀矜勿喜"时,我有了一刹那的宽慰,那是忘却永恒的威胁所带来的稍稍平静,下意识中现世安稳的错觉。仅仅是觉得有事可做便由衷的生出欢喜,得其情的人生该是有趣的,得人情,得世情,得无情之情,只觉得这万象的世界里,我们的朝生暮死有了依托,我们恬不知耻地活着并无碍这宇宙的美妙和谐。

得其情是一个最简单自然的事情,像睁开眼看到光一样,这可也是明察秋毫,演世间幽微的朴素心境,它无深忧却具远意,有情的视野背后,没有永远享受和平的灵魂,那洽洽是无知者的幻影。得其情而感则哀,哀而不伤且自持有余为矜,而得其情却不应尽之亦不能尽之,绝对的事物就是绝对的境地,那里恐怕无情可得。

此外若得不是必得,所谓平等的众生,因果里的圆通,也是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的诳语,有人得就有人不得,这残酷的偶然性往往使不得者有了对彼岸的向往,这也是不得其情之后的癫狂与痴慢,和彼岸无关。

得其情是人生中可求得的幸运,你看见了你所能看见的,也见识了你所视而不能见的,已知里参差的种种,使你不能信仰,彼岸是痛苦的人生在镜中欢喜的倒影,求之不得的怨怼。未知里,人人都是待宰的牛羊,偶然的逃脱都是分外的奢望,想想都令人胆战心惊,所以 "未知生, 焉知死" 的议论,倒像一道光,投入黑暗之中,使人生不再漆黑一团,就着那光柱里纷飞的尘,人好奇着周遭,开始求生。

斯宾诺莎靠打磨镜片活到四十多岁,最终死于尘肺病,这也许是被哲学轻率简化的人生,但是,永远存在,永远享受和平的灵魂要怎样负担人生的孤独和怎样承受病痛的折磨,我对此实在是不得其情,但我也绝对高兴不起来,斯宾诺莎的一厢情愿,可媲美大麻的快感,随机错置的时空里,任何绝对的,确信的念头,醒来后发现都是对不上号的,例如你只是想回房间睡觉,却推开窗户跳了出去。


钻石鼻子风谷秋粮


记得人教版课本上有要求背诵的论语名句,这些是教育者们给予儿童启蒙用的词语。这些就是非常值得记录摘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大白爱阅读


论语我读了有七八遍,跟大家分享一个读论语的方法,就是通读之后把论语整个分类,比如按照学习,商业,交往等类别分开,可以更系统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模式。

这种方法读完几次论语,就好像跟孔子对话,脉络清晰的很。

我推荐六句有关相处之道的句子: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5.君子结交见人之善,小人相处见人之恶。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如果有感兴趣的我单独写一篇文章把我分类整理的论语分享一下。



枫夜夜夜耶


《论语》是儒家经典,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品质高的话可以说数不胜数,如何非要从中说哪些品质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只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学习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二、关于修身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三、关于处世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等等。


书虫爱宝书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论语》里面的精华太多了,我们家6岁的小朋友每天只学习和背诵一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 巧言令色,鲜亦仁!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熊猫睿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译: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译: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译: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译:(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小山观察


找几个经典但是并不一定被大家公认为经典的句子,其实也非常有意思,需要反复玩味!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评:我这一辈子,就没见过崇尚道德超过迷恋美色的人。(呵呵,当然了,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基础需求啊。生理需求没满足,去追求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明显不可能。)

2.“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评:古诗说“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很想念,距离算什么问题?”妥妥的大实话,用来反驳永远忙碌,没时间联系你的朋友、恋人实在太恰当。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评:智慧的人不迷茫,仁义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如果你迷茫、忧虑、畏惧,那么你应该是不够智慧、仁义、勇敢吧。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评:经历了严寒的冬天,你才会知道松柏的挺拔坚韧。大大的实话,只有拼过,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也可以理解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评:孔子说:“后人可畏,你不知道晚辈就一定现在春风得意的这一波人?但如果四、五十岁了,还是默默无闻,就不足为虑了”。年长而不学无术的人,请不用“我是潜力股”来麻痹自己了。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评:你可以搞定我的老板,但你没法收买我,因为我的志向坚定。

7.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评:你智商境界高的人,可以说高智慧的内容,和智商境界不高的人,就不要说阳春白雪了。

8.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评:正规翻译: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利嘴口才,没有宋朝那样的美丽容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恐怕是很难避免灾祸的了。简单一点就是:如果人丑又嘴笨,在社会上是很难混下去的!

再贴几张人民日报选刊过的句子,共享!











情为何误


《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句话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在贫和富的状态下,如何保持最好的状态。

后一部分,则以此为引子,说明做学问和修身都要有发散性思维,知此达彼,举一反三。这和后面《公冶长篇》中子贡讲与颜回的对比是一个逻辑。

首先是子贡抛出观点:人在身处贫穷时不要有谄媚心,身处富贵时不要骄横,是这样吗?

子贡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因为很多人在处于贫穷时,会有自卑心理,为了追求利益,有可能会丧失了人格尊严,有谄媚心行谄媚事时常有之。这样做,也许会让自己处境会有所改善,但长此以往容易把自己的人格定位压低,甚至是到达沦落的境地。

关于子贡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你说的对,但是不如身处贫寒保持快乐的心态,富足有钱的,做个崇尚礼法的人。这才是好的人生态度。”

是的,贫和富是没有绝对界线的,即便有界线,也是相对模糊的。但自己处于什么行列,有什么样的心境,人生做出怎样的答卷,全看自己。因为物质上的贫穷,并不绝对导致精神上的痛苦。生活里,经济水平一般的人,如果能够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在人际关系上家庭和睦、亲朋融合,在精神层面有所行动和追求,那么即便生活贫穷,也能享受到快乐的滋味。

在如今经济发达的时代,贫富差距明显,孔子的贫而知乐、富而知礼的倡导,于今天也非常有价值。


子贡不愧是孔子的优秀门徒,他由贫富话题,很快上升到发散思维,他又说:认识事物、学习思想,其实和诗经中所说的开料、打磨、抛光一样,需要不断挖掘,最后把粗糙的骨头、牛角或者玉石胚料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诗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对子贡说:端木赐啊,从现在起我已经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达到了告诉你“往”,你就知道“来”的水平了!

这里的“往”和“来”,意味丰富,它可以是过去和未来,也可以是条件和结果,甚至是已有的旧知识,和由此引发的新知识等。这就是知识不断创造和更新的过程,也是知识升华到智慧的过程。

《论语》的这话名言,有没有让你感觉到了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