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歐陽錡談《金匱》雜病以“虛實”為綱的辨治方法

名醫歐陽錡談《金匱》雜病以“虛實”為綱的辨治方法

雜病包括內、外、婦、兒各科,《金匱》兒科只遺留小兒疳蟲蝕齒方,主要是內科,其次是婦科,再次是瘡瘍外傷科。探討仲景治雜病的理論方法,也要根據症狀和脈象,辨析各種疾病及病中所見各證,從而發現雜病病脈證治的主線。

《金匱》首篇提出“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故治療雜病,既要注意到“形體有衰”,又要重視“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當“補不足”而“損有餘”。由此可見,虛、實就是觀察內傷雜病的主線。以虛實變化為綱,也就可以分析雜病各證動態變化。

虛者,形體組織有所虧損,具體見證,多表現為五臟虛損諸證。如“失精家,少腹弦急,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腎之精氣虧損。“脈沉小遲,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瀉,食不消化也”,為脾胃虛寒。虛則補其不足,補腎用腎氣丸,補脾用黃芪建中湯、理中湯,仲景已為後世立法。

實者,實邪結聚,致血脈壅塞不通,具體見證,多表現為血水痰食諸證,如胸滿、唇萎、舌青,口燥但欲嗽水。煩滿如有熱狀,其脈反無熱(不見數脈)。腹不滿而言滿為淤血證。喘滿,心下瘩堅,甚則咳滿胸中痛。面色黎黑,脈沉緊或沉弦為痰飲證。實則損其有餘,祛淤用下淤血湯,逐飲用十棗湯,均須祛邪迨盡,不嫌峻猛。但虛與實必須嚴格掌握,所以《金匱》提出治肝補脾之法,但又強調“肝虛時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也就是要避免造成“虛虛實實”之失。

名醫歐陽錡談《金匱》雜病以“虛實”為綱的辨治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