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要脫歐?

null147198478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見面。

英國脫歐其直接原因來自歐盟的移民政策,由於大量的中東難民進入歐洲,給各國的治安造成嚴重的威脅,法國、德國、比利時相繼爆發了恐怖主義襲擊,英國是西歐的一個島國,隔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這種恐怖主義活動,勢必影響和深入到英倫三島。


其次,來自歐盟其它國家的移民壓力。英國的經濟實力在歐盟名例前茅,而歐盟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有的落後國家紛紛向英國移民,隨著移民人口的增加,一是搶佔了英國民眾的就業機會,二是對英國的福利政策形成了壓力。英國想提高移民門檻,但歐盟不同意。

出於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阻止恐怖分子混進英國,出於就業方面的考慮,滿足本國民眾的就業機會,出於高福利政策能延續,政府獲得民眾的支持,所以,英國才要脫歐,不想和歐盟捆綁在一起。


如果要論起歷史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英國是個新教國家,而歐盟大都是信奉天主教的,宗教方面有所不同。比如,英國屬於海洋島國,而歐盟是大陸國家,英國曆來對德、法搞平衡外交,在情理上英國更親近於美國。其法律而言,英美屬同一法律體系,教育上英國和美國也類似,語言也一致,英國要和美國搞在一起,也必先退出歐盟。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英國要脫歐,這不是第一次。其實早在1975年,英國在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2年後,就曾動過脫歐的念頭。當年度關於是否脫歐的民意測驗中,68%的人回答yes,其中包括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官員。中左翼的工黨,差點因此而分裂。

二戰期間,歐洲各國遭受巨大創傷,戰爭結束10年後,經濟上依然舉步維艱。法國曾數次向英國提出要求,或者雙方合併為一個國家,或者加入英聯邦,尊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為國家元首,但最終都被英國拒絕。

為了抱團取暖,1957年,法國找到西德、比利時、意大利、盧森堡和荷蘭,在羅馬簽署協議,成立了如今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他們希望通過經濟和貿易合作,建立起統一的大市場共同發展,更重要的是,避免互相之間再次開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話。

當時美蘇之間的對峙,戰爭的陰影無處不在。1963年,英國第一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遭到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否決。戴高樂認為,英國總是會和美國站在一邊,而與歐洲離心離德。戴高樂對身邊的人說,歐洲的遊戲,只能歐洲人自己玩,不能帶著假歐洲人英國玩。

戴高樂去世後,蓬皮杜上任。英國繼續申請,終於在1973年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但是1975年,英國已經在是否退出歐洲經濟共同體這一問題上搖擺不定。雖然英國最終留在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內,但是兩者之間早已貌合神離。

1984年,英國與歐盟的緊張關係正式浮出水面。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態度強硬地要減少向共同體繳納的費用預算。當時,英國是歐洲經濟共同體諸國中算不得富裕的國家,但每年繳納的費用,卻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

因為當時的英國農產品高度依賴歐洲進口,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農產品補貼,佔總支出的70%。受到民眾激烈批評的撒切爾政府,自然要大大縮減這筆預算。由此引發的矛盾是,英國的產品遭到共同體成員國的抵制,貿易摩擦時時發生。

1993年,歐洲經濟共同體諸國,在荷蘭簽署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宣告歐盟成立。歐盟的目標,是要在政治、經濟、貿易、外交、國防、公民身份和權利上,整合各個國家的政策,建立自由統一的大市場,併發行單一的貨幣―――歐元。

從歐盟成立之初,英國就沒有打算進入這個統一自由的大市場,所以既沒有加入歐元區,也非申根成員國家,並缺席歐盟許多統一行動。撒切爾夫人之後的英國首相約翰·梅傑,秉持的是相同的政策,與歐盟仍然若既若離。

其間,英國和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戰,連續不斷。如因瘋牛病引發的牛肉大戰,及後來的巧克力大戰、蔬菜及植物油大戰等等。在一些貿易戰中,雖然歐洲法庭判定歐盟不得拒絕英國產品,但不少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盧森堡,堅持貼上特製的標籤,或限制銷售。

2007年,“歐洲憲法條約”被否定,成員國不得不簽署極負爭議的《里斯本條約》,該條約給了歐盟更廣泛的權力。時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沒有和其他26國的領袖一起,出席簽字儀式及隨後的慶祝儀式。英國人認為他沒能在談判中,最大限度地保護英國的利益。

英國與歐盟的分歧,日益擴大。到2013年,英國國內脫歐之聲,已越來越成為主流。加之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形勢持續動盪,移民衝突越演越烈,幾乎成為整個歐洲的危機。卡梅倫政府雖然與歐盟就相關問題展開了新的談判,但成效不大。

激烈的爭議之中,2016年,英國開始脫歐公投。超過3000萬英國人參與了投票,51%的微弱多數主張脫歐。就地區而言,北愛爾蘭和蘇格蘭贊成留在歐盟, 英格蘭和威爾士主張脫歐。就這樣,英國脫歐進入了倒計時。


世界真的很大


主要是加入歐盟後,英國人不但沒有獲得更多利益,反而出現的一些問題,使許多利益受到了損失。

一是要繳高額的會員費。英德法都是相當富裕國家。加入歐盟後,每年要拿出一大筆“會員費”,用以幫助和扶持經濟條件較差的成員來發展和建設。而這筆款項是隨著加入歐盟的時間增長而增加。2008年,英國拿出27億英鎊,到了2013年高達113億英鎊,合當時美元174億。英國人覺得拿這麼多錢划不來,如不在歐盟,可用這筆錢為英國國民搞福利。

二是限制了英國優勢產業發展。加入歐盟後,對外貿易英國不佔優勢。英國的優勢產業是金融與服務業,其中的一個大客戶就是中國。但歐盟在與中國談判中,首先考慮的是製造業,這樣英國就沒有製造業發達的德國佔優。2014年德國對華出口總額超過74億歐元,是英國對華出口的五倍多。所以,英國想脫歐,要求用“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來代替歐盟內的“區域自由貿易體系”,使英國的優勢產業有優勢。

三是移民問題突出。歐盟條約規定:凡是成員國必須遵循貿易自由、資本和服務自由以及人身行動自由的三項原則。這樣一來歐盟窮國的民眾,向條件好的歐洲國家偷渡,因此產生大量非法移民。這些年有超過1400萬的歐盟成員國公民,生活在不是出生國的土地上。英國一直飽受移民湧入之苦,移民使犯罪等社會問題加劇。而且按歐盟法律他們可以合理合法地在英國生活和工作,並且按照歐盟的規定有權享受英國公民同樣的福利。這是英國人難以接受的。

四是法律問題困擾。加入歐盟之後,英國的法律體系受到歐洲人權法院的挑戰。按照歐洲人權法院的規定,英國無法向以前一樣快速驅逐外國的犯罪者。英國政府要求,將英國法律體系同歐盟的法律分離,保護英國的法律獨立性。

五是歐盟政策引發的社會性問題凸顯。比如貨幣方面,次貸危機使歐元區國家的經濟聯繫更緊了。這也就使依然持有獨立貨幣的英國和瑞典這樣的國家在貨幣問題上的話語權嚴重下降,更使英國不能充分發揮在金融方面的優勢。

【下午歷史茶】觀點,請關注討論!


下午歷史茶


為什麼英國要脫歐呢?

第一,英國作為老牌的日不落帝國,一直有著歷史優越感,但是加入盟後,整個歐洲成為了一個整體,所有國家都是平等的,再也顯不出英國高貴的頭。

第二,一方面英國和其它歐洲發達國家一樣,近年經濟下滑,人們收入降底,引發不滿。另一方面,英國作為發達國家,在歐盟會費分攤比例上卻很高。引發英國民眾不滿,認為加入了歐盟吃了虧。

第三,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出現裂痕,並且漸行漸遠。美國對歐盟的指責越來越多,做為美國的忠實盟友,英國脫離歐洲,有利於和美國保持良好關係,防止美國製裁歐盟時,把英國也夾帶其中。

第四,英鎊和美元在國際上有著同等的地位,加入歐盟,歐盟內部使用歐元結算,難以體現出英鎊的優越性。

第五,在歐盟內部也存著分歧和矛盾。不光是英國要脫歐盟,另外還有別的國家有脫歐的打算。原因是老歐盟和新歐盟存在矛盾,歐盟統一後,許多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在內在歐盟內部自由流通。於是,東歐(新歐盟成員)低收入勞動力就向西歐(老歐盟成員國)高收入發達國家流動,侵佔了老歐盟成員國民眾的就業機會,引發民眾不滿,英國也是這樣。

第六,歐盟內部西歐發達國,時不時總要對東歐欠發達的新成員國援助,也是引起西方發達國家民眾不滿的原因之一。

總之,英國脫歐是英國國內外多重因素影的結果,並非一單一事件造成的。


王儒枰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這其實與當時英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因此絕不僅僅只是英國自身的責任,法國和德國在其中也扮演了跟不好的角色。

特別是英國在加入歐盟之後,雖然在經濟上得到了一定的市場擴展空間,但是在政治上卻始終被法、德兩國來防範和抵制。這就使得如果英國想要在歐盟裡待下去,就只能仰仗法、德兩國的鼻息。而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英國人難以接受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美國人看到了分裂歐盟的機會希望,並最終推動英國離開了歐盟。

英國是一個島國,他在歐洲歷史上針對大陸的策略,使得英國成為歐洲各大陸國家長期防範和抵制的國家。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個國家與歐洲大陸並不接壤,是一個靠近歐洲大陸的島國,在歐洲的歷史上,英國人與曾經的歐洲大陸霸主法國人,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中相互為敵、相互吞併,甚至有的時候一場戰爭就能打上一百年。所以對於歐洲大陸來說,英國人長期都是不受歡迎的對象,即使這種情況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後也同樣如此。

由於英國人始終不能在歐洲大陸獲得立足點,因此為了加強其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力,英國人便開始在歐洲國家間的對抗中不斷攪風攪雨,這也讓英國從此贏得了歐洲大陸“攪屎棍”的稱號。

在當時的歐洲大陸上,誰的國家勢力弱,英國就幫誰打擊對手;誰的國家勢力強,英國就想方設法給這個國家制造麻煩,並想辦法削弱這個國家的勢力。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歐洲歷史上的數百年時間裡,歐洲大陸各國一直都十分忌憚英國,而這種局面也同樣延續到了二戰之後。


比如在法國拿破崙時期,由於拿破崙的強力領導使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於是英國就聯合普魯士、奧地利、沙皇俄國等國家,數次建立起反法聯盟並最終擊敗法國。同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是這樣,由於統一的德國國力強盛,於是英國就在一戰中支持法國,並最終贏得了一戰的勝利。

由於英國在國際外交上長期缺乏與歐洲大陸國家靠近的向心力,使得歐洲人始終不認可英國的夥伴身份,這種情況導致英國人始終認為自己是歐盟內的“二等公民”。

從二戰以後法、德、意等六國在1951年建立歐共體時,沒有讓英國加入,我們就知道,歐洲人並沒有把英國視作為自己的戰略伙伴。

為什麼英國在歐洲各國建立國家聯盟時被排除在外,這一方面因為英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在加入歐盟之後,會和法國和德國爭奪在歐洲的話語權,導致法、德在歐盟內部的地位下降。

而在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歐洲的主要敵人-----美國,也是一個英語系國家,這讓歐洲各國擔心英國人是美國打入歐盟的“楔子”,如果英國在歐共體(歐盟)的話語權增強,將會讓美國有機會通過英國插手歐盟事務。而這就違背了歐洲各國成立歐共體(歐盟)的初衷,即為了能夠從政治領域幫助歐洲各國擺脫美國額束縛,為今後實現歐洲的完全獨立,打好前期基礎。

所以在英國加入歐盟這個問題上,歐洲各國特別是法、德兩國,其實是相當有顧慮的,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直到1973年才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成為第二批加入歐共體的國家的原因。

雖然後來英國也加入了歐盟,但是對於法、德兩國來說,他們需要英國在歐盟體系內承當起經濟引擎的作用,但是卻不希望英國藉機謀求歐盟領導者的位置,因此在政治領域長期對英國予以抵制。

正是由於英國在歐盟政治體制內長期受到法、德兩國打壓的緣故,英國國家內部從一開始就有脫離歐盟的思潮,這種意見被美國抓住之後,便成為了英國脫歐的導火索。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英國在歐盟內部與法、德兩國的裂痕加大,這股思潮最終演變成為了震驚世界的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

2016年發生的英國脫歐事件,絕不應該被簡單的描述成美國人的操縱和英國人的隨性,這其中不僅包含了英國人在歐盟內部幾十年裡受到的“怨氣”,也包含了英國人對未來的擔憂。

對於2000年之後的英國來說,他對於自己國家將會走什麼樣道路,其實是十分迷茫的,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英國對歐盟前景的擔憂。

因為為了打擊和分裂歐盟,美國從1998年開始,就不斷地通過經濟、軍事手段給歐盟製造麻煩,而歐盟卻始終拿不出有效的反擊手段,這迫使英國必須要為本國的未來多考慮一點,而不是再傻乎乎的跟著歐盟繼續走下去。

況且如果僅僅是在歐盟內部成為法、德兩國的“小老弟”的話,那麼對於英國來說,這種方式的歐盟不加也罷,畢竟與歐盟比起來,美國才是世界的老大,放著世界老大的“小弟”不去做,卻直愣愣的去跟著一個整天防著你的人後面混,我想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是不甘心的。

再加上美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已經徹底同化了英聯邦國家圈,這對於英國來說,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壞事就是他從此不能再在英聯邦國家圈中說一不二,而好事則是隻要英國甘心做小弟,那麼美國就一定會盡力罩著他,畢竟英美兩國同文同種,天然就具有國家聯盟的屬性,罩住了英國,美國就可以更穩固的掌控英聯邦國家。


落下m


首先英國脫歐並不完全是民意的選擇。大於70%的年輕人是反對脫歐的。在發達的大城市這個比例更高,甚至高於90%。但是由於投票規則的設定,要求必須連續在相同地址居住幾年(好像是三年,記不清了)以上的居民才可以投票,這就造成了很多年輕人不符合投票資格。投票脫歐的人群組成很大一部分是老人,尤其是住在小地方的老人,他們信息不發達,腦子裡還停留在英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的階段,他們對英國的現狀並沒有清醒的認識,同時這一部分人也是受傳統媒體影響最大的人群(報紙,電視)這裡面主要有默多克這個傳媒大亨的功勞,他是絕對的脫歐派。他甚至在採訪中說過:他不管去哪個國家,都能得到當地領導人的尊敬(意思是他的話人家聽),就只有在歐盟,人家不鳥他。所以他支持脫歐。還有一大部分支持脫歐的人群是移民!(可笑吧,尤其是允印度的移民)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英國脫歐了,每年的移民指標會多留個他們在印度的親戚,原因就是這麼簡單。還有一部分支持脫歐的是富人,為了保護他們自己利益,而嘲諷的是,這些人都是有除了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護照的,他們自己也並不住在英國!所以,這些人投票脫歐,是非常自私的,不客氣的說,他們毀了英國的年輕一代!

好忘記說一點,我說這個俄粉們肯定要噴。但是普京在背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利用網絡媒體散步了很多假新聞,煽動蠱惑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地下的人群支持脫歐。


Tao768


英國究竟為了什麼脫歐?

英國人要脫歐已經鬧了好幾年了,英國政府也在積極努力的與歐盟談判脫歐事宜,但一直在英國脫歐的分手費上存在巨大爭議。歐盟要求600億美元分手費,英國人嫌歐盟要價太狠,稱歐盟要的太多,在英國議會中是不可能通過的,歐盟也獲得不了這麼多錢,討價還價。不過據最新情況來看,英國很可能在2019年上半年逐步脫歐,具體好要看英國和歐盟的談判動向。



英國脫歐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英國本來也沒有打算真正融入歐盟(歐洲大陸)。

1、英國的歷史傳統。

英國是一個孤懸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在19世紀成為世界海洋霸主(日不落帝國)時,英國一直實行的都是光榮鼓勵政策,基本上不過問歐洲大陸事務。但卻不能忍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國家,從而威脅英國的國家安全,如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的俄國、以及一戰、二戰時期的德國,都是英國的固有政策的釋然。

英國與歐洲大陸關係若即若離,一旦發現歐洲大陸國家(歐盟)過於插手英國人的事務,損害英國人的利益,英國第一選項就是脫離歐盟,不跟你們玩了。



2、英國不願意承擔更多責任。

英國之所以加入歐盟,那是看到歐盟的建立,對統一歐洲市場大有裨益,如果英國不加入,就無法享受這波紅利。但獲利和責任是相關的,隨著歐盟成員國的增加和經濟一體化,英國人要為此付出更多責任,因為英國也是歐盟大國,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的。和現在美國人一樣,英國人只想佔便宜不願意吃虧,一點都不行。

所以英國人沒有加入歐元區,英鎊作為一個獨立貨幣依然存在,就是不願意倫敦的世界金融中心的位置讓位給布魯塞爾。後加入相對落後的歐盟成員國也需要英國的經濟援助,英國人更不願意了,對於歐盟出臺金融、經濟管理政策也非常抵制,這樣下去英國人註定要和歐盟分家,因為本來就八字不合。



3、洶湧的民意使然。

英國民眾對於英國脫歐普遍持有認可的態度,認為英國留在歐盟裡沒有任何意義,在英國《金融時報》的一次調查採中,超過一半以上的人贊成脫歐,還有的一小部分英國民眾認為,英國留在歐盟也可以,但歐盟要保證英國的利益,不能限制英國人的自由。典型的佔便宜的想法。

而英國各大政黨也根據英國洶湧的民意熱炒脫歐話題,以便於獲得更多選票,所以搞了一個“脫歐公投”,最後公投通過,英國政府本民意綁架,也不得不與歐盟談判脫歐事宜。英國脫歐以鬧劇開始,最後引起了英國人的民粹主義,鬧劇變事實,英國政府也只能“喜當爹”,捏著鼻子認了。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


大正看世界


英國脫歐主要是在歐盟“吃虧了”

2016年6月23日英國公投通過脫歐決議,時任首相戴維·卡梅倫宣佈辭職不玩了,作為吃瓜群眾當時在家看電視得知此消息,和大部分人一樣,出乎意料,畢竟歐盟這艘船已經開了20多年。

英國作為歐盟主要成員國,冒著“鉅額分手費”“國家信用受損”等風險,堅持脫歐,究竟是為什麼?

大部分不理解英國脫歐的朋友恐怕是認為歐洲還是那個高貴富有安逸的歐洲,實際上當今的歐盟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好,希臘債務危機,巴黎恐怖襲擊,數百萬難民潮,歐盟已經是一艘多處漏水的“破船”,而船上的富國希望窮國扔掉一些“包袱”,比如希望希臘減少福利削減預算,而窮國希望富國出錢幫助修補“經濟艙”的漏洞,英國覺得沒道理犧牲自己國民的福利去堵這個無底洞,自己坐小船跑了。

智豬博弈下英國的選擇

2008年,英國支付給歐盟27億英鎊,作為歐盟機構的開支和扶持弱小成員國的資金。到了2013年這筆錢打到了113億英鎊,英國人認為脫離歐盟之後,可以更有效的運用這筆資金來增加英國國民的福利待遇。

從投票的結果上也可以看出,不贊成脫歐的都是年輕人,認為歐盟通關往來就業便利,同意脫歐的都是年長者,他們認為現在的福利確實不如以前,而年輕人是不知道“以前的好”。

要知道即使在一個國家,不同的省份的社保都是獨立繳納和支付的,如果把北京和河北的社保賬戶合併,統分統付,恐怕北京也是不願意的。想明白“智豬博弈”這一點,就不難理解英國的選擇。

德國說了算

歐盟主要是德國說了算,主要的政策都是德國主導,而英國作為大國肯定是不願意說了不算還要出大筆會費的。

這筆歐盟的“會員費”只是歐盟經濟賬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英國更在意的是歐盟在對外貿易問題上對英國進行的“整體式捆綁”。

舉個例子,英國的優勢產業越來越從製造業轉向金融與服務業,其中一個大客戶是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但歐盟和中國進行的自由貿易談判中將製造業放在頭等優先的地位。這導致了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作為製造業領軍者的德國大量獲益。根據統計,德國2014年對華出口總額超過74億歐元,是英國對華出口的五倍多。

移民問題

還有一個爭議的關鍵點是移民問題,歐盟條約規定凡是加盟國必須遵循三項自由原則:貿易自由,資本和服務自由以及人身行動自由。

這就使得加入歐盟的經濟較為落後的國家,比如東歐國家,以及偷渡到條件較寬鬆的歐洲國家,產生大量非法移民。他們合法的在英國領土上生活和工作。據估算總共有超過1400萬的歐盟成員國公民,生活在不是出生國的土地上。英國本身則一直在飽受大量來自前蘇聯加盟國公民湧入的煩惱,移民加劇了犯罪等社會問題,並且按照歐盟的規定有權享受英國的福利。這也是大多數英國人難以忍受的。


十分有財


幽默點的回覆是:

歐洲幾十號人自從二戰後被遠房親戚美國借蘇聯威脅搞了個北約給廢掉了軍隊和國防,還天天被美國指揮著乾點壞事,心生不滿。

為了自己能有點說話權,一幫歐洲小夥伴說好一起玩的,賺錢,吃飯,找女人,搞了個歐共體~然後又是歐盟~歐元共同貨幣等共同市場等等。

但是總要有個老大領著吧,於是就有了輪值主席國這麼個制度。但是德國,法國比較強勢而且有什麼事還出奇的統一,漸漸地英國找不到存在感了。

隨著歐洲經濟逐漸下滑好多小兄弟家揭不開鍋了那就要動用大家的錢來報團取暖。英國就覺得沒有得到利益還要往裡面送錢,對於這個曾經日不落帝國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乾脆散夥。

但是哪能這麼幹呢,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你以為這是公共廁所呢?其次美國這個攪屎棍一直想把歐洲拆散,因為一個完整統一的歐洲本身對美國也是一種威脅如鯁在喉。這麼多年沒少搞小動作,忽悠這幫小兄弟幾乎參加了美國發起的所有戰爭和軍事行動。出錢出人出力但是結果卻不太樂觀,不但沒獲得利益還直接導致經濟萎靡歐元市值下滑。

此時英國一定竊喜還好英鎊保留了下來,但是你小子跑了誰還願意跟你玩呢最後一定咬你一口。

所以英國脫歐這出戏演的太久了,英國現在只能掀桌子……



james_tan


2016年,英國就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最終,脫歐派以微弱優勢戰勝留歐派,英國決定脫離歐盟。而接下來三年的脫歐爛戲,也由此拉開帷幕。

關於三年脫歐的是是非非,咱們暫且按下不表。在這裡,雲石君關注的是:為什麼在加入歐盟(歐共體)四十餘年之後,英國依然會選擇離開?

當然,英國要脫身,這與歐盟自身的弊端不無關係。在之前分析歐盟的系列文章中,雲石君曾反覆說過,歐盟的特殊政治結構,決定了它天然是一個只能同富貴不能共患難的組織,由於歐盟並不是一個國家,而只是一個國家聯盟,其之中樞缺乏足夠的約束力,所以一旦組織出現問題、面臨困難,成員國隨時可以自主決定脫盟,而歐盟中樞對此無權阻止。

這就是歐盟最大的命門和短板所在。眾所周知,現在歐盟深陷難民和經濟雙重危機,本就有些風雨飄搖,這種情況下,出現脫離思潮,也不足為奇。

只不過,這個打頭陣的是英國,這個就有點狠了?畢竟英國可不是什麼歪瓜裂棗,而是歐盟三駕馬車之一,也算得上是歐盟體系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只是經濟強,文化、政治影響力都遠不如英國),雖然英國在歐盟體系內的作用發揮一直都配不上它的實力,但這樣一個標誌性國家脫離,對歐盟體系的破壞還是相當嚴重的。

當然,英國的脫歐有一定偶然性——如果不是時任首相卡梅倫犯渾,按正常政治邏輯,至少現在的英國,還不至於走到這一步。而脫歐公投後這三年來英國也的確因此被折騰的七葷八素。

不過,即便脫歐背後有卡梅倫的嚴重政治操作失誤,但公投脫歐派獲勝的結果是不可否認的。即便這裡面充斥了大量的不成熟和不理性,但脫歐派能佔到上風,這依然足以說明,加入歐盟帶給英國的不盡是好處,而是同樣讓英國感到諸多不適,甚至不滿。正因為如此,英國人才不惜在加入歐盟40多年之後,選擇脫身離去。

那麼,歐盟之於英國,究竟存在哪些不適甚至不滿,以至於鬧到散夥的地步?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如果非要說的話,這既有先天性的氣場不和,也有後天性的利益消失。

先天性的氣場不和,雲石君在之前的《地緣政治:帝國的末路——英國為什麼對歐盟欲拒還迎》中曾經說了,英國作為歐洲西北段海上的群島國家,在整個歐洲地緣結構中處於天然的邊緣地帶。這種特殊的結構,決定了如果歐洲一體化真的成為現實,英國將天然在這個體系中處於邊緣、從屬性地位。

這是英國不願意接受的。所以從近代以來,英國一直對歐陸實行均勢制衡,就是避免出現一家獨大,進而將歐洲強力整合為一體的局面出現。

只不過,二戰後,英國的均勢制衡玩不下去了。一方面是英國自身已經衰落,不能再像以前那樣hold住場子;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列強爭霸,強者通吃;變成了各國齊心合作,共創盛世。新的一體化方式,得到歐陸各國廣泛認可和接受,這種情況下,英國傳統的挑撥離間,借力打力,已經喪失了操作空間。

歐洲一體化大勢已成,英國無力阻攔。這種情況下,與其遊離其外,還不如加入其中——雖然加入後也不一定能成為主角,甚至從長遠看依然有可能被邊緣化;但如果不加入,英國立馬就會被邊緣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英國加入歐盟,本身就有些情非得已。它加入歐盟體系,並不是有多麼喜歡它,而只是眼見歐洲一體化來勢洶洶,擔心再抗拒下去被歐洲拋棄,淪為孤魂野鬼而已——說穿了,帶有一定的被裹脅,被大勢所迫的成分;從歐洲政治的角度來說,甚至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

現在歐洲一體化出現了困難,歐盟有鬆動甚至瓦解之勢,如果它真的走向崩潰,那至少在歐洲這個範圍內,是符合英國政治方面利益的——沒了歐盟,英國在歐洲範圍內被邊緣化的趨勢就有可能逆轉——雖然這種逆轉是以歐洲的整體衰落何話語權喪失為代價,但至少在歐洲這個圈子裡,英國不用擔心未來會被法德這倆千年老冤家壓在頭上了。

而歐洲地緣政治環境的變遷,也讓英國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維護歐盟大局的利益驅使。當年英國加入歐共體時正值冷戰,這種格局下,歐洲的一體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抵禦蘇東陣營的。

從美國角度來說,就算它明白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深入,自己對歐洲的控制力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但擱在當時的環境下,讓歐洲強勢一些,也有助於分擔美國的壓力,更好的跟蘇聯對峙。基於這個首要目的,美國對此的態度也可以相對溫和。

既然美國都可以寬容,那作為美國在歐橋頭堡的英國,自然也就不用說——畢竟蘇聯的威脅,對它同樣存在。

但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持續衰落,已經不對歐洲構成實質性威脅。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其維持歐盟的政治意義都大不如前,相反,如果歐盟解體,在政治上對英美都有一定的好處。這種情況下,英國脫離歐盟,不僅自己有動力,還能從美國方面得到支持(或者說美國攛掇)。

最後一點,就是經濟和難民問題了。本來,即便政治上,英國有拆散歐盟的千般動力,但經濟方面,加入歐盟的好處卻也是不能忽視的。尤其是過去幾十年,歐盟體系發展順風順水,體系的吸金效力不斷放大,再加上全球化、區域化浪潮如火如荼,這種情況下,英國作為歐盟體系之一員,還能從中獲取極大的利益。

可現在,歐盟已經今非昔比,經濟危機之下,歐洲的好日子結束,各種經濟危機爆發,全球化的弊端不斷顯現——產業外流,難民問題等,都讓歐盟不堪重負。

這都對英國與歐洲的關係造成了影響。說白了,歐洲一體化的階段性紅利已經吃到頭,要想度過危難,甚至進一步享受新紅利,整個歐盟架構都要進行根本性革新——說的具體點,整合程度得進一步加劇。

這完全不符合英國的利益。英國本就對加入歐盟扭扭捏捏,即便加入,也都是若即若離——直到脫歐,英國也沒有加入歐元區,申根籤也在英國無效,這種情況下,你讓英國為了歐盟整體利益,進一步推動改革,甚至上繳權力,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可歐盟不改革,不集權,就無法克服自身痼疾,甚至連眼前的麻煩都解決不了,更別說去吃什麼新的改革紅利了。

這種局面,英國該怎麼辦?脫歐唄!把歐盟往前推,那時法德考慮的事兒,一向遊離的英國從來就沒這個想法,更沒這個動力。可如果不推,就這麼混著,現在歐盟已經越來越不難混,好處不斷減少,爛事越來越多,性價比自然也就逐漸降低。

本來英國在政治上對歐盟就不感冒,以前靠著經濟的誘惑還能維繫下,現在經濟也眼瞅著江河日下,英國對歐盟的感情自然也就越來越淡,鬧到脫歐分手的地步,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

只不過,脫歐也不是那麼好脫的。雖然歐盟帶來的好處確實是江河日下,但也只是比以前減少而已,論絕對值依然是比較豐厚的,遠沒到四大皆空的地步。所以,雖然英國人一怒之下,不想再背歐盟的那些鍋,但當真要跟歐盟做個了斷時,他們又驚訝的發現,自己想甩包袱的話,就得把好多寶貝一起甩掉。這下英國人又不樂意了——他們既不想承受歐盟的負擔,但又非要享受歐盟帶來的好處。正是這種不科學和不符合邏輯的想法,造就了脫歐三年來,英國政壇的反覆折騰和震盪。

其實,嚴格來說,英國之所以會有這種局面,完全是政府和政治家失職。像脫歐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本來就需要由專業的政治精英全程把控,民眾最多就起個監督權而已。可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卻把這樣一件事關百年國運的軍國大計付諸公投——等於是交給毫無政治經驗,甚至連基本邏輯思維都沒多少的普通民眾來決定。最後鬧出這樣一個尷尬場面,坑了卡梅倫自己倒也罷了(公投結果出爐後,卡梅倫發現玩脫了,趕緊宣佈辭職並退出政壇),連大英帝國,也因為他的亂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種級別的政治錯誤,英國政治家上一次犯,還得追溯到1939年代張伯倫與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議》。

那麼,問題就來了,卡梅倫雖然確實在脫歐一事上犯下了大錯,但他本人應該也不傻。民眾到底有幾分政治能力,他作為英國首相應該一清二楚。既然明知道民眾沒有足夠的政治能力,不足以決策重大國事,卡梅倫為什麼還要把脫歐這樣一件事關英國百年氣運的頭等大事,付諸公投呢?

這其實也是被逼的,現代英國的特殊政治和社會環境,嚴重束縛了政治精英,讓他們為了一己政治私利,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不得不濫用公投這種形式。卡梅倫之前在蘇格蘭公投上就已經冒了次險,只不過僥倖過關。而後來,在脫歐問題上,本不贊同脫歐卡梅倫想故技重施,通過公投,堵住脫歐派的嘴。結果沒想到這一次翻了車,把英國徹底帶進了大坑。

那麼,是什麼因素,讓英國政治精英明知公投有重大侷限,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對她加以濫用?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95章——英國之第10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雲石君系列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