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冠狀病毒放到三國會有怎樣的結果?

生活美食fly小勇


首先,我們要知道病毒有兩個最通俗的特性,傳染性和致命性。這兩個性質除了與病毒本身的生理結構有關之外,和很多外界因素也有關係。

首先就傳染性而言,和傳染病人口密度,人口流動,還有防疫措施有很大的關係。在三國時代,人口密度並不算大,事實上由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三國時期人口銳減。曹操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說人口的稀少,這樣稀少的人口並不利於傳染病的傳播。至於人口流動,古代緊靠人力和馬力的交通,和現在飛機,火車高速公路的交通流動相比,更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瘟疫大多隻是地方性瘟疫的原因。不過三國時期,衛生條件較差,防疫措施不到位的確也會增加傳染性,但總的來說應該無論從傳播速度還是傳染力上,都無法與現在相比。

第二是致命性,這個相信所有人都有答案。憑藉三國時期的醫療水平,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估計不亞於天花和鼠疫,是一場非常恐怖的瘟疫,不過正因為這樣的致死率,宿主過快的死亡也不利於病毒的傳播,雖然對染上病毒的人很殘忍,但是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大範圍爆發。

綜上我認為,新冠病毒放到三國時期,死亡人數和傳染人數,都會比現在要多得多,但是範圍卻未必有那麼廣,比方說在曹魏地區有病毒,那很可能就傳不到東吳和蜀漢,甚至有可能死亡過快,直接被官府封鎮封村(封建時代封村要比社會主義的今天更加容易)。



隔壁狐狸小姨


新冠病毒的傳播,就是一場瘟疫。

因古代醫療條件影響,古人不能像現在一樣吧每一場瘟疫的病毒都研究分析出來,所以基本上統稱為瘟疫,瘟疫的最明顯現象就是大範圍的傳播,造成死亡與恐慌。古時每一場瘟疫,幾乎都是哀鴻遍野,甚至十室九空。

三國時期,雖然沒有新冠病毒,但是那段歷史上卻出現過很多場瘟疫。

(從後漢末期)有史記載的有下列:

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司徒許訓免,司空橋玄為司徒。—《後漢書·漢靈帝》

熹平二年癸丑,公元173年。春,正月,大疫。—《資治通鑑·卷五十七》

光和二年己未,公元179年。春,大疫。—《資治通鑑·卷五十七》

光和五年壬戌,公元182年。春,正月,辛未,赦天下。二月,大疫。—《資治通鑑·卷五十八》

中平二年乙丑,公元185年。春,正月,大疫。—《資治通鑑·卷五十八》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曹操傳》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徵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頗覆疾疫。—《蔣濟傳》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淩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甘寧傳》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魏書載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曹操傳》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徵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司馬朗傳》

幹、琳、瑒、楨二十二年卒—《王粲傳》

【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司馬懿之兄司馬朗,以及軍中士卒】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孫權傳》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於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城未拔,會大疫。—《夏侯淵傳》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丁未,大司馬曹仁薨。是月大疫—《曹丕傳》

黃初四年癸卯,公元223年,會天大疫,帝悉召諸軍還。—《資治通鑑·卷七十》

同年夏,劉備於白帝城託孤。

太和五年辛亥,公元231年,衛溫、諸葛直軍行經歲,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絕遠,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數千人還。—《資治通鑑·卷七十二》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己酉,大赦。夏四月,大疫—《曹叡傳》

【這一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己亥,復置朔方郡。京都大疫—《曹叡傳》

赤烏五年,公元242年,是歲大疫,有司又奏立後及諸王。—《孫權傳》

赤烏九年,公元246年,軍行經歲,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權深悔之。—《全琮傳》

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夏四月,圍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秋八月,恪引軍還。冬十月,大饗。武衛將軍孫峻伏兵殺恪於殿堂。大赦。—《孫亮傳》

等等。

有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時期幾乎是每年都要鬧瘟疫,這也跟那個年代的戰亂動盪有很大關係,那時候人們幾乎只有兩個選擇

一、逃難他鄉;二、等死。

同時也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小,雖然死亡率極高,但瘟疫病毒也同樣傳播空間有限,就算是無藥可救,也不會造成全國人口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我認為,就算新冠病毒出現在三國時期,造成的後果,也僅僅是史書上又多了一筆,瘟疫記載罷了。

希望2020年這場瘟疫能夠早早結束,願每一個一線抗疫人員都能平安凱旋,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今天是2020.3.8,是女神節,祝所有奮鬥在抗疫一線的女同胞們,節日快樂,您們辛苦了,謝謝!


詔曰


我認為新冠即使放在三國也不會有大的影響,爆發局部瘟疫的可能性大些。

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三國時期人口密度並不大,交通不是很發達,流動性並不高,加之有限的地域一分為三,各自的一畝三分地上可能會在疫源地較為嚴重,不會大範圍的擴散開來;

其二,我國古代自先秦即有瘟疫,戰亂頻繁,大戰之後就是大疫,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案例,所以古人還是有抗疫的經驗的,一般以巫術治疫,雜以醫藥。雖然醫藥的效果不見得好,但政府還會執行政策干預,漢時就已經出現了集中隔離治療的辦法,平帝曾下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有了方法,也為其他疫情的防治提供了客觀指導。

綜上所述,新冠在三國影響不大。




南國驚濤


如果新冠肺炎發生在三國,結果肯定是不堪設想的。

首先,三國時代是混亂的年代,是戰爭的年代,混亂的年代就是民不聊生的,沒吃沒喝,流離失所的百姓數不勝數。一旦爆發瘟疫,只能使國家更加的窮困,百姓死的更多,嚴重時,全家死絕的情況也是有的。所以,會更加的窮困和混亂。

其次,三國時期,國家動亂,各諸侯間相互攻打,搶佔城池,無非就是為了搶奪人口和錢糧。如果一旦發生新冠肺炎,那沒有了人口和錢糧,那很可能會封閉城池,為了防止傳染。甚至會毀家,滅城都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最後,古代醫療條件本就是差,再加上三國屬於亂世,醫療條件和醫療資源更是欠缺。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不可能也沒有那麼多的大量人力物力去救治,所以,普通百姓面臨新冠肺炎,只能靠自身抵抗力,死亡的可能性會更大。

所以,如果三國發生新冠肺炎,那必是全社會的災難。百姓死者必不計其數!


華夏長河五千年


肺炎病毒吞噬三國、大一統之局面再現

“三國”北有曹魏、南有蜀漢、東吳政權。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代漢自立,定都洛陽改國號為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9年孫權在夷陵之戰大敗蜀漢後,在建康稱帝史稱孫吳。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國開始後,國家整體實力呈現了曹魏最強,孫吳次之,蜀漢最弱的格局。如果新型肺炎冠狀病毒爆發,小編推測有以下幾種可能。

從爆發地分析,一是從曹魏首都洛陽爆發,洛陽在東漢末年有100萬人口,經過董卓焚燒,連年戰亂人口銳減。保守估計人口有70萬,按照肺炎病毒人穿人、接觸性傳染、潛伏期長的特點來看。洛陽人會人心惶惶,封城禁嚴,物價上漲,糧食緊缺,藥材緊缺的局面。基於東漢末年瘟疫橫行,此時朝廷會開始賑災,施藥,隔離治療!洛陽基本上會癱瘓,中樞神經失靈,在治療病毒期間,蜀漢諸葛亮孫吳必定會以此為藉口出兵北伐!軍事不會有較大成果,畢竟有曹真守雍涼!長江有張遼,荊州有曹仁。只是會讓曹魏實力大減,之後就不會有曹丕三徵孫吳了!按照這個推算,病毒從成都、建康開始爆發,曹丕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許三國會提前結束,也不會有後來的司馬懿高平陵之變了!

從醫療水平分析,曹魏繼承了東漢的皇宮御醫團隊。曹操頭風痛、曹丕肺病在曹魏都無法醫治,只有董奉在南方醫術高明,治病不收錢!蜀漢醫療水平更是不值一提。所以醫療水平結果還是魏強吳次蜀最弱!

從朝廷動員能力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分析,曹魏恢復了絲綢之路、採用屯田制、興修水利、無主之地與民使北方經濟得以穩定。蜀漢有天府之國之利,又對鹽鐵、蜀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國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孫吳在南渡富商大賈帶來的生產技術與文化的基礎上,實行屯田制同時利用便利的水資源發展海運貿易,增加人口與收入!三國經濟各有支撐,蜀漢還為最弱,但是蜀漢朝廷動員能力要高於曹魏 孫吳!而且,蜀漢人口100萬,所以損失會最少!曹魏最大!但是整體實力不會下降太多。

最後新冠狀病毒最喜歡的是人員密集、衛生條件差環境,而三國時代中華大地人口還沒有1000萬卻有54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今天武漢1000多萬人口卻在8494.41平方公里。感染力會小之又小。重要的是,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對病毒的提抗力要比今時今日的國人要強!最後病毒只能投降了,人少不密集我怎麼感染,優勢都發揮不出來!

鑑於此,三國也會讓新冠狀病毒吞噬,但會比現在更早消滅病毒。因為古人更聰明,要不然也不會有華佗、張仲景對吧!



呂梁路過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瘟疫。比較大的漢末大瘟疫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瘟疫,雖然沒有蔓延至全國,但是大半個中國,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陰影之下,關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有記載說是5000萬,也有說2000萬,雖然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數上千萬,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最駭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號的,慘烈程度堪比“中世紀歐洲黑死病”。

在“漢末大瘟疫”之後,中國再也沒有爆發過死亡人數上千萬的瘟疫,下一次僅次於此次的大規模瘟疫則要到1000多年後的“明末大鼠疫”,但其傷亡和危害程度也遠不及“漢末大瘟疫”,而這一切的功勞則要歸功於一位被瘟疫逼出來的漢末“醫聖”——張仲景。


六維編程


如果三國時期真發生了新冠狀病毒,後果真是不敢想家。首先,那個時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醫療水平,醫生,護士,專家也沒有現在的專業技術,其次,那時侯不可能象現在這樣,有黨的高度集中的統一領導和民眾自覺配合的統一行動,再者,三國為了爭奪地盤,經常進行戰爭接觸,如果沒有高度的自覺意識和統一的組織,領導,疫情一旦傳播開,後果真是不能預測。


江河湖海洋


局部爆發瘟疫,不會全國大流行,更不會傳播到世界。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現在新冠肺炎傳播這麼快是和經濟全球化、人口密度高、交通工具先進有關,而三國這些條件都不具備。第二,三國時可能會在軍營這種人口密集地傳播,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但不會導致全國持久流行,因為歷史上比新冠病毒厲害多了的病毒有很多,如天花。病毒只是一種生物,人也是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進化規律,實際上在這個地球上除了人以外,一個物種滅絕另一個物種很難很難。


歷史老師88


古代也有很多瘟疫發生,史書上很多記載,最後還是瘟疫消失人們又重新開始生活。三國時期交通不暢,沒有現代化工具,人員流動不頻繁,估計最多就是造成局部瘟疫而已。當然有一定的破壞性,但是蔓延不到魏蜀吳各地。在時間的幫助下,人們也能戰勝它


歷史愛好者小楊


歷史上大型瘟疫很多,曹操赤壁之敗,就和瘟疫有關,延誤戰機!所以,如果放在三國沒事的,因為那時已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