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冠状病毒放到三国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活美食fly小勇


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有两个最通俗的特性,传染性和致命性。这两个性质除了与病毒本身的生理结构有关之外,和很多外界因素也有关系。

首先就传染性而言,和传染病人口密度,人口流动,还有防疫措施有很大的关系。在三国时代,人口密度并不算大,事实上由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时期人口锐减。曹操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说人口的稀少,这样稀少的人口并不利于传染病的传播。至于人口流动,古代紧靠人力和马力的交通,和现在飞机,火车高速公路的交通流动相比,更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瘟疫大多只是地方性瘟疫的原因。不过三国时期,卫生条件较差,防疫措施不到位的确也会增加传染性,但总的来说应该无论从传播速度还是传染力上,都无法与现在相比。

第二是致命性,这个相信所有人都有答案。凭借三国时期的医疗水平,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估计不亚于天花和鼠疫,是一场非常恐怖的瘟疫,不过正因为这样的致死率,宿主过快的死亡也不利于病毒的传播,虽然对染上病毒的人很残忍,但是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大范围爆发。

综上我认为,新冠病毒放到三国时期,死亡人数和传染人数,都会比现在要多得多,但是范围却未必有那么广,比方说在曹魏地区有病毒,那很可能就传不到东吴和蜀汉,甚至有可能死亡过快,直接被官府封镇封村(封建时代封村要比社会主义的今天更加容易)。



隔壁狐狸小姨


新冠病毒的传播,就是一场瘟疫。

因古代医疗条件影响,古人不能像现在一样吧每一场瘟疫的病毒都研究分析出来,所以基本上统称为瘟疫,瘟疫的最明显现象就是大范围的传播,造成死亡与恐慌。古时每一场瘟疫,几乎都是哀鸿遍野,甚至十室九空。

三国时期,虽然没有新冠病毒,但是那段历史上却出现过很多场瘟疫。

(从后汉末期)有史记载的有下列: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司徒许训免,司空桥玄为司徒。—《后汉书·汉灵帝》

熹平二年癸丑,公元173年。春,正月,大疫。—《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光和二年己未,公元179年。春,大疫。—《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光和五年壬戌,公元182年。春,正月,辛未,赦天下。二月,大疫。—《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中平二年乙丑,公元185年。春,正月,大疫。—《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曹操传》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蒋济传》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甘宁传》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魏书载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於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曹操传》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司马朗传》

幹、琳、玚、桢二十二年卒—《王粲传》

【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司马懿之兄司马朗,以及军中士卒】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孙权传》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城未拔,会大疫。—《夏侯渊传》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丁未,大司马曹仁薨。是月大疫—《曹丕传》

黄初四年癸卯,公元223年,会天大疫,帝悉召诸军还。—《资治通鉴·卷七十》

同年夏,刘备于白帝城托孤。

太和五年辛亥,公元231年,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还。—《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己酉,大赦。夏四月,大疫—《曹叡传》

【这一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己亥,复置朔方郡。京都大疫—《曹叡传》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是岁大疫,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孙权传》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全琮传》

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秋八月,恪引军还。冬十月,大飨。武卫将军孙峻伏兵杀恪於殿堂。大赦。—《孙亮传》

等等。

有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时期几乎是每年都要闹瘟疫,这也跟那个年代的战乱动荡有很大关系,那时候人们几乎只有两个选择

一、逃难他乡;二、等死。

同时也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小,虽然死亡率极高,但瘟疫病毒也同样传播空间有限,就算是无药可救,也不会造成全国人口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我认为,就算新冠病毒出现在三国时期,造成的后果,也仅仅是史书上又多了一笔,瘟疫记载罢了。

希望2020年这场瘟疫能够早早结束,愿每一个一线抗疫人员都能平安凯旋,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今天是2020.3.8,是女神节,祝所有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女同胞们,节日快乐,您们辛苦了,谢谢!


诏曰


我认为新冠即使放在三国也不会有大的影响,爆发局部瘟疫的可能性大些。

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三国时期人口密度并不大,交通不是很发达,流动性并不高,加之有限的地域一分为三,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上可能会在疫源地较为严重,不会大范围的扩散开来;

其二,我国古代自先秦即有瘟疫,战乱频繁,大战之后就是大疫,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案例,所以古人还是有抗疫的经验的,一般以巫术治疫,杂以医药。虽然医药的效果不见得好,但政府还会执行政策干预,汉时就已经出现了集中隔离治疗的办法,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有了方法,也为其他疫情的防治提供了客观指导。

综上所述,新冠在三国影响不大。




南国惊涛


如果新冠肺炎发生在三国,结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

首先,三国时代是混乱的年代,是战争的年代,混乱的年代就是民不聊生的,没吃没喝,流离失所的百姓数不胜数。一旦爆发瘟疫,只能使国家更加的穷困,百姓死的更多,严重时,全家死绝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会更加的穷困和混乱。

其次,三国时期,国家动乱,各诸侯间相互攻打,抢占城池,无非就是为了抢夺人口和钱粮。如果一旦发生新冠肺炎,那没有了人口和钱粮,那很可能会封闭城池,为了防止传染。甚至会毁家,灭城都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最后,古代医疗条件本就是差,再加上三国属于乱世,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更是欠缺。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大量人力物力去救治,所以,普通百姓面临新冠肺炎,只能靠自身抵抗力,死亡的可能性会更大。

所以,如果三国发生新冠肺炎,那必是全社会的灾难。百姓死者必不计其数!


华夏长河五千年


肺炎病毒吞噬三国、大一统之局面再现

“三国”北有曹魏、南有蜀汉、东吴政权。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后,在建康称帝史称孙吴。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开始后,国家整体实力呈现了曹魏最强,孙吴次之,蜀汉最弱的格局。如果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爆发,小编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

从爆发地分析,一是从曹魏首都洛阳爆发,洛阳在东汉末年有100万人口,经过董卓焚烧,连年战乱人口锐减。保守估计人口有70万,按照肺炎病毒人穿人、接触性传染、潜伏期长的特点来看。洛阳人会人心惶惶,封城禁严,物价上涨,粮食紧缺,药材紧缺的局面。基于东汉末年瘟疫横行,此时朝廷会开始赈灾,施药,隔离治疗!洛阳基本上会瘫痪,中枢神经失灵,在治疗病毒期间,蜀汉诸葛亮孙吴必定会以此为借口出兵北伐!军事不会有较大成果,毕竟有曹真守雍凉!长江有张辽,荆州有曹仁。只是会让曹魏实力大减,之后就不会有曹丕三征孙吴了!按照这个推算,病毒从成都、建康开始爆发,曹丕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比较大。也许三国会提前结束,也不会有后来的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了!

从医疗水平分析,曹魏继承了东汉的皇宫御医团队。曹操头风痛、曹丕肺病在曹魏都无法医治,只有董奉在南方医术高明,治病不收钱!蜀汉医疗水平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医疗水平结果还是魏强吴次蜀最弱!

从朝廷动员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曹魏恢复了丝绸之路、采用屯田制、兴修水利、无主之地与民使北方经济得以稳定。蜀汉有天府之国之利,又对盐铁、蜀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国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孙吴在南渡富商大贾带来的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基础上,实行屯田制同时利用便利的水资源发展海运贸易,增加人口与收入!三国经济各有支撑,蜀汉还为最弱,但是蜀汉朝廷动员能力要高于曹魏 孙吴!而且,蜀汉人口100万,所以损失会最少!曹魏最大!但是整体实力不会下降太多。

最后新冠状病毒最喜欢的是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环境,而三国时代中华大地人口还没有1000万却有5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今天武汉1000多万人口却在8494.41平方公里。感染力会小之又小。重要的是,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对病毒的提抗力要比今时今日的国人要强!最后病毒只能投降了,人少不密集我怎么感染,优势都发挥不出来!

鉴于此,三国也会让新冠状病毒吞噬,但会比现在更早消灭病毒。因为古人更聪明,要不然也不会有华佗、张仲景对吧!



吕梁路过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瘟疫。比较大的汉末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虽然没有蔓延至全国,但是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关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有记载说是5000万,也有说2000万,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数上千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骇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惨烈程度堪比“中世纪欧洲黑死病”。

在“汉末大瘟疫”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爆发过死亡人数上千万的瘟疫,下一次仅次于此次的大规模瘟疫则要到1000多年后的“明末大鼠疫”,但其伤亡和危害程度也远不及“汉末大瘟疫”,而这一切的功劳则要归功于一位被瘟疫逼出来的汉末“医圣”——张仲景。


六维编程


如果三国时期真发生了新冠状病毒,后果真是不敢想家。首先,那个时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医疗水平,医生,护士,专家也没有现在的专业技术,其次,那时侯不可能象现在这样,有党的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和民众自觉配合的统一行动,再者,三国为了争夺地盘,经常进行战争接触,如果没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和统一的组织,领导,疫情一旦传播开,后果真是不能预测。


江河湖海洋


局部爆发瘟疫,不会全国大流行,更不会传播到世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现在新冠肺炎传播这么快是和经济全球化、人口密度高、交通工具先进有关,而三国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第二,三国时可能会在军营这种人口密集地传播,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但不会导致全国持久流行,因为历史上比新冠病毒厉害多了的病毒有很多,如天花。病毒只是一种生物,人也是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进化规律,实际上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人以外,一个物种灭绝另一个物种很难很难。


历史老师88


古代也有很多瘟疫发生,史书上很多记载,最后还是瘟疫消失人们又重新开始生活。三国时期交通不畅,没有现代化工具,人员流动不频繁,估计最多就是造成局部瘟疫而已。当然有一定的破坏性,但是蔓延不到魏蜀吴各地。在时间的帮助下,人们也能战胜它


历史爱好者小杨


历史上大型瘟疫很多,曹操赤壁之败,就和瘟疫有关,延误战机!所以,如果放在三国没事的,因为那时已经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