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司马懿是最后的胜利者。为什么流放百世的是诸葛亮?

此生不悔入中华


历史永远是掌权者手里的玩具,对普通人来说,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学习经验的镜子,而对于掌权者来说,历史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

此前我曾回答写过一篇关于白起的文章,我们先看一件有意思的事儿。白起从武庙之初便居于武庙,但是在赵匡胤巡视武庙时,却被赵匡胤一怒之下赶出了武庙。白起作为不败战神,自然是有享受武庙香火的资格的。唯一的污点就是坑杀俘虏,被称为人屠。这件事也实属无奈,实在无法处置这么多的俘虏,赵匡胤作为一个马背上起家的皇帝,他不会不懂这个道理。这就是由于当时赵匡胤还未完全收复天下,他需要表达自己的仁慈,鼓励他人投降。

仔细分析这件事,再来看司马懿与诸葛亮,或许演义对世人有所影响,但是在统治阶级的引导下也是可以改变的。

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生于司马世家,韬光养晦,利用为数不多的掌兵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团队,最终窃取曹魏的成果,为建立晋朝打下了基础。司马懿才能不能说不厉害,但这是一个具有统治意识,并且具有谋逆性质的人。

反观诸葛亮,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权倾朝野,可以说整个蜀汉都落在了他一人手上,他无需如同司马懿一样偷偷摸摸就可以顺理成章达到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但他并没有,不仅没有,还不允许自己的子孙做官,无论诸葛亮是为了保全家族做想,还是为了自己的一颗忠心,在世人心中,那万古不灭的忠君武侯已经是光照万世了。

对于统治者而言,更喜欢哪个人已经是不言而喻了,舆论的引导,加上本身的光彩,诸葛亮流芳百世是顺理成章的。再看中国历代的名人,都有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忠君在前,爱国在后。

总结一下,司马懿确实是最后的胜利者,但后世更需要的是诸葛武侯这样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忠君爱国,万死不悔。


酱油咸菜根


司马懿要说也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智慧和能力在三国中算第一流。他性格多疑猜忌狡诈,是个极其能够隐忍深沉可怕的智者,在未能取得绝对权利掌控时,他十分低调老实,丝毫不流露任何一点野心来。司马懿差不多用了一身的时间,慢慢的抗争所有的对手,包括曹魏三代皇帝,最强的老对手诸葛亮,取得了最后胜利。

司马懿评价不高,主要是文臣篡位之事。司马懿和曹操都是篡位,但曹操是凭自己实力打下天下,而司马懿侧居高位直接篡位。而且心狠手辣,做法狠毒,这样的臣子非常可怕,历史上的皇帝没谁会喜欢这样的文臣。而且自他后,两晋没出一个杰出帝王,晋朝没有任何开创性的革新和改变,晋朝灭亡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历史上最深重的动乱,五胡乱华就发生在那个时期,汉族差点灭绝,可以说司马家族是最大的罪人。

而诸葛亮比司马懿在政治操守上则高尚的多,论忠诚,为国为刘备忠心耿耿,死而后生,论才智,他百战不殆。他为后世文臣树立了一种无比辉煌的道德品格楷模,无论政治上军事上,成为后世学习典范。诸葛亮完全可以取蜀而代之,他却没有,令后世帝王无比敬佩而多有表章。所以诸葛亮能流芳百世,而司马懿则名声不佳了。


我是伍洋


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比

一、军事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无功而退兵。实因司马懿是个强敌。曹操曾经在关羽军事打击下,惶惶欲迁国都。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趁虚抄关羽后路,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诸葛亮作为蜀国军事的总指挥,在关羽之败中难道没有责任吗?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诸葛亮后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来,魏延造反,其原因与长久不被任用无关吗?这些不能不说是诸葛亮一生的缺憾。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

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

结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对人进行评价、对比,还应排除感情因素,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老朱读史


三国中司马懿是最后赢家,名声却远不及诸葛亮,原因无怪乎两个。

一个是司马家族得国不正。曹操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曹丕、曹睿对司马懿也都是厚待有加,而司马懿身为人臣却不守君臣之礼,谋上作乱,这与传统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相比较三国时期其他枭雄的创业艰辛,司马懿算是大的捡漏,为人不屑。而诸葛亮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先主刘备白手起家,建立一番基业,在刘备去世后依旧精心辅助后主刘禅,并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与司马懿形成强烈对比,很显然封建王朝统治者更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自然就会大力讴歌诸葛亮,贬低司马懿了。

第二个就是司马懿的后代没能带领中国走向强盛。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的西晋可是说中国历史上最弱鸡的大一统王朝,而且在司马炎死后,西晋很快就灭亡了,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全部沦为胡人地盘,先后建立起十六个胡人政权,它们之间相互攻伐,生活在底层的汉人百姓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后世对这一段汉人遭奴役的历史相当的痛心疾首,于是就把罪都算在了治国不力的司马家族头上,司马懿同样被“株连”。国家的暗弱,不禁让人怀念强盛的汉朝,而诸葛亮正是“匡扶汉室”的忠臣良将,后世自然又多了一份对诸葛亮的景仰。


足下三尺


诸葛亮能够流芳千古首先要感谢的人是罗贯中老先生,是他让本就名气很大的诸葛亮更加深入人心,几乎神化。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忠义之人必然流芳千古,这几乎是铁律。诸葛亮恰好如此,前后出师表,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古往今来作为臣子的典范,能够流芳千古也就不足为奇了。

司马懿却恰恰相反,处心积虑排除异己,并且不择手段,高平陵之变中出尔反尔,为了权力大杀曹氏宗族,使用欺骗手段让曹爽投降,然后再斩草除根,像这样的小人肯定人人唾弃。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狼子野心,公然杀死皇帝,这在历史上很少有。司马懿灭辽东公孙康,杀死绝大多数当地男子,制成京观,致使周围少数民族无人压制,高句丽迅速崛起,一直到唐朝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都是拜司马懿所赐。

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建立晋朝,没有一点王朝初建的蓬勃景象,政治动荡,腐败横行。而后发生八王之乱,百姓生不如此,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史称五胡乱华,险些让中华文明覆灭。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司马家族造的孽,却让天下百姓去承担。

所以说司马懿即使最后成功了,也不可能流芳千古,不遗臭万年就不错了。


海洋望星空


标题里面的“流放百世”是什么鬼?被“流放百世”的诸葛亮是不是现在还在被流放当中?

说回正题,胜利者和流芳百世其实从来都不是划等号的。

能不能流芳百世,很多时候是要靠后人宣传的。

作为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本应可以在晋朝得到无限吹捧,各种宣传的。但是,很可惜,晋朝虽然享国一百五十多年,却在统一之后仅仅三十多年便被匈奴人赶出了长安城,由西晋变成东晋了。司马氏也因此被认为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

再加上,司马氏本为人臣,虽然接受禅让之后,极立想摆脱篡魏的事实,但终究是人臣的一次谋反。而谋反对于后世其他朝代的君主而言,都只能在立国之前当作学习的榜样,而不能当成宣传的对象,相反还有可能会进行打压。这才是符合统治者利益的做法。

所以,虽然司马懿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却既没有得到晋朝足够的宣传,也得不到后世的吹捧,自然地位显得有些不太够了。

反观诸葛亮,为什么会流芳百世?

首先,刘备传承的是大汉,诸葛亮又是大汉的忠臣,这简单就是最典型的忠臣。再加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自然更让他为国为民的忠臣形象,更加高大了。

对于后世的君主们来说,这种人物不树立成典型,还有谁合适呢?

大力宣传此等忠臣英雄事迹,才能提醒人臣们老实一些,不要整天想那些有的没的,只要好好表现、做好忠臣,一定可以流芳百世的。正所谓“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贼留骂名”,便是这个道理。


简而言之,只有乱世之君才会宣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太平盛世自然都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了。


水一白聊历史


诸葛亮自然也都是好的,甚至还杜撰出一些事件就比如说“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等,来美化诸葛亮。而司马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从他站位“曹贼”阵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罗贯中给拉入了黑名单,因此总是司马懿最后“气死”了诸葛亮,取得了胜利,那么他还是名声不如诸葛亮!

第二点便是个人的人品问题了,这一点其实我觉得大家非常好理解,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事无巨细,为蜀国是呕心沥血,为蜀国百姓是积劳成疾。而且从来不谋私利,刚正不阿,“挥泪斩马谡”。而且用人唯贤,是集忠诚、智者、公正、大爱于一身的正面人物。

但是司马懿就不一样了,司马懿一生阴险奸诈,滥杀无辜,用人唯亲,权谋篡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终其一生,只为追名逐利,谋求荣华富贵,而且从来不将天下百姓之福祉放于心中,是集阴暗、自私、狭隘、凶狠于一身的反面人物。

这么一个鲜明的对比,大家当然更加喜欢诸葛亮了,而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还写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以告诫后人,一定要忠君爱国,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品德高尚!

再看看司马懿的后代那是阴险狡诈,残忍狠辣(尤其是司马昭),在谋取了曹魏的政权之后更是大开杀戒,不知道杀害了多少人,这简直和诸葛亮没法比啊。






缘御寒


首先要更正问题中的错字是“流芳百世”,不是“流放百世”!

司马懿诛杀曹爽满门夺得曹魏统治权力成为最后赢家,没有得到后世赞扬是很正常的!首先曹魏代汉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才平定北方,此时的天子汉献帝有名无实,曹操功绩显赫,得到民心,曹丕篡汉时善待了汉献帝。而司马懿始终是曹魏的臣子,没有开疆拓土之功,只是靠阴谋诡计诛灭曹氏,辜负了曹睿托孤之重任,司马昭更是杀曹魏皇帝曹髦,有弑君之恶名,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没有文治武功,很快灭亡,晋朝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很短,西晋和东晋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多年,而且晋朝的统治者很无能,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就灭了西晋,之后的东晋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司马氏的晋朝带给中华民族300年灾难,使得汉人做了300年的亡国奴。三百年的五胡乱华,百姓民不聊生,由此开始,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最黑暗的时代,因此司马懿及司马昭等在历史上没有好名声!

再谈诸葛亮, 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山,提出《隆中对》,帮助刘备以微弱的势力夺得荆州数郡后进占西川,夺取汉中,在蜀汉的建立与治理都有重大功绩,南平孟获更是开疆拓土的功业,诸葛亮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虽然未获成功而身死,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也有很高的评价,诸葛亮《出师表》感动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大诗人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增加了后人对诸葛亮早逝的帵惜之情!

综上所述,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懿一族虽然夺得天下却遗臭万年,诸葛亮虽未成功却因高尚的品格流芳百世!




张言好书画


诸葛亮和司马懿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足智多谋,他们都是三国末期各自阵营的权臣,他们是一生的敌人,但结局却全部相同,司马懿篡魏,建立了西晋,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无疑是失败者。

人们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那么作为失败者的诸葛亮为什么能流芳百世,而司马懿的风评却差很多呢?

权臣的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权臣向来是非常危险的职业,说起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常风光,但正因为手握大权,就难免遭到上司(皇帝)的怀疑,所以你看,自古以来的权臣无非两个结局,第一是向司马懿那样,篡位自己当皇帝,反之就是被清算,这事儿在汉朝特别多,什么霍光啊、王莽啊,各自结局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权臣开始,走上了新的人生。

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的毕竟是少数,而且既然急流勇退了,也就不在权臣这个位置了,顾不讨论,退一步说,张良也算不上权臣。

但诸葛亮不一样,他开创了权臣的第三种结局:君臣和睦,互不猜疑。当然,这也多亏了刘备这样一位君主。

权臣为什么没有好结局啊?因为手握大权,足以架空皇帝,对很多趋炎附势的人来说,权臣才是真正的皇帝,而皇帝不过是傀儡,当一个人手握天下大权,说放下就放下,哪有那么容易呢?

像诸葛亮这样作为权臣,还不膨胀,也没有野心,一心只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为了匡扶汉室,甚至在出山之前就跟家里人打了招呼,好好耕田种地读书,等我成就大业还回来隐居。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早已是千古佳话,自古以来也有很阴谋论,说刘备托孤时是在试探,理由是诸葛亮听到刘备说“君可自代”之后汗流浃背,你要说刘备有试探之意,我也觉得是人之常情,在那种情况下,诸葛亮汗流浃背也可以解释,但随后两人就进入了正常的托孤程序,可以说是完全交心,刘备让三个儿子都尊诸葛亮为父,足见情谊了,更没有某学者说的埋伏刀斧手的理由。


能做到这样,多么难能可贵,说诸葛亮独一无二也不为过。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作为季汉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每打仗胜利,手下人忙着恭维的时候,他却不居功,而是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但体现了自身的胸怀和格局,还让手下人欢欣鼓舞。

并且,历史上从未有过诸葛亮好酒色的记录,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诸葛亮完美的像个假人,但他又确实是真正存在的,就连《三国志》、《晋书》这样的正史,按理说是敌对势力胜利,对诸葛亮进行抹黑是历史默认的,但你在这两部书中找不到任何黑诸葛亮的语言,反而还要隐晦地夸奖几句。

除了不居功、不好酒色之外,他对钱财似乎也没有什么兴趣,临死给刘禅上书《字表后主》,说的明明白白全家财产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刚好吃穿用度,没有太多富余,你能想象这个一个帝国实际掌权者的生活水平吗?

此外,他对后代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在那个时代,权力世袭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临死也没把权力交给儿子,而是分给了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后来的结果证明,他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三人为后三国时期的季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最终还是难免灭亡的命运。

更不用说《诫子书》中那句名言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缺点,近乎完美,品德高尚,至死不忘志向,严于律己宽于律人,这都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悲情英雄

除了诸葛亮本身行得端、做得正,蜀汉最终的失败,也为诸葛亮蒙上了一层悲情感,其实非要对比的话,张良是最适合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张良的才干不低于诸葛亮,且是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张良的存在感反倒不如诸葛亮呢?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和悲情光环给诸葛亮加成太多,所有人都认为你该成功,你也确实努力了,付出了全部生命,却失败了,这样的悲情英雄,在历史上总是更被人们喜爱,也更能让人感动。

司马懿

司马懿虽是胜利者,但却经常被黑,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晋朝得国不正。司马家这几爷子,可是曹家两代帝王托孤的忠臣,可见皇帝对他们多信任,但这几爷子,反手就把人家江山给夺了。

主弱臣强,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也就算了,你看历史上那些篡位的人,就算要杀皇帝,也得找个理由,在小心翼翼、偷偷摸摸,派个杀手或者给杯毒酒,而司马家可以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当街杀幼主。

这是人干事?

话说回来,其实得国不正本身不是黑点,只要你能开创一个伟大王朝,老百姓能生活得好,谁当皇帝都是一样,除了某些道德学家要黑一下之外,还是赞颂居多。但西晋实在太奇葩了,除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这三位以外,后来就没有一个正常皇帝,连他们子孙后代听了自家故事之后都说:祖先做出这样的事,国运怎么能长久呢?

两晋时期,短短百余年(西晋更短,东晋本质上是乱世)竟然搞出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南下,对中原的经济、文化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刚在汉末乱了近百年的国家,在短暂的统一之后,又陷入了近400年的纷争,直到隋唐统一。

小结

再把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比一下,前者篡位、欺凌幼主,后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者开创了短暂统一后迅速崩溃的帝国,后者去世多年,人们还在想念他治理下的土地,智谋上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司马懿也足智多谋,但还是被诸葛亮吊打。

诸葛亮是历史上少有的,集权力、智慧、道德于一身的人,是真正儒家道德体系下的楷模,司马懿拿什么跟诸葛亮比?

最后顺便说一嘴,肯定有人拿“儒家道德”来抬杠,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说“礼义仁智信”等道德规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打着“道德”旗帜的道德学家。



也可自话


以司马懿为代表的魏国击败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并最终篡位魏国,建立了一统华夏的晋朝,如果以单纯的军事去,国政,司马氏确实取得了所谓的短期胜利,但随后相继发生的贾后干政,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等,给中华大地造成的数百年的灾殃,究其根源来自始作俑者的司马氏,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不可否认,司马一族在最终坐江山的环节掉了链子,而且是灾难深重的掉链子,因为这段苦恨,不由的后世史家口诛笔伐,有的没的都扣上。

再有就是老生常谈的正统问题,颠覆政治,改朝换代,对于历朝历代当政者都是绝对不允许的,而纵观历史,有这种作为得不止司马懿一家,之所以成为反面典型,就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要想表扬一个,必须贬低一个,对不起,

和司马懿同时代的诸葛亮确实在宣传上比司马懿重要太多,也只有司马懿越恶,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美好光辉形象!

所以,三国的故事众所周知,历史从来没有真相,只是一个个的故事而已!

那您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