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群裡吵開了:誰說帶孩子容易?那是你沒遇到感統失調的孩子

最近群裡家長差點吵起來了:


原因是,一個媽媽吐槽在家辦公+帶娃,日子過得太太太太太難了!


育兒群裡吵開了:誰說帶孩子容易?那是你沒遇到感統失調的孩子


於是有人質疑,現在的家長能有多難當?不就是管教孩子,照顧起居,監督上網課,晚上陪著寫個作業嗎?


不得不說,每個孩子品性各異。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是天使寶寶,不哭不鬧,聽從管教,那確實能省很多心。


但如果你家的孩子是這樣的呢?


①每天像個滿電的小馬達,上蹦下跳的不肯停歇,不是扔玩具就是搞破壞;
②逢睡必哭,逢哭必鬧,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哭鬧起來根本就是狂風暴雨一般;
③更有甚者,儘管有一大家子人,孩子就纏著你一個,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難帶?


首先,你要弄清楚孩子的氣質類型。孩子氣質類型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容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


容易型孩子:乖巧聽話,省心又省事!


所謂的容易型孩子,大概表現是:孩子從小就很乖,很少哭鬧,帶起來很省心。長大後也乖巧聽話,基本上不用父母操太多心。


困難型孩子:難帶,不聽話,常常讓人操碎心!


所謂的困難型孩子,與容易型孩子恰恰相反,小時候特別難帶,愛哭愛鬧,很讓人頭疼,成長過程往往讓人操碎心。

全世界只有約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困難型的孩子一向喜歡與人唱反調,不喜歡被約束。


遲緩型孩子:凡事慢半拍,容易讓人著急上火!


所謂的遲緩型孩子,就是說話做事,都習慣慢半拍的孩子,有時能急死人。


育兒群裡吵開了:誰說帶孩子容易?那是你沒遇到感統失調的孩子


弄清楚了孩子的氣質類型,家長仍然會有疑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明明是乖巧聽話的孩子,也會有各種“搗蛋”行為?


家長需注意:寶寶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很輕微的障礙(感覺統合失調),即大腦功能失調,則會誘發以下愛各項行為。

日常行為:

超過三歲仍然有咬手指,吃手習慣;
容易發脾氣,哭的頻次高;
性子急,愛尖叫;
喜歡打人咬人,有攻擊性行為;
特別黏人,討厭生人接觸;


觸覺失調的孩子多半會有以上表現。原因是觸覺失調的孩子會對皮膚接收到的感覺進行錯誤的解讀,例如很小的刺激也會引起大腦皮層產生強烈的反應,從而容易情緒不穩定,甚至討厭直接性或間接性的接觸。


行為表現:

好動多動,難以安靜下來;
在家爬上爬下,走路容易摔跤跌倒;
喜歡摔玩具,搞破壞;
做事磨蹭,拖拖拉拉;


前庭覺失調的孩子多半會有以上表現。首先前庭覺位於內耳,又稱平衡覺,負責機體所有的平衡,而平衡則負責著機體所有的移動性。

首其次人體感知到的信息首先會經過前庭覺過濾、篩選後再傳遞給大腦。如果前庭覺失調,就會導致信息放行至大腦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或混亂,大腦不能做出最佳反應,從而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起來。


行為表現:

屁股像坐不住,總愛扭來扭去;
說話吞吞吐吐,表達不清;
不遵守規則,沒有秩序感;


容易生氣,淘氣搗亂;


本體覺失調的孩子多半會有以上表現。本體覺又稱運動覺,是大腦下達行動的執行者,本體覺能告訴我們關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以及有助於統合觸覺與前庭覺,如果本體覺失調,個體處理多感官信息就會比較困難。


行為表現:

聽而不聞,對爸爸媽媽叫他的聲音沒有反應;
或者跟他說話要重複好幾遍,聽一句要反應很長時間;
容易分心,需要絕對安靜的環境


聽知覺失調的孩子多半會有以上表現。聽覺需要大腦對聽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從而把聲音和狀況、物體等之間產生聯繫,幫助我們做出判斷和推理。


行為表現:

總是把房間弄得亂糟糟的;
看東西容易出錯;
作業做不規範,老把字寫出格;


視知覺失調的孩子多半會有以上表現。人的眼睛接收、處理和分析視覺信號後,需要大腦將眼睛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處理,從而獲得有關形狀、色彩、空間和動態的信息。


育兒群裡吵開了:誰說帶孩子容易?那是你沒遇到感統失調的孩子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是正常的,只是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父母期待的許多優秀的方面和才能表現不出來。


另外,以上行為表現並不是一個診斷量表——它不能確定地告訴你孩子是否“感統失調”,但可以告訴你,孩子有多高的相關風險。如果發覺自己的孩子很匹配這些行為描述,說明孩子所面對的風險較大,你也越有必要抓緊時間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