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文 | 葶子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歡迎點擊上方關注

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在眾多散文集中,若要挑出一部能夠直擊人心的作品,那一定是蔡崇達先生的《皮囊》。

這本由韓寒監製、蔡崇達編寫的有著小說質感的散文集,在2014年上市之初就廣受好評,被白巖松、阿來等人稱讚為:當下寫作中的一個驚喜。

《皮囊》的創作是以福建漁業小鎮的時代變遷為背景,溫情而殘酷的語言中,是作者對父母和家鄉的緬懷,以及對散落在天涯朋友們的命運關切。

書中共收錄了《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等14篇作品。

每一篇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和平淡的生活體會,但其中的字字句句卻化成了一把鑰匙,輕而易舉地打開人們封閉已久的大門,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到更加真實的自己。

整本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母親的房子》這篇文章,它講述的是母親面對窘迫的生活和旁人的誤解,毅然將房子一次又一次建起來,用自己卑微的倔強和心酸的堅持扛起整個家的真實故事。

這篇文章裡,觸動人心的不僅是母親在困苦歲月中的堅韌品質,還有作者用深刻而細膩的筆觸對生命內在本質的深度剖析。

接下來,我將結合故事內容和人物性格,藉助書中母親的經歷,分別從人生觀、處世觀、價值觀三個部分淺析作者蘊藏在故事中的生命哲理,每段內容裡,我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從文章中得到的生活啟示。


【母親倔強性情中透露出的人生觀:堅守本心,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溫柔力量】

母親和父親的相愛,源於一場相親。

兩個人剛在一起的時候,身無分文的父親指著眼前的空地,許諾要給母親一個家。

而後,父親辛苦打拼三年,終於這塊空地上建成了一座完整的石板房。偌大的那塊地皮,只留下南邊的一塊空地。

春秋二十載,兩人守著貧寒而溫暖的家,將子女養育成人。馬上到了享清福的年紀,父親卻中風偏癱。

面對家庭的變故,母親卻做出匪夷所思的決定:她要拿出家裡的全部積蓄,在那片空地上,重新建造房子。理由是:你父親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

昂貴的醫藥費沒有使她退步,困頓的生活也沒有使她退步。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她像個年幼的孩子般,任性又倔強地堅持著自己的想法。

內心的這份執著和渴望,使她原本柔弱的身軀竟充滿了巨大的力量。

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在貧苦交織的生活中,她一邊照顧丈夫的身體,一邊守著維持生計的加油站;絞盡腦汁親自設計施工圖紙的同時,還滿心歡躍地買來慶賀蓋房子的響亮鞭炮。

即便積蓄不夠用,母親也堅持要將房子建好,為此,她挨家挨戶去借,又在起早貪黑中,用加油站的微薄收入,再挨家挨戶的還。

生活困苦,可她心裡開心的像個孩子,憑著一股對內心的堅持和不肯服輸的韌勁,硬是走出了困局。

可誰也沒有想到,母親的一生,從此被房子栓的緊緊的。

三年後,家人還清了欠款,此時偏癱的父親,卻失去了恢復如初的希望。

在一次晚飯後,母親再次緊張而固執地提出建房子。她說:

我們再建兩次好不好?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

這份提議,是母親的倔強和傲氣,她在用最鏗鏘有力的抗爭,來表達自己對命運的不甘心。

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遺憾的是,房子的庭院和外裝修都還沒弄好,父親就突然去世了。

在鎮政府宣佈要拆遷的時候,母親卻反其道而行,她要將房子建完整。

哪怕最終無法擊敗命運的掌控,她也要拼勁全力完成心中的祈願。

對母親來說:如果房子建不起來,這一輩子都不會開心,無論住什麼房子,過多好的生活,也抵不住心頭強烈的遺憾感。

哪怕外界議論紛紛,說她愛慕虛榮,自私自利;哪怕兒女迷惑不解,說她無理取鬧,莫名其妙,但她仍舊堅持把房子建完。

這份堅守內心的執拗和倔強,伴著她走過坎坷曲折的一年又一年。

在《母親的房子》這篇文章中,母親給人的印象是固執而倔強的。但這樣的人物形象非但不讓人討厭,倒讓讀者的眼眶不由自主的溼潤起來。

這份感動不只是母親這個人物戳中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還因母親在世俗非議和質疑中所捍衛的內心選擇,她的堅硬和倔強像一塊敲門磚,徹底打開了你我封閉依舊的心靈閘門,不由得讓人認真審視自己:

在世俗偏見能夠灼傷人心的世間,我們能否勇敢堅守自我?

人的一生總是面臨太多選擇:穿衣吃飯,擇校就業,戀愛婚姻……

樁樁件件的小事本沒什麼,可外界的觀點和看法,卻能成為壓在你我心坎上的沉重山丘。

世人太嚮往群體的熱鬧,以至於堅守本心成了一件困難而奢侈的事情。

但人這一生終究是為了自己而活,太依賴和在意別人的看法,丟失的不僅是個性,更是最真實的自己。

畢竟,我們生來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是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母親坎坷遭遇下引發出的處世觀:學會理解,是我們給予他人的最大善意】

母親在建造房子的過程中,遭受了太多質疑和誤解。

第一次是父親偏癱後,她被指責不顧丈夫醫藥費將積蓄用在建房子上。

等兩層樓建完後,搬家那天她又為了熱鬧大肆待客,花了一萬多塊錢。觥籌交錯後,留給家人的只有殘羹剩菜,而這也是全家將近一週的食物。子女們不理解,埋怨她多花錢,死要面子活受罪。

第二次是父親偏癱的第三年,好不容易將欠款還上,母親再一次不顧阻攔和反對將畢生積蓄投入到房子中。

這份行為,引來了街坊鄰居的風言風語,在旁人眼裡嘴裡,母親的形象從善良樂觀成為愛慕虛榮的市井婦人。

最後一次是父親逝世後,小鎮面臨拆遷。母親再次想建房子的行為讓一向溫和的三伯也反對,甚至發火

以前要建房子,你當時說為了黑狗達(作者小名),為了這個家的臉面,我可以理解,但現在圖什麼……你不要那麼自私,你要為你的兒子考慮。

別人的質疑和心裡的委屈相互交錯,讓母親的臉憋得通紅,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也許是說不出來,也許是不知道如何說。

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在母親的認知中,這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永遠是自己的丈夫,無論他是殘疾還是健全,是活著還是逝去,這都是丈夫發起的家;而母親建房子從來不是為了自己或是兒子,而是為了丈夫的臉面,她想要別人知道,這個丈夫用畢生心血組成的家,一直是健全的。

這是別人無法理解的情感,也是她無法說出口的愛情。

真正理解一個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需要付出耐心來分析對方的需求,也需要設身處地的去感知對方的內心,才能從細微的舉動中尋找到對方的真實情感。

這對於忙碌又冷漠的世人來講,真的太過複雜。但無奈的是太多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揣度著對方的內心,殊不知,一言一行都是或深或淺的罪惡。

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這篇文章中,母親的一段經歷,令人印象深刻。

父親偏癱後,母親決定建起兩次樓。房子修整完畢後,父親開始很滿意。偏癱的他,每天拄著柺杖坐在門前,向路過的人炫耀著:我們家黃臉婆很厲害。

但忽然有一天,小鎮上的人由羨慕成了詆譭:說母親愛慕虛榮,寧願用錢建房子,也不願意給丈夫看病,最後讓丈夫落得拄柺杖的下場。

這番惡毒的指責和傳言,非但不肯平息,反而愈加激烈。

身心疲憊的母親,扛過生活的風雨,扛過命運的捉弄,已再無力氣面對撲面而來的流言蜚語。

一生堅強倔強的她,在心灰意冷裡將買來的老鼠藥放在喜歡喝的參湯中,決心去死。

慶幸的是,被急忙趕回家的兒子制止,將湯碗狠狠丟在了地上。

你看,這世間妄言,有時比那刀劍還要鋒芒,比那烙鐵還要灼燙,竟能硬生生地抽走一些人活下去的希望。

《皮囊》這本書,字裡行間是細膩的溫情流露,但它不是治癒性的雞湯,反而像是被溫情外衣包裹著的一把尖銳的手術刀,它劃開的是世人那幅皮囊,將最真實的世間百態呈現出來,隨著這些流淌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醜陋和愚妄。這種帶著痛楚的解剖,也喚起讀者的深度共鳴。

人生百態,微粒萬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夾雜了說不出的苦澀和難處。

永遠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評判和揣測他人的生活,你以為的公正判斷,實則帶了濃厚的主觀色彩,導致你我總是忽略了事情隱藏的真正答案。

即便世界上沒有感同身受,也請學會將心比心。

懂得體諒別人的難處,理解別人的不易,才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大的善意。


【母親困苦歲月裡展現出的價值觀:美好的信仰,能喚醒我們對生命的虔誠和敬畏】

《母親的房子》這篇故事,看似寫的是母親對建造房子的固執,實則是母親對愛情的固執。

年年歲歲中,她用她的倔強和執拗捍衛著丈夫的尊嚴,也守護著丈夫的諾言。

二十四歲那年,母親在媒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大她三歲的男人。各自害羞的瞄了一眼,便毫不猶豫定下了終身。

年輕的時候,父親沒錢沒房,卻在和母親約會時指著眼前的空地堅定的說:我會把這塊地買下來,然後蓋一座大房子。

這句話,母親一記就是一輩子。

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兩人結婚的第三年,憑著攢下來的錢和稀少嫁妝,父親買下了這塊空地,並建成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因為錢不夠,便留下了偏房的位置,說以後再蓋。

後來因為生二胎的緣故,父親丟了公職,失去了年輕時對生活的熱愛,負氣的呆在家裡蹉跎歲月,一晃就是三年時光。

這三年中,母親到處找活幹,縫過衣服,做過紡織,也扛過包裝。

生活拮据的時候,她偷了鄰居的煤燒火,去親戚家討下飯的魚。

但生活再苦,她對丈夫也毫無怨言和指責,這份無言的愛情,也重新喚醒了丈夫對待生活的熱情和希望。

又一個三年,父親打工回家,在這塊地上用掙來的錢建造了一座完整的石板房。

房子建成那天,他在大門兩側蓋上兩條紅布,宣佈完工的吉時一到,紅布便被父親扯了下來。

遮蓋的地方是父親找石匠刻下的對聯,裡邊包含了自己與妻子的名字。

這是父親對母親的浪漫愛情,得意洋洋的他站在一旁看著妻子,母親怔怔的望著那副對聯,卻始終杵著嘴不肯說話。

從此,房子也好,地皮也好,成了父母愛情的象徵,而這份愛情也成為母親在困苦歲月中最堅定的信仰。

再讀《母親的房子》才發現:無言的愛情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人生無常,命運在起伏的褶皺中,藏了人生的得意,也藏了無奈和失落。

對於好強的父親來講,生活的失敗徹底抽走了他的力氣,一次次的命運打擊,讓他愈加邋遢,焦慮和沉默,那個曾經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終究因這殘缺的皮囊而完全蔫洩下來。

但對於柔弱的母親來講,她需要拾起丈夫的諾言,需要建造更加寬廣的宅院,這是在維護著丈夫的尊嚴,也是在守護彼此的愛情。

這中間,有數不清的磨難,有解釋不完的猜忌,但她都頑強的堅持了下來。

經年累月中,房子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歸宿,而是她信仰的載體,這份信仰,是父母心裡無法言訴的愛情,也是這寡淡世間最深的情話;對母親來講,只有將這份信仰高高豎起,她的人生才能夠繼續走下去。

《母親的房子》這篇故事中,沒有使用任何藝術手法;與其說蔡崇達先生在簡單的講故事,倒不如說他在靜靜的翻閱一段塵封的回憶。

這些樸實平淡的字句,便是從記憶深處湧動出來的點滴星火,它們慢慢地滲透了讀者沉重的皮囊,喚醒了人們內心的虔誠和質樸,也引發了人們靈魂深處的絲絲共鳴。

人生在世,我們是否該為內心填補一些有分量的東西?

也許是要追尋的夢想,也許是生活的期望,也許是美好的愛……

這些溫暖而有力量的存在,才讓我們空洞的心變得踏實起來,也有了期盼和守護。

它們是生活的光亮,也是內心的信仰,可能看不到,觸摸不著,但只要存在,就足以讓我們有勇氣和力量走下去,無畏生活的任何考驗和刁難。


【放在最後的話】

初讀《皮囊》,是本著好奇的心思,想看看這本書講了怎樣奇妙的故事。

可翻開後,發現字裡行間記載的,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但也正是這些普通到讓人忽略,真實到過於樸素的事情,反而能夠輕易佔據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就如《母親的房子》這篇文章,沒有任何修辭手法和敘述技巧,卻引人一讀再讀,在反覆品味的過程中,看到了眾生百態,也看到了最真實的自己。

身處在嘈雜世間,芸芸眾生,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看法。

人生這場旅途,實則是找尋自我的過程,不諂媚於世,能真實而勇敢的做自己,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縱然山高路遠,飽經風霜,還是希望你我依舊堅守本心,守護住靈魂的澄澈。

因為,乾淨的靈魂,會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今日話題:

你對文中母親不顧阻攔多次建造房子怎麼看?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葶子:以橫豎為尺,撇捺為度,丈量出自己的愜意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