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秦終統六國,誠信對個人和國家有多大的意義?

百舸爭流莫等閒


秦國國力強盛離不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離不開徙木立信,沒有誠信,他的法令條例根本實施不下去,怎麼去變法,由此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徙木立信?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佈,(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杆。(衛鞅)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杆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佈(變法的)法令。

為什麼商鞅變法之前要樹立自己的誠信?這說明秦國政府以及官員已經沒有誠信可言,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法令。這時候再好的法令頒佈下去,也沒法實施。這樣看來誠信對一個國家多麼重要。

《左傳》雲:「信,國之寶也。」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寧肯去兵、去食,也要堅持保留民信。因為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統治者,國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腳。因此,統治者必須「取信於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如此看來誠信是一個國家治理天下的基礎,如果國家失去了誠信,那麼他離滅亡也不遠了。

對於個人而言,誠信也是不可或缺的。“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誠者,真誠、講信譽;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信者,誠實守信,不失言於人、不損人利己,言出必行。

誠信是金,人無信而不立。人無“誠信”則失“德”,失“德”者眾人棄之。故曰“誠信”是德、“誠信”亦是商業規則,無信則無以立商海,商德既是一個人的第二身份證明,失信者,避而遠之,信譽成就一個人的品質,無德之人無以成大事。


由此可見,誠信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是最基本的。我們需要誠信。

V度


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在今天也仍崇尚商鞅、季布、曾子這種重諾言、講信用的品格。

秦朝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都們說“的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曾子也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又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要不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戰國時,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圖強。商鞅想;怎樣才能讓人們相信我的做法是真的呢?商鞅在城南門豎立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知誰把木頭扛到北門,賞黃金十兩。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自然也就沒有人去扛。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兩,終於有一天 一個大漢把木頭扛到北門,商鞅當場賞給大漢黃金五十兩,商鞅誠諾了自己的諾言。百姓紛紛議論;商鞅言而有信,他的命令一定要執行。正是商鞅誠信變法法 為日後秦朝度量衡的統一等等。

之所以華夏能有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久久盛傳,單個商鋪,就因誠信,商鋪,票行開篇全國,拋開笨重的銀元,一張銀票瀟灑做便天下生意。


皇金瓶


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人有"人無信不立″之訓,其含義包括:

1,誠信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任何人都必須遵守;

2,任何個人如果不講誠信是不容於世的;

3,推而廣之,下至任何企事業單位,上至國家,都必須以誠信為第一行為準則。

一些企業為什麼會倒閉呢?除了沒有核心技術支撐外,大多是不講誠信的結果。企業不講誠信主要表現為:

首先就沒有長遠打算,而是以撈金為目的;

其次是因為企業內部人事變動產生政策上的頻繁變動,導致人心渙散,離心離德,最終破產了事。


卿本佳人70


誠信可以說從古至今一直貫穿於我們中華民族,與其說是美德,更是做人成事之根本,立國強大之根本。

“人無信不立”。可見“誠信”,“信任”,“信譽”……“相信”對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不能說是寸步難行,至少會因失去信譽度和別人對自已的不相信而一事無成!

人和人相處,來往,打交道,或是人和人之間長久的關係保持,維繫等等……全都以“誠信”為基礎,全憑彼此的信任和相互的信賴,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而商鞅所處的時代,正是禮崩樂壞,戰國爭雄的時代,所以他要實施推行他的新政,讓人民知道新法的好處,和給秦國帶來的振興和強大,以致實現他和孝公嬴渠梁的宏圖大業,第一步就必須得取信於民,讓人民相信自已,從而相信新法和新政。那麼“徙木立信”便是最好的證明!

現實生活中,更是處處離不開誠信,所謂“誠信為本”,或是“誠信贏天下”等等……足以證明誠信的重要性,試想,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算數,連著騙了你兩次,那麼第三次你還相信嗎?以後還共事來往嗎?肯定不會,那麼反過來,說話不算數的那個人,那個團隊,那個企業……他也會因為失去誠信和信譽度而付出代價遭受損失,長此以往,人將不仁,而成孤家寡人。再大一點,如果人和人都不以“誠信”為基礎,那麼這個社會會怎樣?這個國家會怎樣?

所以秦能終統六國,靠地是先輩們幾代不屈不撓的浴血努力,和秦孝公堅韌不拔的雄才大略,和商鞅改革新法的勵精圖治!而商鞅新法,新政的順利實施便是對“誠信”最好的說明!


渭水一粒砂


誠信,對個人來說叫誠信,對國家,用現在的話說,叫“公信力”。

西周時期,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數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導致國家的公信力品格喪失殆盡,最終招來亡國之禍。

孔子在談到統治者怎樣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時說:“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國家對老百姓不講誠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對老百姓講誠信,才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周武王滅了殷商之後,有一天他問一老者:“殷何以亡?”老者說:“待午時來報。”結果午時到了,老者卻沒有來。武王很生氣,要派人抓他。這時,周公出來說,其實老人家已經作出了回答,殷商之所以亡,便是因為不守信。

對一個人來說,信用是立身之本,守住了信用就等於塑造了自己的完美形象。對一個政府來說,公信力就是政府合法性所在,守住誠信,也就保證了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一個人誠信與否,只會關係到他個人的命運,但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以及代表政府的官員,如果不守誠信,不僅會導致國破身死的悲劇,還可能會使社會陷入混亂和動盪。因此,執政者和政府官員應該把誠信視為生命,倍加珍視。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還可以有什麼作為。就像牛車沒輗,馬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曾子殺豬的故事,就是家長對孩子誠信教育的良好典型。德國著名詩人海涅曾經說過:“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要想孩子長大有出息,必須做好孩子的誠信教育。

對一個企業而言,馬雲說,“誠信,是阿里巴巴最珍視的價值觀基礎”。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源,也是獲得最大價值的保證。只有誠信,別人才會願意與你合作,你也才會有機會發展。




Genswell


商鞅徙木立信告訴我們什麼?這說明秦國政府此前,從來沒有取信於民。秦國的貴族集團,永遠都在對老百姓畫大餅,說一些無法實現的謊言,從而保障自己的利益。

因為一再失信,所以秦國自身並不團結。軍民不團結,那麼戰鬥力當然沒辦法變得強大。這也是商鞅變法的第一步,讓老百姓重拾對秦國統治者的信心。

其實餅就那麼大,貴族佔得多了,那麼老百姓就佔得少。商鞅的目的是為了告訴秦國的老百姓,餅,是可以通過他們的努力,從貴族那兒奪過來的。

01變法萬事俱備,商鞅卻遲遲沒有公佈。

秦孝公與商鞅商談了一番,覺得他是天下奇才,是變法的中堅力量。不是他的變法策略有多麼高明,而是他變法的決心讓秦孝公感動。

為此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期望,利用手裡的《法經》,參考前人李悝的經驗,商鞅總結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變法策略,主要分為兩大方面。

  1. 第一,頒佈墾草令,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國民經濟,增加士兵來源。此後商鞅廢除了貴族世襲制度,有軍功才能升職,給了普通人晉升的機會。此外重農抑商,鼓勵老百姓墾荒,增加了耕種面積。
  2. 第二,遷徙都城到咸陽,廢除貴族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以縣作為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在國內統一度量衡,居民統一登記戶籍,按照戶徵收軍賦。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以此增加戶籍。

這一系列的政策,分為兩個時期去實行。可以說商鞅早就已經準備好了這些法令,但是在實行變法之前,卻遲遲沒有動手。

為什麼呢?因為商鞅在等一個機會,那就是樹立政府可信度的機會。他想了很久,決定用徙木立信的方法來取信於民。

此前秦國的貴族和各地諸侯國的貴族是一樣的,他們壟斷了國家的官場,壟斷了鉅額的經濟收入,對百姓各種壓榨,沒有絲毫分寸。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

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他們是絕對不贊同任何改變的。秦國可以滅亡,但是在滅亡的前一秒,他們也不會主張改革。

如此弊端之下,百姓對貴族失望透頂,根本不可能相信貴族會實行真正的改革。這才是改革最困難的地方。

02變法策略誰都會訂立,可是變法決心卻不是誰都有。

為什麼自古變法,唯有商鞅最徹底乾淨?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秦孝公和商鞅是一路人。秦孝公無條件支持變法,商鞅有決心堅持變法,所以才能使得變法得以實施。

變法的精髓不在於變法的內容,而在於變法的決心。變法的內容,早就被李悝寫在了《法經》之中,任何人只需要根據《法經》結合當地情況,做出一定的修改,就能夠制定出一系列變法的策略。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史記》

可是決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下定變法的決心,就需要得罪很多人。這些人並不普通,他們是秦國的貴族集團。

這幫人手裡有權力,有資源,有人脈。他們可以有一萬種方法弄死你,商鞅如果膽怯了,那麼變法就無法進行下去。

  1. 同樣的道理,秦孝公是秦國的國王,跟這幫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貴族聯合起來反對秦孝公執政,秦孝公的王位是坐不穩的。
  2. 秦孝公難道就不害怕嗎?換做任何人都會感到害怕。可是勇敢的人,永遠都是做那些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秦孝公即使再害怕,也要堅持變法。
  3. 因為秦孝公和商鞅一樣,都是有決心的人。他希望把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犧牲部分貴族的利益,可以換取整個秦國的繁榮,這有何不可呢?

你可以一輩子都呆在同一個地方,但是肯定會限制你的發展。如果你想要突破性的發展,就必須要走出來,但是有多少人敢呢?

03誠信是立國之本,國家、個人都需要有誠心。

商鞅以徙木立信的辦法,使得秦國百姓開始信任秦國政府。可是不久以後,張儀卻以行騙的方式,使得秦國政府失信於天下諸侯。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史記》

誠信體系建立起來非常不容易,商鞅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可是張儀卻將其破壞得乾乾淨淨。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從此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是謊言。

  1. 秦國也失去了在諸侯國之中的誠信度,一度成為了天下公敵。張儀表面上為秦國爭取了實際利益,可是卻沒有朝著長遠角度去看。
  2. 國與國之間需要誠信,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一樣。如果你訂購一批材料,錢打過去了,可是貨遲遲沒有發過來,那兩國之間的矛盾可就無法調和了。
  3. 人與人之間同樣需要誠信,因為人生存在世上,就是一個以物易物的過程。如果有人不講誠信,那麼這個規則體系就會被打破,誰都可以騙人,秩序將徹底被打亂。

商鞅希望建造的,是一個有秩序有上進心的國度,要想有秩序,就必須要有誠信。只有政府率先做出誠信的表率,百姓們才能夠爭相效法。

而要想有上進心,就必須要實行改革變法。貴族集團畢竟佔據少數,只有大多數的普通百姓認可了你的變法,從變法中獲得積極性,那麼整個國家才能有上進心。

總結:秦國一統江山,誠信成為了墊腳石。

誠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社會的穩定迫切要。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江山,其實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政府對百姓的誠信。

因為誠信,使得商鞅變法可以徹底地在秦國上下實行。只有百姓相信你真的可以做到,那麼變法的法令才具有效力。

商鞅的目的不是以高壓的手段迫使百姓做些什麼,而是希望百姓們相信政府,在政府的號召下,切實努力,從而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

很顯然,商鞅的做法是成功的。即使後來張儀破壞了秦國的誠信度,可是秦國內部,政府對百姓還是非常講信用的,完全不影響秦國自身強大,從而走上一統天下之路。


江湖小曉生


最簡單地講,錢大家都認識。錢之所以為錢是因為有信用擔保。大家相信可以用來交換價值相同的貨物。所以錢又稱為貨幣。

一個國家的貨幣通常是由國家來擔保信用的。如果國家的信用崩潰,那麼這個國家的貨幣也隨之崩潰了。貨幣沒有了信用,便只是一張花紙片。貨幣貶值乃至信用崩潰,隨之而來的一定是國家政權崩潰。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崩潰時,伊拉克薩達姆時代的錢也就崩潰了,變得一錢不值。解放前,國民政府的錢沒有了信用,隨後國民黨政府也就崩潰了。逃到臺灣後,要不是有從大陸偷去的黃金、文物。恐怕也維持不了多久。

國家建立了信用,那麼國家就能建立秩序。有了秩序,那麼國家就有了穩定發展的基礎。有了基礎,那麼國家就能強大。所以信用是立國之本。對於個人來說,建立個人信用,就如有了立身之本。個人如果沒有信用,那麼在別人眼裡便是一個虛擬存在。什麼都不是,如果是什麼,那就是欺騙。


吳山野士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就不會鞏固。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帶人處事的主導思想。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

稍微介紹一下當時秦國的情況,由於四世政昏,內亂頻出,河西秦東之地被魏國割據,國窮民弱隨時面臨著被六國瓜分的風險商鞅為了變法強秦成功推行法令早期通過徙木立信主要為了立兩個信,誠信與威信。

第一:商鞅徙木立信,徙木在當時賞10金,後漲到了50金老百姓當時看來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事情可以說毫無意義,但是有人做到了也拿到了賞錢,給當時秦國老百姓一種感覺就是秦國政府說到做到,不管以後秦國政府說出多奇怪的事情讓老百姓也深信不疑。商鞅的變法最根本是立信,可以說這個行為為當時的秦國重塑的政府的公信力。為後期的法治大秦打好了基礎,間接告訴百姓們只要按照國家規定去做事,只需要聽話和服從就可以了。這也是法家的一貫的思想。這也讓商鞅在秦國老百姓心中樹立了誠信的形象。

第二秦國地處西陲被六國視為蠻夷之地,有話說:“天下士子不入秦”加之秦國尚武貶文秦國百姓對外來遊學士子並無好感,不想白花錢養這群只會吃白飯的,通過這個事他成功樹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讓秦國朝野知道我舉足輕重一言九鼎,這讓商鞅樹立了威信。

對於個人誠信是一種美德 ,內誠於心,外誠與人,誠實守信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只有憑藉誠信正直,才能擁有晉升、發展的機會,才能獲得永久的成功。

對於國家誠信是國家政府的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屬於人民。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認為國家的領導者應當以誠心誠意的態度和方法去取信於民,進而達到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太平清明。







愛依人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才得以使的秦國開始變得強大,後經幾代人的努力而終於滅掉六國,一統天下。而轅門立木是他推行變法的開始,讓國家的誠信提現出來。

誠信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個人有誠信,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周圍人的幫助和信任。一個朝三暮四的人是不可能獲得別人的信任的。對於一個沒有誠信的人又怎麼能獲得成功呢!三國時期的呂布就是這樣一個沒有誠信的人,先為赤兔馬殺丁原,又因貂蟬殺董卓,被張飛大罵三姓家奴。所以最後呂布被抓,雖是當世猛將,卻無一人為其求情。可見,個人誠信是多麼重要。

再次,國家有誠信,才能獲得百姓和大臣們的信任,才能使國家的良好政策得到完全的實施,使國富民強,國家強大。試想如果國家沒有誠信,再好的政策得不到實施,各自為政,那國家必將是四分五裂,一塌糊塗。就像清朝晚期,國家想要改革圖強,奈何實在是讓百姓不敢相信,所以才終究失敗,導致清朝滅亡。

綜上所述,個人誠信和國家誠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個人誠信關乎生死,而國家誠信更是關係到國家存亡,和人民生活。焉能不重視!


華夏長河五千年


《資治通鑑》對 “信”的重要性,有如下解釋: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國保於民,民保於信。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是故:

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霸者不欺四鄰。

善為國者,不欺其民。

善為家者,不欺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