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则由哪些部分组成?是何逻辑结构?

商会说到,法律规则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其规则内容有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权义复合性规则;按照其对人们的行为规定及限定的范围与程度的不同,则有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按照法律规则的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则有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与准用性规则。


法律规则由哪些部分组成?是何逻辑结构?

那么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如何,由哪些要素构成?

法律规则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一般认为,法律规则主要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假定(条件)

假定又称条件,是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

假定(条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其内容是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地域生效以及对什么人生效等;二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其往往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规定,内容包括行为主体的资格构成(比如行为主体的国籍、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免责条件等)和行为的情境条件(行为的时间、地点、程序、状态等)。

在立法实践中可能省略假定(条件)这一要素,或将其规定在其他条文中,以求文字表达简明扼要。但是省略并不意味着假定(条件)不存在,我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则的内在逻辑,从法律条文的上下文或若干法律条文的内容规定推导出假定(条件)。

法律规则由哪些部分组成?是何逻辑结构?

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关于行为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根据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法律规则中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可为的模式、应该为的模式、不得为的模式。与此相对应的三中国法律规则分别是授权性法律规则、命令性法律规则、禁止性法律规则。

法律后果

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规定。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是法律后果的前提,法律后果是对人们遵守或违反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的认定。

根据人们对行为模式的实际行为的不同,法律后果又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前者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肯定的后果,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后者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不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否定的后果,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制裁、不予保护、撤销、停止,或者要求恢复、补偿等。

法律规则由哪些部分组成?是何逻辑结构?

补偿

法律后果是任何法律规则都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在立法实践中,法律条文一般不明确表述合法的后果,因为根据行为模式,人们可以直接推知该法律后果。违法的后果实际上规定了人们违反法律所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必须在立法上予以明文规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