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8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沒有發生在中國?

一個大書包


為什麼18世紀末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不發生在中國?為什麼也不發生在希臘半島,不發生在古羅馬興起的意大利半島?為什麼不發生在印度,不發生在阿拉伯、土耳其?為什麼不發生在俄羅斯?更不發生在非洲、美洲?

我把題主的問題擴大了,增加了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樣擴大問題的涉及面有什麼意義呢?就是人類文明一體,尤其是亞歐大陸上,有幾大文明區域,包括中華文明、西南區域文明、西亞區域文明和西歐區域文明。這幾個文明區域顯然在樞軸時代是各自發展形成文明圈的,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文明發展和貢獻,如印度修煉文化發展很深入,又有太陽中心說、數字等貢獻,如西亞為一神教起源之地,波斯帝國發展又很早,阿拉伯在中古也非常強大,又有智慧宮(大學的起源)及諸多科學貢獻。

如被吹得好像很厲害的古希臘、古羅馬。假設古希臘真的有那麼多文化貢獻,又被說成西方文明的源頭,那為什麼古希臘在與馬其頓的戰爭中失敗了,而且一蹶不振,後繼分別被古羅馬征服,再被土耳其佔領蹂躪。而近代這個地方和這裡的人也什麼貢獻都沒有。

古羅馬也一樣,古典時代西部文明的代表性帝國,據說一度把地中海變成羅馬帝國的內湖。可是,西方近代揭幕它還有點起色,是文藝復興的發生地,可是,為什麼意大利不航海?為什麼它也不發生近代英國式工業革命呢?

這樣一連串地問,我們就應該知道,人類文明這個大文明體中,各區域文明和國家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個部分。各區域文明和國家有自己的文明性格和承擔一部分文化與文明貢獻,興於一時____在它應該興起的時候興起,貢獻它的文明屬性可以貢獻的東西。做完之後,就象季節發揮不同作用之後,就退出歷史舞臺。其他的文明使命由其他區域文明或國家去做下一個階段。所以,即使在西方的國家群體中,也是你興起一段,他再興起下一段,沒有任何國家能把所有文明發展任務自西方近代揭幕到現代的文明發展都完成。所以,照題主這種問法(也是近百年尤其是近幾十年很多國人常問的),希臘人是不是應該問:為什麼我們希臘人除了城邦時代那點文化,後來總是被佔領被征服?為什麼近代希臘人什麼貢獻也沒有,連獨立都是在英法俄幫助下才完成?為什麼文藝復興不是希臘人復興的?為什麼希臘人不能工業革命?我們希臘人除了借錢還會幹什麼?我們希臘人好意思說近代西方文明興起與古希臘有關嗎?連個原文的古希臘典籍都沒有,說古希臘多麼牛?還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頭?聽人這麼說希臘人羞愧死了!

既然在眾多文明中,甚至西方文明內部,都是有興有衰,如同百花開於敗於不同時令,那中華文明在某個時代不發展某些文明階段,自然是象大自然中萬物興衰一樣的,在當興時興,不當興時則止。

但是,既然我們中國人近百年常這樣問,自然有我們中華文明又不同於其他文明和國家的地方,就是我們中國___中華文明自古是所見所遇世界的文明中心,我們在這片土地上連續發展了幾千年,近三百年我們停滯了,落後於西方了,我們不甘心,我們對不起祖先的輝𤾗,我們要反思,要復興。

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有諸子文化,與印度沙門思潮、西亞宗教、地中海城邦文化並興,而又文典最博大精深。在秦漢帝國時代,中華文明與西部古羅馬相對而稍早。在隋唐帝國時代,中華文明與阿拉伯帝國相對而稍早。之後,中華文明又發展了兩宋文化,興起了元明帝國,其時,世界無與倫比。那為什麼明亡後中華文明幾乎停滯了,西方則科技突破、哲學爭鳴、工業革命發展非常快而令人炫目?答案是,中華基本獨佔東方文明發展,在未進入全球文明範圍一太極運動時,中華在不同時代可以與西部不同族群的不同發展階段相對,而進入全球一太極文明運動時,中華文明則是全球文明運動的一部分,不能佔盡全部。


玄谷真人


要知道社會的穩定並不等於進步,而進步的前提是科技的發展。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產生,而出現在了英國?就是因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由一些社會底層的人所主導的(至少在中國他們處於最底層):發明“飛梭”的凱伊是鐘錶匠;發明珍妮機的哈格里夫斯是織布工人;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利紡紗機的阿克萊特是理髮師;製造出 “Mule”騾機的克倫普頓是童工出身;發明自動織布機的卡特萊特是牧師。我把這種情況叫做“人民推動型”。

人民的數量是巨大的,智慧也是無窮的,並且他們更貼近市場,知道自己或周圍的人需要什麼,並且有勞動和創造財富的慾望。中國有個古老的說法叫: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明了追求財富是人的本性,而這才是人民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比較起人民而言,那些帝王將相、各級官吏們的數量就太少了。他們依靠老百姓的稅賦而活,本身並不勞動,也不經常使用工具,所以對於科技發明就不可能有鑽研的動力。而且他們遠離市場,對於市場競爭的需要和變化缺乏敏感性,加之他們把思想都集中在如何“做官”和“做人”上,所以沒有精力和時間研究那些有利於提高生產率的“雕蟲小技”。

科技發展的前提是思想的開放,沒有思想的開放,那些“昂貴”的科技發明是不可能出現的。

1088年,在意大利出現了世界第一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哥白尼就畢業於這所大學,他創立了科學的日心地動說,寫出“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天體運行論》,“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前進”。

博洛尼亞大學起源於學習羅馬法和教會法的學生組織,在法律、文學和醫學三個專科學校合併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而不是由教育主管部門批准建立的。隨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相繼設立。到歐洲的中世紀末期,歐洲有已經有20多所大學。這些大學為文化的保存、傳播,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後來的許多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貢獻的人物,如伽利略(意大利比薩大學,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開普勒(德國蒂賓根大學,行星運動三定律的發現者),牛頓(英國劍橋大學,萬有引力的發現者),哈維(意大利帕多瓦大學醫學院,血液循環的發現者),亞當•斯密(牛津大學,《國富論》)作者),達爾文(英國劍橋大學,進化論的提出者),歐姆(德國埃爾蘭根大學,提出電學中的歐姆定律)都出自於大學。

那時候歐洲大學的書籍都是由羊皮紙裝訂而成,所以價格昂貴,學生的學習花費很高,不得不死記硬背,學習生活非常緊張。

然而是遙遠的中國幫助歐洲的學生和學者解決了這些困難。公元十二世紀,中國的造紙術由埃及向西傳入摩洛哥,並從那裡傳入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隨後成吉思汗的西征又給歐洲帶去了印刷術,兩者的結合使得歐洲思想傳播和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又使得自學成才成為了可能。比如安培(被譽為“電學中的牛頓”),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帕斯卡(近代概率論的奠基者,還提出了描述液體壓強性質的“帕斯卡定律”),諾貝爾(安全火藥的發明者),還有瓦特(工業革命的標誌--蒸汽機的發明者,使人類進入了動力時代)等都是自學成才的典範。

15世紀中期,德國人谷登堡改進了印刷技術,他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自此,歐洲的印刷術實現了機械化。到公元1500年,歐洲大約有50萬本印刷品問世,包括大量的希臘和羅馬經典著作、科學文獻。可以說造紙術和印刷術方便了歐洲思想文化的保存與傳播。

不僅是大學,歐洲還出現了許多科學組織。最早是17世紀初出現在意大利羅馬的林採學院和佛羅倫薩的西芒託學院。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由“太陽王”路易十四支持的法蘭西科學院則成立於1666年。這些科學院聚集了各國頂尖的科學家,進一步推動了歐洲科學的進程。

伴隨著印刷術的機械化,不僅歐洲的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著書立說,而且歐洲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社會讀物—報紙和雜誌。各國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都可以在上面發表文章,交流觀點,相互啟發和促進。這又使得老百姓能夠輕易而快捷地獲得最大量、最進步的科學思想。自然和科學知識在歐洲普通市民中的傳播和普及,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求知熱情,而這又為文藝復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文藝復興從14世紀初以意大利人文主義主張“人乃萬物之本”,反對神權和迷信為開始,到17世紀結束。正是文藝復興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才又使得歐洲老百姓有了創造奇蹟,參與歐洲變革的機會,人民的力量在科學知識的武裝下被充分的激發了出來。

當英國哲學家培根於16、17世紀之交,在他的《沉思錄》(未公開發表)中喊出:“知識就是力量”的時候,歐洲已經完全從中世紀的黑暗時期覺醒了,並全面地超越了中國。

而那個時期,中國正處在明朝的萬曆年間(1572-1620年),萬曆皇帝在駕崩前竟然有近20年沒有上朝主政,甚至許多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長得什麼樣子。在此之前的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和維薩留斯的《人體的構造》發表,在歐洲科技迅速崛起的時候,中國的領導人萬曆皇帝因為皇太子的繼承問題和群臣賭氣,不“上班” 、“罷工”了,國家依靠“領導拉動型”的增長停止了。自此,歐洲開始全面超越中國。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大約在明朝的萬曆十一年(1583年)來到中國。他剛來到中國時,對中國人所達到的文明程度表示驚訝,他在1584年9月從廣東肇慶發出的一封用西班牙文書寫的信中說:“中國人非常地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以不同於我們西洋人的方法正確地計算日食和月食。”

但是利瑪竇久居中國之後,就看出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方面與當時的歐洲之間的差距,因為當他公開展覽西方先進的機械製造產品和科技成果,如鐘錶、三稜鏡、地圖的時候,立刻引起了中國人的濃厚興趣。這使得利瑪竇的住宅門庭若市,並被尊稱為“利西泰”。1600年左右他在南京得意地表示,自己已經“用對中國人來說新奇的歐洲科學知識震驚了整個中國哲學界”。

與利瑪竇同時在中國傳教的西班牙籍耶穌會士龐迪嘉在給上級的報告中寫道:“他們(中國人)不知道,也不學習任何科學,也不學習數學和哲學。除修辭學以外,他們沒有任何真正的科學知識。”此時的歐洲人已經從許多跡象中意識到,中國開始落後於歐洲了。

由於中國社會制度的原因,導致沒有更多的人願意從事技術發明或革新。雖然偶有發明家出現,但整個社會缺乏持久的革新熱情,黃道婆的紡織技術因為沒有後來者的持續推動而無法引發中國的工業革命。特別是在元、明、清的時候,有關發明家的故事和發明成果就更少了。

而在歐洲,從大學的建立,到德國約翰.古登堡發明的機械印刷機,再到文藝復興等,歐洲的思想比起中國的獨尊儒術來說,一直在不斷的進步和演變。再加上中國火藥、羅盤、造紙術和印刷術四大發明的傳入,人類的智慧從四面八方一點一滴地彙集到歐洲,這一切使得隱藏在大自然中的那些“昂貴”的科學寶石被歐洲人逐一發現,並一顆顆串聯起來,最終形成了光耀絢爛的大網,歐洲人掌握自然的能力從此質變。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工業革命必然會爆發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小灰LX


18世紀工業革命,是指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此機器取代人力,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作坊,最典型的有蒸汽機,火車,輪船,煤炭,鋼鐵,各類蒸汽動力機械等。


為什麼工業革命出現在西方,而沒有發生在中國呢?


其實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單一的因素能造成的。大體上講,有以下的原因:


一,文藝復興發生在西方,帶來了人文學科的發展,把人的思想和精神從神權控制來解放出來了,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使當時的人充滿了朝氣與活力。這大體相當於中國明朝時期。而正是在明朝時候開始,中國的思想界被程朱理學控制,主張的是“存天理,滅人慾”,科舉又實行八股取士,只考四書五經的範圍,極大地摧殘了人才。明朝中後期,思想界已經發生了危機,所以有王陽明的心學,試圖將人們從虛偽的、腐朽的理學中解放出來,哲學家李贄就是這方面的代表(《萬曆十五年》有詳細論述),但是畢竟影響有限。清朝入關以後,延續了明朝的制度,又加上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數,大興文字獄,更加鉗制了人的思想。造成了“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思想界死氣沉沉。


二,西方科學知識的不斷累積與發展。文藝復興在帶來人的思想解放的同時,人類的知識累積也開始加速了,16-17世紀的英國實驗科學家、哲學家培根曾經專門寫過一本書《學術的進步》(《Advancement of Learning》)。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醫學,等等,都迎來了大發展。出現在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伽利略,開普勒,哥白尼,布魯諾,以及後來的胡克,牛頓等等,燦若群星,這些都為工業革命的各項發明,提供了知識與技術基礎。反觀當時的中國,在科學上幾乎沒有多少發明進步,只有少數的著作,如《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依然是一些對過去經驗的總結與考證,缺少大的創新。這樣的科學與知識背景,很難想像能造出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各類機器設備,開啟工業革命。


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到18世紀,地理大發現已經過去了三四百年,殖民主義將世界各地都聯在了一起,西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英國,荷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意大利各邦,尤其是英國,作為殖民主義競爭的勝利者,擁有最廣大的原材料和市場,他有更新機器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的巨大動力。而中國明清時代,依然還是小農經濟為主體,既沒有資本上的積累,又沒有生產上面的需求。要想進行工業革命,首先要有工業,中國當時這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今天世界正在進行第四次工業革命,希望這一次我們不要錯過,而能領先。中國人要解放思想,養成生動活潑的精神面貌,尊重科學,養成追求知識的社會氛圍,要搞活經濟,從而讓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互相推動,互相支持,良性向前發展。


再思樓紀


這個問題我來做一個終極回答:

1.人只有在被逼急了的情況下才會激發潛能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來。

2.你給一個人每天吃飽喝好他就會不思進取安於現狀。

3.你把一個人放到孤島他會做出很多你沒見過事情並且他會從中總結出一套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和技術。

4.18世紀科學技術為什麼都誕生於西方沒有誕生於東方?

①歐洲工業化之前沒有美國。

②歐洲是科技的發源地。

③美國是歐洲的移民國。

④縱觀歐洲各國地理環境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島國。

⑤島國領土面積狹小最容易面臨什麼危機?答案是糧食危機,這種情況下島國人為了生存就會鋌而走險發動侵略戰爭,所以早期的歐洲戰爭不斷。

⑤戰爭輸了的一方自然不甘心,這時候他們就會苦心研究如何打贏戰爭?

⑥因為18世紀歐洲島國全部長期面臨糧食生存危機所以他們就必須在戰爭上有所突破。

⑦常規刀槍肉搏戰代價太大,為了解決這種危機西方人不得不在武器方面瘋狂下功夫,這時候中國的火藥和青銅器傳入了西方,這兩樣東西落到長期處於戰爭危機與生存危機人群的手中自然會得到極致的發揮。

⑧歐洲島國為了快速解決生存危機和戰爭危機於是就在火藥和青銅器方面瘋狂下苦功,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西方人在被生存危機的強逼下利用火藥和青銅發明了火槍。

⑨槍的發明給歐洲島國戰爭提供了質的飛躍同時也給世界科技打開了大門。

⑩槍的發明讓歐洲人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歐洲各國開始在機械方面瘋狂下苦工,於是就出現了工業化革命,火藥與機械化相結合觸發了科技,這就是科技誕生於歐洲的真正原因。

5.那麼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誕生科技?

①中國早在秦始皇時代就實現了大一統。

②大一統的好處就是能夠徹底消滅戰爭和糧食危機。

③因為秦始皇所以大一統理念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裡,所以中國古代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統一的大國,所以沒有面臨生存危機和戰爭危機,沒有危機人們自然會安於現狀不會去拼命的研究機械這些東西,所以中國沒有誕生科技。

④有人可能會說中國古代也有無數次的戰爭啊,但是大家別忘了中國的地理環境是18世紀全世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適合農耕的土地面積非常遼闊,這種情況比起歐洲島國不知道要好幾萬倍。

⑤假如中國古代也像歐洲一樣是無數的島國,同樣也面臨糧食危機那麼科技誕生於歐洲的歷史就會被改寫。

⑥中國大陸耕地面積的遼闊和長期大一統的局面致使中國古代人沒有危機感安於現狀不去發展科技,這是根本原因。

6.還是那句老話:沒有危機就很難激發人的潛能。進入新世紀的中國為什麼會在工業和科技方面成井噴式的發展呢?原因很簡單:

①中國在清政府時期遭遇了毀滅性侵略,使落後就要捱打的理念徹底深入到了中國人的骨髓裡。

②中國從建國到現在一直處於被封鎖和被挑釁的狀況,所以中國人心目中始終面臨著生存危機。

③中國為了不被再一次侵略所以在工業化領域和科技領域瘋狂下苦功拼命的補課,這才是中國現代化井噴式發展的真正原因。

7.如果中國從建國到現在沒有被封鎖和被挑釁那麼中國的現代化井噴式發展很難成為現實。


明宇智遠


什麼情況之下才會出現新的思想?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其實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所謂的工業革命就是生產力由人力像機械經營取代,而在這之前根本就沒出現過這些東西,那麼怎樣才能夠發明出來這些優秀的機械來代替人力呢?當然就需要新的思想,也就是把老的那套思想給拋棄了,打架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見解去看這個世界,並且設計出來新的機器去代替人力。

那問題就來了,怎樣才會出現新的思想呢?這個就需要出現新的事物,話說到這裡,有人叫men了新的思想,但是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又促進新的思想,那怎樣才能夠去找第一個推動力呢?也就是說,二者之間是一種互相之間的循環吶,誰推動誰呢?

新的事物往往就是第一推動力!新的事物推動新的思想,然後新的思想再誕生,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再接著推進新的思想,這樣形成一個多米諾骨牌的效應!

新的事物不可能平白無故出現在你的世界,其實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講,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封閉,雖然開闢了多條航路,並且中國地大物博,但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實中國人對於自己腳下這塊土地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自家地裡要多少糧食?自己家裡面有多少頭牛?自己後面那座山裡面有什麼草藥?基本上是清清楚楚,等到了明朝的前期,中國人已經對於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一個完整並且比較完善的認知,這個東西的代表是什麼呢?就是《永樂大典》!

可能中國歷史最大的遺憾就是這一本能夠記錄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並且將古人智慧完整記錄下來的《永樂大典》沒有保存下來是真正的遺憾!《永樂大典》所保存的數據只廣濟路之多,讓人咋舌,但與此同時也證明了當時的古人已經對於自己的世界有了完整的看法,雖然沒有那些現如今的新的科學的介入,但是已經八九不離十,起碼能夠保證自己的溫飽!

正是因為中國人對於自己世界的認知,所以在明朝人口得到了激增!(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此時小農經濟漸漸地成為了中國農民的主體經濟,也就是說一戶人家足不出戶,自己種的田糧食自己吃養的蠶,然後織成衣服自己穿,這樣衣食住行都有了,夫復何求?

這個時候的中國是安穩的,和平的,幸福的,但是卻帶有一定的不安因素!雖然這樣的世界能夠活到天荒地老,但是這個世界不止中國一個國家,還有其他的國家!

這個就是問題所在!

有人就會說了,當時的歐洲是怎麼開啟工業革命的,推動歐洲開啟工業革命的新的多米諾骨牌是什麼呢?

就是新航新,航路誕生之初的真正原因!有人把文藝復興定為整個歐洲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這一點沒錯,確實文藝復興是整個歐洲思想進步的真正基礎!但是我覺得文藝復興對於工業革命的影響,並不是直接的,真正直接影響歐洲工業革命,我覺得是新航路,為什麼新航路的開闢本身是為去東方運輸貨物,但是這個路線的被奧斯曼帝國給控制住了,所以只能夠繞路去跟當時的亞洲進行交易和合作,但是也正是因為新航路的開闢,歐洲人才真正認識到了這個世界!

全世界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東西給整個歐洲人的世界觀帶來的衝擊不言而喻!南美洲的黃金和白銀,每週豐富的物資以及非洲豐富的人力資源!讓歐洲對於這個世界的管理有了新的思想!同時新航路開闢帶來了豐富的資源,豐富的資源需要將其轉化成為產品,來銷售獲取利潤!商業體系原本就存在,只不過新的事物的加入讓更大規模的商業體系成為了一種可能,所以需要大量的生產力來生產這些工業產品!此時產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促進工業體系不斷的發展,工業產品不斷地生產出來!

文化的碰撞才是新文化誕生的推動力!只有看見了新的東西才能夠有新的思想,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漩渦鳴人yy


先是預備條件,人口集中,已經經歷過古代文明,以及礦產資源豐富,是工業革命產生的三個必要條件。其中,人口上,只有亞歐非滿足,第二條則只有歐亞滿足,第三條歐亞美非洋五洲都有。然後就是當時統治者的態度,願不願意對科技更進一步。

個人認為,社會制度還是其次,畢竟,洋務運動,工業革命,蘇維埃崛起分別是在封建,資本,社會三種制度下進行的,雖不是說成果,過程和最終怎樣,起碼,社會制度不會過多地影響工業化的產生。

統治者的態度。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高層也接受了科技理論的進步。以玻璃,油畫,屍體解剖為代表的近代光學,化學和醫學被統治高層廣泛接受,這就是工業革命興起的必要條件。

相比之下,在中國,雖然以火藥,石油為代表的近代化學萌芽已經出現,但是統治者並沒有注意,火藥成了煙花等觀賞的工具,石油則在明朝建立,大規模戰爭停止後失去了作為武器的利用空間。由於“仵作”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不高,也使近代醫學沒能得到大的發展。


暉喵童話


中華文明一直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印度文明探討的是人與神之間的問題;西方文明探討的是物與物之間的問題。現代科學技術在歐洲萌芽,發展,最終促成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歐洲,而不是東方,這裡面的包含東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經濟結構的差異。中國是皇權高度集中的封建社會,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在當時很難產生新的社會階層。中國當時的周邊國家都是相對落後的小國,社會發展遠低於中國,也造成中國缺乏對外交往的動力。


嘚瑟的李小蟲


因為18世紀的時候是處於清朝,而清朝的時候是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導致西方很多先進的思想不能流入中國,而且因為當時中,很多人的思想都很腐敗,所以那個時候科技發展的推進非常緩慢。而且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我們自己認為自己可以自給自足,就是因為當時清朝太過於自大,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中國在那段時間與西方的先進國家很少有交流。當時的閉關鎖國政策下,僅僅只有廣州作為商埠進行對外通商。所以,廣東省也是最早接觸到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省。當然西方人在工業革命之後,發展了等一系列高殺傷性的武器。所以英國便開啟了殖民時代,歐洲的很多國家紛紛開通自己的航路到各個大洲。


Stomach地球硬磕者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了,很多學者都對此有過討論,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只能提供一些視角。現代科學,資本主義乃至於信息技術這些如今被認為代表進步的文明特徵,並不一定是文明發展的必然選項。在如今以科學為尊,以西方世界為中心的話語中,我們將這些特徵視為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縱觀歷史這些特徵都僅發源於西方,同樣輝煌悠久的古印度以及接受了東西方文明,包括古希臘科學,哲學思想的伊斯蘭文明都沒有自發的產生近代科學和資本主義,所以我們今日之所以如此,可能也是偶然所得。

在整個歐亞大陸,中國文明的產生並不是最早的,但成熟(政治,技術,農業等)卻是較早的(可能得益於地理,氣候,人口等原因),這就造就了大多數人印象裡中國技術長期領先的觀念。但基本上,元朝時期,歐亞大陸主要文明總體技術發展就已大致處於相同水平,從明朝開始,相對於東方文明之外的社會(也就是“西方”這其實是為了確認東方而產生的概念),中國在技術上就不再具有全面的領先,之後一直到近代,包括中東在內的東方文明長時期處於技術和經濟,管理層面發展停滯的狀態。這種狀態,被一些學者稱為“內卷化”或者“過密化”。處於這種狀態下的社會,只能通過不斷複製舊有組織完成增長(比如不斷生孩子,建立形式相似的村落),最後陷入邊際效應趨近於零,發展陷入停滯的狀態中。

內卷化只是描述性的詞彙,至於為何會陷入這種狀態,以及西歐為何會進入以技術驅動發展的狀態,各家說法不一,有從借貸市場的完善性指出東方國家農民借貸不易,農業受天候影響大,難以抵抗災害,農民只得通過複製舊有組織發展的,也有認為西方世界對殖民地的佔有而獲得資本積累,進而推動技術發展的(但有反例西班牙,葡萄牙)。總之,在當時世界各成熟文明中,只有西歐突破了內卷化,走向以技術和資本驅動的發展道路,也只有在西歐,近代科學才得以產生。也許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又進入了另一個邊際效應遞減,滯漲狀態的時代。另一方面,儘管在體量上(人口,面積),中國要大於歐洲,但在多元性和差異性上卻不如歐洲,交流和接觸是文明躍進的條件之一,大一統的中國,這一條件並不優越。大一統國家追求的是穩定,平衡(平均),整齊劃一,同質化的社會。這也可能就是明清之際世界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地區無法進一步發展,突破已有狀態的原因。


非正常都市觀察者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它們都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

我認為漢武帝啟動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利益上、指導思想上、文化改變上、人格發育上、思想籠子剛性上、道德至上道德致酷道德工具化等方面逐步侵害中國人的素質,以至於魯迅形容中國歷史為“仁義道德”四個字以及“吃人”兩個字。

儒家思想關注人與人的關係,讓中國以琢磨人駕馭人規範人教化人為己任,追求千秋萬代統治的痴迷代替了民族大義,讓“虛偽”從根本目的上留下了記號,以至於說任何人“偽君子”都有人們內心的認同。孔孟之道繞開了人性之平等、自由、富有、安全、尊重、尊嚴、自我實現等等需求,另外搞出一套社會體系,順應統治階級扭曲的靈魂,讓他們產生千秋萬代統治人民惡念。

日本明治維新思想家福澤諭吉解釋日本為什麼要“脫亞入歐”時說,儒家思想沒有遵循人性本質,行走在真理之外;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因為真理的光輝照亮了進步的道路。日本的實踐證明了福澤諭吉的判斷,他成為一萬日元的頭像。他大聲宣稱,日本要邁向文明,就不能再做“漢儒”的“精神奴隸”。

總之,儒家思想這個等級政治理論,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深入影響了中國的文化、經濟、價值觀、道德、家庭;特別是孔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而讀書被後世規定為四書五經,極大地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和探索。

皇帝為了永遠統治,不惜坑害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用一切手段愚民、疲民、貧民、辱民、弱民。儒家思想為虎作倀也是妨礙平等、自由、法治的幫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