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什麼著名的格言?

Mrs李的博兒


莊子說,不被上帝祝福的愛情,趕緊一拍兩散各自生歡!

什麼?莊子說過這麼絕情的話?

是的!莊子就是這麼“絕情”!這個源自於莊子的價值觀。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僅次於老子的哲學家,在哲學的江湖上,絕對是個現象級的存在。

我們知道,道家哲學是冷靜的,是內守的,是清靜無為的,是反對物質的奴役和精神的奴役的,是離群索居的,是不問世事的。基本上我們俗世的那些情感,比如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對醉生夢死的生活的追求,對紅塵中滾滾的慾望,基本採取的是反對的態度。

這是因為,莊子認為,那些東西都是我們的枷鎖,雖然看起來是黃金鑄就,但黃金鑄就的翅膀,註定飛不上天空。人生而不自由,但是我們的精神需要自由,要實現自由,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那就要擺脫一切的束縛,取消有所待,實現無所待,這樣才能實現精神的自由,從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愛情,絕對是我們人生的枷鎖。我們常常為情所困,我們一哭二跳三上吊,我們痛不欲生,我們魂斷藍橋,還不是為了愛情。但是生活中的山盟海誓靠譜嗎?靠譜的是傳說,不靠譜才是現實。

莊子說了一句話,可以給那些不被上帝祝福的戀人們,一些忠告。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莊子說兩條魚在一條小溝裡,快要渴死了,只好嘴對嘴吹起互相活命,既然如此,還不如遊進大海,誰也不認識誰,享受人生的孤獨呢!雖然人生孤獨,但是報酬是自由,是不再受到誰的限制,是一輩子的清歡!

與其一起痛苦,不如相忘於江湖!~

從人類發展的本質上來看,愛情其實是基因的戰爭。男人們撒向人間都是愛,到處播撒種子;女人生孩子影響安全和健康,所以總是寧缺勿濫,找到最好的播種機撒下最好的種子。基因的戰爭伴隨著人類的始終。愛情也是如此,是一場看似玫瑰色其實比黃昏還要血色的戰爭。當愛情已經老去,我們發現,原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無休止的猜忌爭吵,沒完沒了的柴米油鹽,當兩個人不再相擁而臥時,當兩個人無話可說時,其實不必等到好萊塢電影《史密斯夫婦》那樣以命相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乾涸了,兩條魚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溼氣和水泡以維持生存,只為了保住生命,與其這樣,兩條魚不如各自遊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卻。與其一起痛苦,不如各自飛翔。我向北,你向南,若心裡仍有惦念,就在秋日的長空中,留一聲雁鳴吧,從此你在衡陽這裡,我在衡陽那裡。今生不再相見,但祝願彼此安好。

總之,一拍兩散一別兩寬!那就自由了!


好玩的國學


針對我們當前的生活狀況而言,我認為莊子的“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這兩句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這個話出自《莊子.內篇.齊物論》,如果真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齊物論》是絕對越不過去的。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這句話的起因,來自《齊物論》中莊子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他在文中提出疑問說“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這裡的“芒”,是指茫然、迷惑、不知所措、稀裡糊塗等意思,他的意思是說,人生一世,必須要這麼稀裡糊塗的活著嗎?我活得這麼迷茫,那到底有沒有人能活得明明白白呢?

圍繞這個問題,莊子展開了一系列的思考,並一連提出了四個疑問,他說“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這裡的“道”,我們可以理解為真理,他的意思是說:

一、真理到底隱藏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人們都認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別人?

二、我們的語言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人們都覺得只有自己說的對,而別人都是錯的?

三、真理為什麼不能清晰的顯現出來,讓我們好好的認清它從而達成共識?

四、語言倒是可以清清楚楚的講出來,但又為什麼總是不能相互認可呢?

不要覺得這只是兩千多年前的問題,其實這些疑惑,一直都伴隨著我們,從來就沒有從我們身邊消散過,所以莊子在這裡就替我們提了出來,答案就是一開始我們提到的那句話——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道隱於小成”,意思就是大道往往會被小小的成就所淹沒,“言隱於榮華”,意思是真實的觀點往往會被華麗的詞藻掩蓋。

稍微回想一下我們就能發現,現實中這兩種情況是再常見不過了,最近幾年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強調“不忘初心”?就是為了避免“道隱於小成”,我們往往是剛剛取得了一些成績,就開始飄飄然了,這一飄不要緊,初心忘了,停步不前了,和我們的最終目標也就永別了。

還有就是,明明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但卻不願承認,而是用一些雞湯類的華麗言詞來掩蓋自己的過失,或者是明明不懂的一些東西,但又不願意露怯,所以就不懂裝懂的拼湊一些華而不實的的空泛語言來掩蓋自己的無知,這種情況,恐怕在我們身邊更常見。

要想順利達到最終目標,我們就不能留戀路邊的風景,所謂“梁園雖好,終非故鄉。”如果我們滿足於階段性的成果,並被它們牽制住的話,那就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圓滿。這就是莊子“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這兩句話給我們的啟示!


澡雪堂主談國學


靜水以為,嚴格意義上的莊子格言,其實我們已不得而知。

因為生活在戰國時代的莊周,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僅《荀子》中有一句:“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今天我們瞭解莊子,主要通過《莊子》,而《莊子》為後學所著,顯然和莊子不能劃等號。

《莊子》即《南華經》,與《老子》合成“老庒”,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博大精深、內蘊深邃,其文汪洋恣肆、豐瞻華美,可謂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龔自珍說:

“名理孕異夢,秀句鐫春心,《莊》《騷》兩靈魂,盤踞肝腸深。”

魯迅說:

“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人們之所以對《莊子》給予極高評價,它的魅力大抵在於:自由不羈的浪漫風格、詩性哲思的形象表達、藝術心靈的自然揮灑、高妙境界的神奇描繪。

以下剪輯《莊子》部分精彩語句共賞析:

“扶搖直上九萬里。”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姑妄言之,如妄聽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盜亦有道。”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白巖松說:“痛並快樂著”。

莊子“鼓盆而歌”,樂觀而豁達。

戰國時代大部分處於混亂無序、殘酷血腥狀態,人們既要承受肉體的痛苦,更要面對心靈的絕望。莊子深刻地經歷並智慧地思索著他所處的時代困境,進而從危機中走出了危機,在痛苦中超越了痛苦。

與《老子》一樣,《莊子》也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道”的概念,《莊子》的“道”即宇宙萬物的根源和人類精神的歸宿,直指永恆和終極。正是因為這種對於永恆和終極的探索,人類將個人平等於自然萬物,將個體置身於無限宇宙,進而才有了從現實危機與心靈羈絆中解脫和超越的可能性。

這便是《莊子》通過“齊物”(齊物論)而至“逍遙”(逍遙遊)的極高境界。

《莊子》也告訴我們,這種境界並非憑空而來,它需要頑強而樂觀的生存、謹慎與理智的選擇、淡泊而堅定的自守,以及與自然萬物的親和默契、對自我意志的砥礪磨鍊等。

如果說《論語》從建功立業角度闡述了拼搏進取的人生態度,《莊子》則從困苦挫敗層面構建了返璞歸真的精神自由。二者看似對立,實則統一,既是傳統哲思的組成,更是人生境界周延。

《莊子》不但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美學與藝術,也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靈魂與生活。《莊子》告訴我們,不僅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活著,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契茶書舍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

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無用之用,是大用”,莊子的散文汪洋恣肆,想落天外,擅長以格言警句,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

1.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註定,因而甘心承受,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告訴人們坦然面對人生挫折,隨遇而安。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涸了, 兩條魚為了生存, 彼此用嘴裡的溼氣來喂對方, 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這樣互相扶持, 還不如雙方安定地回到大海, 互不相識的來得好。處於困境時,互助是擺脫的最好辦法。

3、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況且如果水積攢的不多不深,那麼它也不能把大船浮起來。做學問要厚積薄發,沒有平時閱讀的積澱,難以有大的格局和境界。

4、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一一《莊子齊物論》

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言不由衷,廢話連篇,令人反感。告訴人們要抓大放小,不要小題大作,誇誇其談,文過飾非。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睏不堪!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是不明智的,反應了莊子棄智絕聖的思想,消露出消極的情緒。但也從另一側面告訴人們,人生短暫,精力有限,學知識要學會選擇和放棄,什麼都學,等於什麼都沒學,勞而無功,不如精準擇學。


胡林平a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這話的意思是:道可傳可授,可得可見。只有見到了“不”(轉心舞),慢慢體會轉心舞的規距和道理,這樣才能得道,行道,證道,傳道。這才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