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黃河入海口每一分鐘誕生25平方米新土地,真的嗎?

古道D調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但是顧名思義,它的特徵體現在了“黃”字上,為什麼叫黃河呢?顯然是因為“黃”。


其實原來古代的黃河,水多,水量充沛,水流清澈,河面寬闊,那時並不叫黃河。我國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大河”.到了西漢,由於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稱她為“濁河”或“黃河”,但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你知道嗎?每年黃河的輸沙量達16億噸泥沙,黃河有些河段甚至出現“一碗黃河水,半碗是沙子”的現象。唐宋以來的千餘年曆史中,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黃河的泥沙含量日漸增多,黃河的名字被坐實。

那麼據說黃河入海口每一分鐘誕生25平方米新土地,真的嗎?

其實是真的,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其下游河道的變遷極為複雜,而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就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黃河入海口面積2300平方公里,區內擁有壯觀的河海交匯、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濱海灘塗景觀等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由於黃河入海口的淤積經過延伸和擺動,入海流路相應改道變遷。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是一個弱潮陸相河口。由於黃河沙量巨大,因此在入海口時不斷堆積,就這,黃河填海造陸的工作就順理成章的完成了,據瞭解,黃河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


超弦


用數據說話 : 黃河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進入大海。

一立方米細沙重約1.4噸。

16億除以1.4等於11.4億立方米。

11.4億立方米開立方等於1044米,

也就是說把16億噸泥沙,放在一個平整的地方,可以堆出一個長1044米,寬1044米,高1044米,的大山。

還可以理解為。高100米,寬1公里。長十公里。

現在再回到你的提問,每分鐘增加多少土地?

我們依然用數據說話 : 借用上面的數據,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進入大海,大約等於11.4億立方米。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得出答案,全年共525600分鐘。

11.4億除以525600等於2168立方米。

也就是說每分鐘有2168立方米泥沙注入大海。如果這些泥沙不沉入大海,全部堆積在海岸邊,每分鐘就可以得到2168立方米。也可以想象為國土增加了2168平方米㎡,厚1米。

但考慮到絕大部分泥沙都漂深海底部去了,只有少量泥沙會沉積於海岸邊形成陸地。每分鐘2168立方米的泥沙量堆積25平米的新土地比較現實。答案是:真的。


夯力奇


黃河入海口主要是指當今的山東東營地區,歷史上黃河幾次改道入海的尼沙量已經無法考證,也不是現在探討的主要話題,主要計算的是當前東營黃河入海口。首先我們來算一道數學題,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黃河三角洲每一年新增加的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就是兩千萬平方米,一年有525600分鐘,那麼平均每分鐘新增面積是38平方米大於25平方米。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速度,理論上甚至還有人說每年造陸速度是40平方公里,但實際上東營每年增加的面積並沒有這麼大,因為黃河所造就的新土地更多是三角洲溼地,雖然泥沙堆積越來越多,但也要考慮三角洲泥沙的抬高,以及海洋侵蝕。在入海口現有的三角洲會留下大部分泥沙,所以三角洲本身的黃河也是會改道,改道前的三角洲因為沒有泥沙補充,海洋就會侵蝕消失一部分。黃河每年向海洋推進的距離大概是2--3公里,但是前些年黃河有過相關改造。還有很多人認為如果黃河不經過治理,百年後渤海將變成內陸,渤海灣內的萊州灣將最先淤積。其實,淤積是肯定的,畢竟黃河泥沙是實打實的,但是渤海與黃海相通,也就是與太平洋相通,海洋的洋流作用也會帶走部分泥沙,如果沒有洋流作用,黃河泥沙真的無節制向渤海推進,或許幾百年後,渤海灣真的就沒有了吧,畢竟北部的遼西也有泥沙進入渤海。
黃河歷史上改道很多次,不但在入海口一直淤積泥沙,在下游地區也已經發展成了地上懸河,河南地區的地上黃河前些年造成了很多水患。雖然黃河長江兩條河流被譽為國內的兩條龍,但是黃河發揮的作用比長江小太多,黃河上游有落差不適合通航,但是下游地區比較平坦,如果不是因為泥沙,下游黃河改造後通航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癥結還是在上游黃土高原。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黃河的含沙量之所以這麼高,主要是由於黃河流經了黃土高原地區,由於黃土高原地區土層深厚,有的地區黃土層甚至可以達到100米以上,而且黃土疏鬆,地表植被覆蓋率較低,加上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使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泥沙大量進入黃河。黃河每年輸送的泥沙,約有25%沉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沖積平原,剩下75%的泥沙都通過黃河入海口,流入了渤海中。

由於每年12億噸的泥沙進入渤海,使得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黃河三角洲成為了我國陸地面積的最大增長點,黃河三角洲海岸線以每年1至2公里的速度往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由於這個原因,也使得山東東營市的面積也在不斷增大,東營市外海水深在10米以內的淺海海域面積約為4800平方公里,這些區域將來都有可能被黃河泥沙淤積成為陸地。黃河三角洲如果每分鐘新增25平方米新土地,那麼一年新增大約13.14平方公里新土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黃河三角洲衛星圖


地理沙龍


黃河,是大自然的奇蹟,它永不停息的為東亞大陸板塊做“健身運動“。

黃河輕輕撫摸聖潔的青藏高原,暴力削去黃土高原鬆散的“贅肉”,再向浩瀚東海伸展出它迷人的腹部。


歷史上,黃河每年搬運泥沙約16億噸,其中有1.5億噸填入東海、黃海、渤海,有4.2億噸沉積在沿海地帶,使東亞大陸不斷向西太平洋伸展。

1855~1954年100年間,黃河出海口新增沖積平原1510 平方公里,平均每分鐘新增土地43.1平方米。

1954~1991年,黃河又再為中國新增土地1020平方公里,平均每分鐘新增土地49.4平方米。為何黃河搬運泥沙威力增加?那是人為活動加劇水土流失為它送上了“助攻 ”。

從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加強恢復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用退耕還林還草,固沙攔沙工程等限制黃河的“任性”,黃河搬沙效率銳減。

從新千年以來,黃河年搬運泥沙量降至2.64億噸,每年增加土地下降到20平方公里,平均每分鐘增加土地38平方米。黃河水不黃,逐漸變清。但造地仍在進行。

黃河搬沙造地是大自然的奧秘,存在就是合理的。

黃河水變混濁,可快速增加中國的國土“福利”,但有利就有弊,它不利於黃河流域中國人的生產生活。

黃河水變清,也未必是大好事。黃河若改變了它億年的自然屬性,對世界自然生態環境、對人類未來的潛在影響是福是禍?按人類現在的智慧,還無法作出結論。


諶人


黃河每分鐘誕生25平方米新土地是完全可能的。

我們都知道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其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流經九省之後注入到了渤海。



據統計黃河多年平均含沙量達36.9千克/立方米,每年經過這裡向下遊輸送的泥沙達15.7億噸。泥沙經過黃河口進入渤海、黃海以至東海的有11.5億噸,其餘4.2億噸均在沿河沉積下來。含沙量如此之高的黃河水流入到渤海之後,平均每年造陸3萬多畝,1畝=666.7平方米,所以3萬多畝大致等於2千萬平方米,因此每分鐘大致可以造陸38平方米,所以黃河每分鐘誕生25平方米新土地是完全可能的。那麼為什麼黃河會有如此之高的含沙量?黃河中的沙主要來源於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植被稀疏,土地沙化等原因使得土質疏鬆,加上夏季暴雨的沖刷和黃河的流經,使得黃土高原中大量的泥沙被河流水帶到了下游地區流進海洋,攜帶巨量泥沙的黃河成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此黃河入海口每年造陸可達3萬多畝。 (數據可能略有出入,望見諒)

補充了兩幅圖:




小八小八


現在泥沙越來越少,並且沿岸好多地方已經出現反蝕現象,那些說幾百年填平渤海的還是洗洗睡吧!何況科技越來越發達,幾十年後的事情你都預測不到!


墨香茗風


應當不假。但那是灘塗,即泥漿和沙子的混合物。不能耕作,更不能蓋別墅。


王祖蔭1


回答:是的上游是黃土高坡清水

流過拐幾百個灣成了黃土金色

的了,上百萬方黃土傾瀉黃海

為什麼叫黃海呢?可想而之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