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京東李達康


章邯最初嶄露頭角,是在陳勝、吳廣起義軍威脅秦帝國腹地關中的危機關口,挺身而出組織起驪山刑徒軍,出戰擊破陳勝部將周文,一舉穩定住秦朝老根據地關中。

而此前章邯的官職,是秦國的“少府”,少府這個官,在秦朝政治權力層排老幾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三公九卿制度”說起。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革官僚體系,皇帝之下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三公下設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九卿”。

章邯這個少府,日常職能是負責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因而當時的章邯正在督建始皇陵後續工程。

章邯能躋身三公九卿隊列,表面他已經處於秦帝國核心決策層,有機會接觸到整個帝國最新軍事動態。而從章邯提議將驪山刑徒武裝成軍隊,又能對陳勝、吳廣起義所引發的反秦風潮做出正確判斷的情形看,這個少府還是很有些獨到眼光和領軍才能的。

更為難得的是,章邯的政治生存能力也是一等一厲害。秦滅六國時的武將,如王翦、王賁父子,蒙恬、蒙毅兄弟,要麼壽終正寢退出秦國政壇,要麼在趙高亂政階段,死於殘酷的宮廷鬥爭。章邯能躲過趙高的清洗,沒有些見風使舵保全自身的本領還真不行。

等到反秦起義擴展成天下響應的風暴,章邯這個秦國第二梯隊的武將,真正迎來了他軍事才能發揮的黃金時期。

自陳勝覆滅後,天下反秦勢力能算得上號的大致有三股:楚地的項梁、項羽叔侄,齊地的田廣、田橫兄弟,以及趙國的陳餘和張耳。三大反秦勢力之間互相缺乏聯動,給了章邯逐個擊破的機會。

章邯先是將齊地的田廣、田橫打成游擊隊,接著舉兵南下殺死項梁。楚國內部面臨楚懷王、宋義、項羽、劉邦各大派系的重新洗牌,一時集中不起軍力找章邯復仇。章邯抓住機會,與王離的長城軍團合兵一處,將最後一個規模稍大的陳餘、張耳集團重重包圍。

如無意外,趙地起義勢力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可老天偏偏給章邯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讓他槓上了超一流的名將項羽。

鉅鹿之戰,秦軍蘇角被斬、王離被俘、涉閒自殺,由蒙恬帶出的長城兵團隨之覆滅。剩下二十餘萬章邯的驪山囚徒軍,投降後又被項羽坑殺,從關中帶出的人馬僅剩章邯、董翳、司馬欣三個光桿司令。秦人損失了整整一代青壯男兒,再加上項羽入咸陽後腰斬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和始皇陵的倒行逆施,使得關中老秦人與項羽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滅秦之戰結束,項羽為壓制封地在漢中的漢王劉邦,分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三秦王作為項羽在關中地區的勢力代表,自然成為了老秦人滅國之恨的發洩對象,而章邯更是被視為葬送四十萬秦軍的罪魁禍首,因此他這個雍王在關中地界壓根兒就沒有群眾基礎。

相比之下,劉邦卻因在入咸陽時“約法三章”的惠民善舉,贏得關中民眾的擁戴與支持,民心向背可想而知。

況且,老天還給章邯安排了另一個對手——戰神韓信。韓信一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外加水淹廢丘,搞得章邯措手不及,還沒緩過勁來戰場局勢就已經勝負分明。鉅鹿之戰是項羽,廢丘之戰又是韓信,後生可畏,估計章邯的內心是很鬱悶的,於是選擇用兵敗自殺的方式退出楚漢相爭舞臺。


劇透歷史


回顧章邯的征戰史,我們會發現:章邯是個很可惜的人物。即使在他慘遭失敗的鉅鹿之戰、還定三秦之戰中,他依然表現出了堅韌、冷靜的名將之風。

漢軍之所以能迅速還定三秦,除了著名的“暗度陳倉”,還有著一系列精彩的計謀、決策。

半路出家的章邯

章邯,原本在大秦帝國擔任的是少府。少府,是專門管理皇家的財務和生活的。

按理,打仗,和他是扯不上關係的。


陰差陽錯,他居然成了大秦帝國最後的希望。

原來,陳勝吳廣起義後,趙高等人矇蔽秦二世,秦二世一直不知道外面已經亂成一團了,該幹嘛還是幹嘛。

起義軍一口氣殺到了距離咸陽只有百里的戲!

紙包不住火了,秦二世急忙召群臣商議對策。

群臣面面相覷,沒有辦法。

見大家都不說話,“生活委員”章邯出來說話了:“現在敵人都這麼近了,你再去外面調軍肯定來不及了,就算是去附近的郡縣徵兵也來不及了。不過沒關係,阿房宮和驪山的工地上不還有幾十萬民工嘛,一人發把刀,一起出去懟呀!”

大秦君臣一聽,眼睛一亮:就是你了,章邯,你來負責這個事情!


就這樣,“生活委員”操起刀來,開始了風風火火的砍人生涯。

異軍突起

章邯緊急徵調後,秦軍在關中形成了優勢。

雙方都不是什麼正規軍,但是,大秦帝國武器、糧草都十分充足。相比之下,揭竿而起的農民軍,就不經打了。

章邯二話不說,迅速擊敗了周文(負責入關中作戰的起義軍),穩定了形勢。

在擊敗周文後,章邯沒有立即出關追擊,而是花了兩個月時間整頓、訓練,從各地補充來的有老兵補充到隊伍中,加強指揮。


這樣,章邯這支臨時徵發的大軍,成了一支精銳之師,開始出關作戰!

後面一段事沒什麼好說的,張楚政權根本不是對手,迅速被章邯掃蕩了。

死守待機,走向巔峰

擊破張楚政權後,章邯繼續東進,遭遇了戰鬥力較強的項梁軍(劉邦、項羽都在軍中)。

果然,項梁軍的戰鬥力還真不是陳勝吳廣之類的軍隊能比的,他成了章邯的強敵。

東阿、濮陽,章邯連續敗退!

敗退中的章邯,以定陶為據點,死守待機。


項梁認為章邯也不過如此,在攻堅城不克後,怕耽誤時間,一面讓劉邦、項羽遠出陳留、外黃;一面親自率軍繼續攻定陶;同時,去齊國調人。

章邯,終於等來了逆轉的時機:劉邦、項羽遠出作戰,齊國拒絕派兵增援,項梁兵力分散;而秦軍方面,秦二世調王離所率的長城軍團前來支持,實力大漲!

機不可失!章邯迅速組織反擊,一舉擊敗項梁,走向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峰。

章邯早期的勝利,主要得益於三點:

1、對手實力不強(或力量分散);

2、大秦帝國的全力支持。


秦二世被嚇了一跳後,傾全力支持章邯;

3、章邯韌性強,既能練好兵再出關;在受到挫折後,也能死守定陶,等待戰機。

事實上,章邯的作戰特點一直沒有變,只是:前兩點變了。章邯也就變得獨木難支了。(後來的鉅鹿之戰、廢丘之戰,都是如此)

項羽的算盤

現在,我們說到章邯“不堪一擊”的歷史了。

項羽分封諸侯,把關中之地分別封給了章邯、司馬欣等三人。


項羽自以為下了一招妙棋。

1、關中形勝之地,項羽既然自己不願意以此為基地,也不允許別人在這裡囂張。因此,將關中一分為三。而且,這三人,還都是秦人所仇恨的人,蹦躂不起來。

2、相互牽制。由於劉邦在關中民望很高,因此,劉邦與三秦王是天然的敵人!

正常情況來看,項羽下的,是一步好棋。


鉅鹿之戰後,章邯等人投降項羽,結果,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其中,多數是關中子弟),因此,章邯等人成了秦人嚴重的叛徒!

儘管如此,相信章邯還是有一些忠誠死士相隨的(章邯可以孤守廢丘十個月,便是明證)。

而關中到漢中之間,總共就是那麼幾條道,還都是天險。從當時的情況看:有少許忠誠死士,據險而守,是足以卡住劉邦大軍的!

最後,還有一道保險:項羽大軍。

從彭城到關中,距離雖遠,但一路都是大道,途中沒有敵人,很快就能到達。實在出了意外,項羽也能趕來救場!

以常理度之,這幾道保險,能封住劉邦!

軟肋


不幸的是,項羽、章邯,遇到的是劉邦和韓信。

韓信和劉邦說的一段話,道出了關鍵手:“章邯等三人,以前是秦將。鉅鹿之戰後,他們三個投降了項羽,而秦軍二十餘萬(大部分是關中子弟)被坑殺,他們早被秦人恨死了!而劉邦在關中時期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很得人心!因此,我們現在過去,可以傳檄而定“!

韓信看來,勝負的關鍵,是關中人心!

後面的戰事,顯示出這個勝負手的威力!

劉邦的破局方法

劉邦的破局方法,分為三步。

1、先讓項羽忙起來!

項羽不是想著隨時回來救援嗎?沒關係,我先讓你忙起來!


張良把田榮的“反書”給了項羽,“齊欲與趙並滅楚”。挑起項羽東征齊。

齊地田榮本來也鬧事了。張良通過誇大事態,讓項羽重視齊的問題,讓項羽忙了起來。

2、暗渡陳倉。

劉邦繞過在修的棧道,越秦嶺、涉渭水,取故道,出陳倉,在三秦軍無所察覺的情況下,進入了關中!


二戰時,古德里安的奇兵出阿登森林,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完全陷入被動!此時的三秦軍,想來也應該與當時的法軍一樣倉促、被動吧!

三秦軍緊急調動,連戰連敗!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直被認為是劉邦迅速擊敗韓信的關鍵。正如同“鐮刀收割”,是1940年德軍擊降法國的關鍵。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僅靠這招,劉邦還是贏不了!

(1)、與二戰時的德軍不同。此時漢軍沒有機械化裝備,行軍相對緩慢。因此,對手往往可以在腹地重新組織,長期堅持;

(2)、還是之前說的,項羽如果能重視三秦問題,及時發兵來援,仍然可能趕得及!

而劉邦之所以能打得章邯“毫無還手之力”,除了之前所說的項羽被牽制,抽不開身外,還因為劉邦的另外一個重要決定。

3、不理堅城,放膽發展!

失算在先,但章邯一如既往的穩定!

他退守廢丘,堅守不出!


與定陶之戰擊敗項梁時一樣,章邯死守待機。

劉邦留兵牽制章邯,分兵迅速掃蕩三秦,勢如破竹,迅速平定關中!

我們還記得,當初項梁,也是留兵牽制章邯,分兵發展,結果,兵力分散,被一舉逆轉。

那麼,劉邦為何不會兵力分散,被逆轉呢?

是的,假如各城都堅守,重新調度、組織,劉邦不分出大軍,根本不可能取得大的發展!


可是,從記載看,關中各地,除了章邯弟弟章平緊急調撥的北地郡兵進行的野戰反擊外,漢軍攻略關中各地,幾乎沒有遭到抵抗!

看來,勝負的關鍵手,還是在人心!

廢丘孤城,章邯,一直堅守了十個月!一直到劉邦從彭城吃了敗仗,他才被擊破!可以說,章邯已經在當時條件下做得足夠好了。

章邯,還是那個章邯,堅韌、耐戰。

劉邦、韓信,採取了正確的策略。通過挑起項羽與齊的戰爭,化解了後顧之憂;通過暗度陳倉,化解了天險阻塞;通過迅速“傳檄而定”,把三秦敵國的資源,迅速轉為己用,徹底改變了形勢!


總的來說,章邯算得上一位優秀的將領。即使是面對項羽、劉邦這樣的對手,章邯,也一如既往地表現出了臨危不懼、堅韌耐戰的風格。

只是:為秦作戰時,因趙高的猜忌而軍心渙散;守三秦時,又因項羽的殘忍好殺而失去人心!

與項羽、劉邦、韓信這樣的人物交手,已經夠難了,又遇到了這樣的豬隊友!章邯,可惜!

找對領導,太重要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章邯是秦朝最後的名將,成名於戰國時期,彼時的他可以橫掃天下;而此時的他,卻在秦國命懸一線的時候,被項羽打的大敗,後期連劉邦也幹不過。可以說是“虎頭蛇尾”了,章邯真的是那種順風無敵,逆風無能的名將嗎?

其實,章邯只是被迫成為名將而已!他本身就不具備王氏父子和蒙氏兄弟的水平,雖然獲封三公九卿,位於九卿之末,但其能力水平均達不到絕世名將的級別,充其量只是個一代名將

俗話說的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章邯,就是這個先鋒


成名於戰國,立威於秦末——嶄露頭角的章邯,究竟是個什麼人?

要說戰國時期可謂是名將如雲,而秦國名將更是威震天下,尤其以王翦王賁父子,可以說秦滅六國時,這對父子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時的蒙恬、蒙毅,也只能以副將之名追隨王氏父子,至於章邯,僅僅是參與其中英勇作戰了一波,風光主要是王氏父子的

而後蒙氏兄弟威震匈奴,可以說躋身秦朝一流武將的行列,而此時的章邯則安安穩穩的位居高官,喝茶看報。嬴政在位之時,秦朝文臣武將是如百花綻放一般層出不窮,而優秀元勳如李斯、馮劫等人也是大放異彩,此時的章邯可以說是非常不出名不出彩的,可就是這一特質拯救了他

隨著胡亥上位趙高掌權,名將名相被屠戮殆盡,李斯等人枉死,蒙氏兄弟也追隨扶蘇而去,大秦帝國的中流砥柱基本被一掃而空,唯獨章邯因為其低調且略顯“無能”的表現獨善其身,存活了下來。所以等到陳勝吳廣起義成燎原之勢,秦朝不得不出兵鎮壓時,章邯被推了出來——真是應了那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啊!

戰陳勝、殺項梁——章邯的快速崛起,似乎成為秦朝最後的稻草

沒辦法了,趙高瞞不下去了,秦二世也發飆了,章邯被推舉出來,成為鎮壓起義軍的不二人選。此時的章邯倒也沒時間打怵,二話不說就拉著驪山的刑徒(服刑人員)和奴產子(奴隸軍團)奔赴戰場,原以為這些人根本就沒啥戰鬥力,沒成想在章邯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連連擊潰起義軍,逼迫陳勝逃走,獲得大勝,鎮壓了囂張的義軍勢頭

隨後,他又二次出擊,面對來勢洶洶的前六國貴族反秦武裝,他三下五除二就幹掉了三位首領魏咎、田儋、項梁,而項梁就是項羽的叔父。就這樣,一時間章邯名聲大噪,可謂是在戰場上風光無限,成為義軍人人皆怕的對象,也正是這樣的章邯,逼迫出了一個絕世名將,也光榮的成為了好幾個成語的背景,也成為了那個絕世名將成功的墊腳石!

項羽橫空出世,面對來勢洶洶的章邯,他絲毫沒有畏懼,在破釜沉舟之下,他以必死之心衝擊章邯,最終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章邯所部三十萬兵馬,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蹟,也奠定了項羽此後在各國霸主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倒不是說章邯的實力有多弱,是項羽太強了,若不是項羽,或許...

鉅鹿之戰失敗後,章邯並未氣餒,而是退守並積極備戰,奈何此時的趙高已經窮兇極惡,殺掉二世後立子嬰為帝,專權不說還殘害忠良,章邯因退卻被責難,眼見要被奸臣所害,章邯開始動搖。可他還是沒有選擇直接頭像項羽,奈何項羽用兵如神,又一次大敗秦軍,走投無路的章邯選擇和項羽簽訂和約,隨後跟項羽入關。就這樣,秦朝最後的名將,在報國無門的情況下,草草結束了自己的衛國戰爭。而後項羽分封天下,章邯獲雍王封號,自領一方兵馬

此時的章邯,仍然是名將——哪怕是最後為劉邦所滅

項羽三分秦地,其中一王便是章邯,足以見得章邯在項羽眼中,也算是一代豪傑。畢竟西楚霸王向來高傲,看不起六國軟弱的貴族,能對秦國名將如此優待,也算是對章邯的一種認可。可惜,章邯再強也強不過項羽,而項羽卻為劉邦所滅,所以說章邯打不過劉邦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劉邦有韓信啊!這可是秦末最強名將,沒有之一

此時項羽還未覆滅,而劉邦已經將矛頭瞄準了章邯,他在韓信的建議下,從古道回軍,襲擊雍王章邯,措手不及的章邯被打的大敗,隨後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劉邦則再次採納建議,用趙衍之提出的計策,繞道進攻陳倉,章邯被打的大敗。此時的章邯已經接連戰敗,無論是兵力還是士氣都處於低谷,隨後章邯在好畤再次與漢軍交戰,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章邯又被漢軍打敗,只能退保廢丘。劉邦隨即平定了雍地,向東一路到達咸陽,並率軍圍困章邯於廢丘。固守的章邯企圖拖垮劉邦,而劉邦則是頻繁攻打廢丘,卻沒有任何進展,奈何劉邦再次用計,以水淹城池,隨後廢丘城破,絕望中的章邯拔劍自刎

其實,章邯是有尊嚴的。他明知道打不過漢軍,卻也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一次次的反抗,甚至說已經被圍困,自知無法逃脫,卻也始終沒有選擇再次投降,對於劉邦來說,章邯的投降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是前秦最後的名將,對於提升軍隊士氣來說非常有幫助,可是年老的章邯,卻沒有選擇放棄,哪怕是最終城破,絕不二次受辱的章邯,也是以自盡來表明心跡

如果說戰國時期的章邯,是一員戰將,那麼秦朝覆滅前夕他力挫起義軍的時候,就已經成長為一代名將,奈何絕世名將項羽的出現,擊潰了他所有的希望,沉重的打擊了他的意志,已經年邁的章邯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而被坑殺的二十萬秦軍也是他永遠的痛

已經為秦人所罵的章邯,已經在項羽面前受辱過一次,他絕不想要第二次,所以面對劉邦之時,他選擇了以卵擊石。倒不是他無能,而是劉邦實在太強,雖然他不是什麼絕世名將,但他手底下,卻都是一頂一的高手,而章邯註定只能以悲劇收場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章邯是秦國最後一位名將,曾經帶領七十萬驪山囚徒擊敗圍困咸陽的百萬叛軍,從而得到秦皇朝的賞識重用,那為什麼被項羽封為雍王后被劉邦迅速擊垮呢?有幾個原因。


首先,章邯的成功得益於秦朝國力資源的強大。

秦二世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義軍群起響應。陳勝派遣周文率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咸陽,一路上又不斷有加入的反秦大軍,高達100多萬。秦二世採用了章邯的計策用驪山70萬囚徒擊敗了周文120萬大軍,解了秦王朝之危。這時章邯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秦王朝底子還在,起碼養70萬囚徒吃飯的糧食還有,兵馬武器等都充足,天下人心中秦朝還是正統政權,所以以秦王朝的底子加威信可以讓章邯的統帥能力發揮從而挫敗周文百萬叛軍。


荀悅《前漢紀》:以周文為將軍。眾十餘萬。西至戲水。蓋百二十萬矣。秦令將軍章邯。赦驪山作徒七十萬人以擊之。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其次,被項羽封為雍王的時候章邯已經盡失民心,無力再抗衡劉邦。

而到了項羽擊敗了秦軍滅了秦王朝,又屠殺了20萬秦軍,而這恰恰是章邯率領向項羽投降的20萬秦軍,所以秦國人把這筆血債也算到了章邯了頭上了。項羽在滅了秦國之後在關中封了三個王用來堵住劉邦東出的路,章邯就是其中之一的雍王。而關中是秦國的發源地,所以關中的老百姓都對章邯恨之入骨,在劉邦大軍攻打關中三王的時候可想而知了,民心盡失的章邯不可能再複製帶領驪山囚徒擊敗周文叛軍的光輝戰績。而劉邦早在入住咸陽的時候就與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所以章邯敗劉邦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再次,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讓章邯措手不及無力迴天。

章邯除了失去了人心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碰到了韓信這個世不二出的兵法奇才!明修棧道是為了迷惑項羽和三秦讓他們放鬆警惕,以為劉邦一輩子困死在巴蜀再也不會出來了。而韓信的最終目的是暗度陳倉,然後席捲關中,當劉邦大軍賓臨城下的時候章邯只能倉促應戰,根本不是來勢洶洶的劉邦大軍的對手,最後一代名將章邯寧死也不投降韓信,或許這是章邯在這個世界上僅有的最後一點尊嚴吧。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二年六月,漢軍引水灌廢丘,廢丘降漢,章邯自殺

結語:章邯的成功和失敗都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所謂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依託強大的秦王朝章邯可以是百戰百勝的大將軍,而當秦國滅亡,人心不在,即使面對的對手再不濟章邯也難有勝算,何況這個對手是世不二出的兵法奇才韓信大將軍!


竹林論風月


章邯被號稱為秦國最後的名將,但是其實這個有點言過其實,秦國最後的名將是蒙恬,而不是章邯,可以這樣說,蒙恬死了之後,秦朝就沒有希望。

那為什麼章邯為什麼能表現得那麼神勇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章邯的驪山徒為什麼能打敗陳勝的部將周文呢?

攻打秦地的周文又是什麼人呢?他是陳縣人,他給項燕軍算過吉凶,他又跟過黃歇,自己說自己懂得兵法,陳勝相信他,給了他將軍印,其實周文什麼都不懂,他沿路收了很多人,這些人顯然基本都是流民。

到了函谷關的時候,據說這個部隊有幾十萬,或者說十萬左右,而章邯的驪山徒有多少呢?也有幾十萬,在人數上並不輸,而且這個驪山徒都是因為犯罪,或者服徭役,如果身子比較差的,可能在路上就死了,可見這個驪山徒的戰鬥力也不差。

周文其實不懂打仗,他以為帶著這麼多人,秦二世還不得嚇得出門迎降,可是等著他的是章邯的幾十萬部隊,還沒怎麼打,周文就潰散了。

章邯再帶著這支部隊,打敗了很多起義軍,因為每隻都是規模比較小的起義軍,自然不是秦軍的對手。

在鉅鹿之戰,出手的是王離的長城軍團,章邯的部隊並沒有出手,而是後來投降了。

而且在鉅鹿之戰,是秦軍與六國諸侯軍的大決戰,項羽的勇猛表現,讓六國信心更足,這樣才能打敗秦軍。

有些人說,是趙高在給章邯使絆子,但這個是沒有搞明白因果關係,這個是鉅鹿之戰之後,而在之前,秦軍的後方支持還是有的。

項羽將章邯的二十萬大軍坑殺了,只留下三個人,還封了王,但是章邯僅僅是十八路諸侯王之一,劉邦人才濟濟,有張良,蕭何,陳平,韓信,章邯打敗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章邯還有那二十萬秦軍,劉邦根本連打他的勇氣都沒有。


歷史簡單說


章邯沒有當秦王,項羽封章邯為雍王,董翳為塞王、司馬欣為翟王,三人領地合稱三秦。

章邯橫掃六國時仰仗的是強大的秦軍,章邯的大軍不止臨時組編的驪山刑徒,同時也有秦軍精銳在內。其實不止章邯,歷代秦將除去白起、王翦、蒙恬不提,就是名氣不大的蒙驁、蒙武、內史騰、李信、王齕、趙陀、項少龍領兵作戰也是少有敵手。

秦朝之強大源自於成功的軍事制度改革,先秦時期一般士卒很難有出頭之日,秦軍的士卒只要在戰役中斬殺敵人立功,就能得到田地和爵位,將士自當勇猛作戰。劉邦早期也沿用秦朝制度,所以他的部隊在後期發展並不弱。秦軍的優勢還有裝備標準化,秦弩的部件可以互相更換,秦兵在戰場上把弩機弄壞,仍舊可以用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裝再使用。

章邯的秦軍實力很強,項羽在擊敗長城秦軍王離的部隊以後,章邯率著士氣低下的秦軍仍舊跟項羽對持。當時諸侯聯軍已經盡歸項羽統率,項羽的總兵力跟章邯旗鼓相當,若非趙高排擠章邯,沒有給予章邯補給,也不至於逼反章邯。在章邯投降不久後,項羽就將章邯的秦軍屠光,章邯猶如光桿司令。


章邯被封雍王時間太短,還是賣主得到的王位,名不正言不順。他就算能徵用秦民作為士兵,但由於訓練週期太短,不可能很快恢復到秦軍鼎盛時期的戰鬥力。再就是咸陽城被項羽又屠又燒,錢財和美女都被項羽擄走,章邯還要面臨經濟恢復的難題,他又沒有蕭何那樣的才華,自沒法在短時間內足兵足食。蕭何進入關中後把秦朝的地理、戶籍、律法、制度等資料全部搬走,這些資料就是蕭何日後替劉邦建立漢朝的基礎。章邯缺了這些資料,很難恢復秦朝的制度進行統治,他得到只是一個假雍王。

劉邦出征關中前,韓信就給劉邦分析過,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他們害死二十多秦軍,秦人對他們恨之入骨,劉邦入關中時則秋毫無犯,深得百姓擁戴。一旦出兵關中,就會得到百姓歡迎。事實果如韓信所言,劉邦雖是走陳倉攻其不備,但廢丘、壤東二戰中章邯軍是被劉綁軍正面擊敗。

章邯的戰敗即是輸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也輸在政治工作。韓信分析關中百姓對章邯、劉邦的好感度,才是劉邦取勝的關鍵。


蘇沉船


眾所周知,章邯是秦朝的蓋世名將,他為秦國橫掃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天下百姓紛紛起義反抗暴秦時,章邯再次臨危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結果成功殲滅了陳勝起義軍周文部眾,後來屢戰屢勝,先軍剿滅義軍田臧,打敗反秦革命首領魏咎、田儋等人,甚至連項羽的叔父項梁也死於章邯之手。然而,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

章邯為秦朝上刀山下火海,拼死拼活,最終只是白打了幾年工,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和分封,甚至還差點成為大權在握的趙高的替罪羔羊。最終,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他只好選擇了投靠項羽。

一向剛愎自用、睚眥必報的項羽不但很大度地接納了他,而且還重用了他,這令章邯很感動。

然而,隨後項羽坑殺了他手下二十萬降軍,雖然章邯極為不滿,也一度很失望,但他仍對項羽很忠心,畢竟那時候的他已無路可走了。被封為雍王后,章邯的心裡才得到一些平衡,即便他知道這是項羽拿他來當擋箭牌,但他已經很滿足了。封王封侯,功成名就,人生最大的榮耀莫過於此。因此,他盡職盡責,很好地遵照項羽的意思去做了,時時刻刻監督著劉邦的一舉一動。

然而,張良火燒棧道,不但迷惑了項羽,也迷惑了他。他也一廂情願地認為劉邦再無東歸之心,於是慢慢地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206年,困在漢中達半年之久的漢軍終於整裝出發了。劉邦欲出漢中,首先要踏平的自然是三秦之地,因此,三秦戰役是劉邦開始爭霸之旅的試刀石。

三秦之中,章邯的封地是秦朝舊都咸陽以西的所有地方,其都城根據項羽的命令設在廢丘(今陝西省鳳縣南星鎮)。於是,當年秦朝的大將軍變成了如今的雍王。

三秦戰役雖然是楚漢爭霸的支線戰役,但此役關係重大,其成功與否決定著劉邦能否順利突圍,能否有機會站在項羽面前。好在大將軍韓信早已胸有成竹,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術。

明面上,劉邦派樊噲、周勃帶領兩萬多名兵卒中的老弱病殘,大張旗鼓地去修棧道。

暗地裡,漢軍的主力在韓信的帶領下,以曹參為先鋒,悄悄沿褒斜以西故道出關,越過秦川,直抵陳倉。

當聽說修棧道的主意是大將軍韓信提出的時,章邯感到很可笑,他派了重兵守在隘口,坐等漢軍修好棧道後,馬上再燒上一把火。

然而,當漢軍突然空降陳倉時,章邯愣住了。“這是從哪裡來的天兵天將啊!”章邯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章邯與韓信的較量,是一個武夫與一個謀士的較量,是一名老將和一位新人的比拼,一場火星撞地球的對手戲。

硬碰硬原本是章邯的拿手好戲,他當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是這樣煉成的。然而,此時的他忘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他手下那二十多萬由囚犯組建的“敢死隊”,早已被項羽活埋在新安了。他現在手下的士兵已不再是鐵打的,而是一群眾叛親離的烏合之眾。

二十多萬兵馬被活埋,關中人除了痛恨項羽,更痛恨領軍的章邯、司馬欣、董翳。在他們眼裡,正是因為這三人投靠項羽,才使得他們做父親的喪子,做妻子的喪夫,做兒女的喪父。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喪子、喪夫、喪父之痛。此時,章邯手下的士兵個個都對他充滿怨恨,又哪會為他賣命呢?

一邊是思鄉心切奮不顧身的漢軍,一邊是心存恐懼無心戀戰的章軍。這明顯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也正是因為這樣,章邯屢次被漢軍打敗,最後只好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廢丘被漢軍攻破,章邯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自殺。一代梟雄就這樣成了楚漢爭霸開始的奠基石。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秦時所向披靡的章邯為什麼在封王后連劉邦都打不贏?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困難。簡單是因為章邯敗於劉邦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萬人敵的項羽不是也慘敗於劉邦之手嗎?章邯兩次失敗於項羽和劉邦,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項羽和劉邦不就是秦漢交接期間的兩個頂級人物嗎?敗於王者並不是章邯的恥辱,反而映襯了他試金石的分量!要是換作其他菜鳥,可能還沒有到大BOSS面前就早早倒下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封王以前和之後章邯在戰場上的表現確實是區別巨大,不啻宵壤!封王以前,章邯是秦帝國的名將,在咸陽拉起一支拼湊的軍隊也可以橫行黃河南北,所向披靡,大殺四方,把各路叛軍打得懵圈。不僅把起義軍首領陳勝打得走投無路,被叛將弒殺,而且還在彭城直接戰勝楚軍首領項梁。在和項羽的直接對抗中,章邯也是有勇有謀,毫無懼色。若不是趙高直流禍亂中樞,為禍朝堂,從根本上破壞秦軍戰鬥力的話,鉅鹿之戰的結果如何也許還很難說。

但是到了投降項羽被封雍王后,章邯的地位雖然空前提高,但戰鬥力卻一落千丈。不僅在三秦地區難以出頭,而且在與劉邦的直接對抗中慘敗,弄得來自殺身亡,真叫個身敗名裂,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同樣一個人,為何有這麼大的反差?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是失根的樹木,無源的水。章邯還是秦將時,雖然朝堂已經被趙高、胡亥禍害得一團糟,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王朝的架構還在,秦始皇的巨大影響還在。即便是主力軍隊遠在邊關,六國百姓人心換撒,章邯還是可以振臂一呼而組織起一批敢死的隊伍,而且戰鬥力在合理的獎懲之下還十分驚人!何故?秦王朝的血脈與章邯部時相通的,給予了他巨大的戰力。而在投降項羽之後,這些優勢全部都變成劣勢,章邯雖為雍王,實則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可同日而語!

其二是客觀實力不再。章邯投降後,二十萬秦軍精銳被項羽盡數屠殺,關中雖非赤地千里,但老百姓也飽受摧殘,作為秦國根基老秦人更是十不存一。在這樣基礎上,章邯又是一個叛將,不會也不可能組織起一支像樣的隊伍,忠誠度沒有保證,戰鬥力更是無從談起。以這樣的軍隊來對抗劉邦當然相當之難。

其三是對手的差距實在太大。封王之前,章邯的對手主要是各路揭竿而起的起義軍,隊伍鬆散且訓練不足,也沒有經過戰爭歷練,所以容易對付。唯一棘手的項羽部,也是勇多於謀。而在被封雍王后,章邯的主要任務是壓制處於蜀地的劉邦部。這時候的劉邦部,軍隊已經在推翻秦庭過程中得到歷練,而且大部分為自己一手培養的子弟兵,訓練、默契和士氣都非前期各路義軍可比,更關鍵的是韓信用兵勇謀兼備,出神入化,其綜合實力在項羽之上,堪稱當時第一勁旅!

此消彼長之間,章邯戰力的反差就不難理解了。個人觀點,歡迎關注一下。



週週說古今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通俗幽默講歷史,快速有趣學知識,下面且聽搜史君來答題。

章邯掃六國

章邯真的能橫掃六國嗎?搜史君覺得這有點誇張了吧!秦滅六國經歷了幾代君王的努力,雖然說最後在秦始皇手裡統一了六國,我想這和章邯還真沒有太大關係吧!秦,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是多代秦國君王發展國力,不斷改革,到了嬴政手裡才能機會統一。



為六國統一做貢獻的秦將數不勝數,譬如白起、蒙恬、蒙毅、王翦、王賁等等,我想就是不太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些人吧!(尤其是戰神武安君白起,這是誰都有忘不了的。)

章邯呢?這在秦統一六國時,他的名聲還真不大。

章邯,在大秦國當少府,少府是幹嘛的?就是給皇家管理私人小金庫的,這地位也不低,但是和軍事還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職務,有人就吹噓章邯到底有多厲害,多厲害,但搜史君覺得章邯此人的確是有才,但是並非是對軍事十分精通,而是憑藉著聰明的頭腦,後來在軍事上才有所作為。

章邯的崛起



章邯本是少府,能上戰場完全是巧合,如何個“巧”法?這就要說說大秦帝國的兩個禍害了,一個是胡亥,一個是趙高。秦始皇當時給小兒子胡亥選了個師父——趙高,這胡亥一天跟著師父不學好,搶了大哥扶蘇的帝位不說,還把大秦國的虎將蒙恬順帶給處死了,這下好了秦國沒了虎將了。

要說沒有虎將,你不作也行,靠著你爹秦始皇留下的基業,制度照著來就成,偏要跟著太監師父一起作,大興土木,搞的全國怨聲載道,自然有人受不了,受不了咋辦?揭竿而起,反了。

一個人反了,帶著一批人,看著一批人反了,又帶起來一批,這下玩大了。

秦國面對這次起義,無將可用,章邯就登場了。



面對無將無兵的局面,這起義咋鎮壓啊?章邯就說:“無兵,可以造兵啊!這驪山不是有大批的勞役和死刑犯嘛!咱給點好處,減免勞役時間,死刑犯如果鎮壓了這次叛亂,那就免除死刑,這他還不給大秦國賣力啊!”就這樣拉著一堆做苦力的,上前線了。

這支苦力拉起來的軍隊,比起陳勝、吳廣的張楚軍強太多了,為啥這麼說呢?

(1)這支苦力拉起來的軍隊都是在拼命。

(2)這支苦力軍中,有很多死刑犯,也有一些亡命徒,比起張楚軍中靠著農民拉起來的軍隊,戰鬥力要強不少。

(3)章邯雖說原先不是管軍事上的,但是跟陳勝、吳廣比起來自然是更專業的。

就這樣,章邯在面對張楚軍隊時,自然是比較有利的。

章邯就這樣殺周文,破陳勝,把其他想要復國的六國之軍,打的十分慘烈,問題中所說的“章邯橫掃六國”可能就是橫掃這些軍隊,但此時實質上已經不能稱為“六國”了。

章邯沒落



當章邯準備跟項羽碰一碰的時候,整個秦國和起義軍的焦點都聚集在二人對陣之處——鉅鹿。而章邯此戰卻敗的十分慘烈,這不光是戰略上的失誤,還有章邯要考慮朝廷是如何看待自己,打了敗仗趙高回去能放過他嗎?

回去章邯就是儼然一會個背鍋俠,於是就有人勸章邯投降。



投降後,二十萬秦軍降兵被項羽坑殺,此時的章邯絕對是心灰意冷!後來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將包括章邯的三位秦將封於關中地區,這也是“三秦之地”的由來。

此戰後,章邯心灰意冷,鬥志全無,這也是為何後來劉邦暗度陳倉後,能輕易擊敗章邯的原因。



章邯看到趙高把持朝政時,心已經被刺痛了;投降項羽時,心在滴血;二十萬秦軍被坑殺時,他的心徹底死了,從此再無雄心,戰則必敗。又怎能打敗有軍神韓信輔助的劉邦呢?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作為秦朝有名的大將,章邯一生其實只敗過兩次,除了那兩次之外,章邯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勝利,不斷的橫掃六國,可就這兩次失敗卻壓得章邯再也無法翻身!

章邯是秦二世時期為數不多安然度過清算的將領,平時掌握著少府這個龐大的機構,也算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個少府是個什麼部門呢?這是秦朝在戰國時期就設立的總管秦朝沿襲,主管徵稅、進貢、宮廷起居、皇帝遊玩的全能部門!

而這個章邯就是少府的主官,到了秦二世的時候,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就發展壯大,這時候的秦二世居然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

雖然這和趙高等人在秦二世登基之後就殺掉了許多的武將有關,但秦朝的作戰力量大多都在北方與匈奴對峙,沒有辦法調集回來,而這時候的起義軍已經逼近了函谷關。

這時候的胡亥才找到了章邯,安排章邯出任將軍,帶領這刑徒和犯人出征對峙起義軍,讓其戴罪立功。

而章邯的數十萬大軍就是這樣聚集起來的,在章邯的大軍調集起來之後,章邯就帶領這刑徒數十萬開始了為秦朝延續作戰。

雖然是章邯少府出身,但作戰一點也不含糊,迎擊周文,敗周文,並逼其自殺。接著,乘勝追擊,敗田臧、李歸,收復滎陽、許城,將陳勝所屬軍隊打得七零八落,陰勝也被部下殺死。章邯屢戰屢勝,連殺魏咎、田儋、項梁,將起義軍打得七零八落。

可在遇到項羽的時候,章邯敗了,並且還被項羽屠殺了投降的二十萬舊秦部下,同時還將章邯冊封到了秦地,讓秦地的百姓和章邯相互的牽制,耗費章邯的力量。

而在楚漢爭霸中,劉邦的才能其實是被嚴重低估了的,這一點從楚漢環境中就可以看到。

秦末起初並不是只有楚漢,而是有許許多多的起義部隊,可是慢慢就只剩下了楚漢爭霸,就算是韓信在嫌棄劉邦上前線的時候也評價道:“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這句話雖然不是很順耳,可是也客觀的反應了劉邦在領兵方面也是有一套的。

事實上,章邯最終的結局並沒有多少是他決策方面的失誤,更多的是項羽對其的堤防和壓制,到了了章邯只得到了有名無實的職務,這樣才不敵眾多部下相助的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