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之後,古代寡婦如何排解寂寞?守寡79年婦人道出真相

自從“靖康之變”之後,中國婦女的貞操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究其原因,是因為在1127年金軍南下的時候,不僅對中原地區的財寶進行了掠奪,並且還將北宋30萬百姓全部擄走,其中對於女性的折磨更是令人髮指。因此,從南宋開始,中國以朱熹為首的理學家就開始提倡“三從四德”,並且立起了很多的貞節牌坊用來表彰那些守節的婦女們。

丈夫去世之後,古代寡婦如何排解寂寞?守寡79年婦人道出真相


因此到了清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清史稿》的記載之中,婦女守節的最高紀錄是101年,可想而知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之下,不知有多少婦女飽受歲月寂寞的煎熬。那麼問題來了,在丈夫英年早逝之後,守寡的婦女們要如何排解寂寞呢?下面一位名叫段氏的節婦守寡79年後道出了真相。

丈夫去世之後,古代寡婦如何排解寂寞?守寡79年婦人道出真相


在清代歷史上,雖然段氏本來的姓氏是“段”,但是她的丈夫卻姓高,因此歷史上將其成為高節婦。17歲丈夫早逝之後,她一生沒有再嫁,整整守寡79年,獨自一人將兒子和孫子撫養長大,最後成為了清朝著名官員,因此在當時也算是一位有名人物。只是晚年,她明明可以安逸的躺在家中享受清福,但是她卻喜歡夜以繼日的幹各種家務活,並且起早貪黑從未間斷。

丈夫去世之後,古代寡婦如何排解寂寞?守寡79年婦人道出真相


對此,她的兒子們和孫子們都很不理解,但是卻也認為是老人家習慣忙碌了,因此也沒有放在心上。實際上,她的這種行為是可以解釋的,那就是雖然段氏能夠在精神上保持貞潔,但是她在生理上的旺盛精力卻是她難以撫平的。為了讓自己感到睏倦,她的每一天都在忙碌之中度過,不讓自己閒下來,因為一旦閒下來,就會有無盡的孤獨和寂寞圍繞自己,讓她感到深深地恐懼。

丈夫去世之後,古代寡婦如何排解寂寞?守寡79年婦人道出真相


但是要想度過79年守寡的光陰,光是忙碌可能還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段氏在臨終之前道出了自己排解寂寞的方法:原來為了防止自己睡不著,因此她在床頭專門準備了200枚銅錢,如果白天的忙碌未能讓她在晚上入眠的話,她就將這200枚銅錢往空中一扔,讓它們隨意散落在房間的角落之中,然後強迫自己去找。根據她的說法,這就像是在自己的房間之中灑滿了星星一樣,只要她找齊了這200枚銅錢,自然也就精疲力盡,能夠安然入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