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

贪吃的猪十二戒


前言:崇祯皇帝从他皇兄手里接过大明的权杖,没有忘记宦官弄权带来朝廷内外的不忿,而权倾一时的大宦官魏忠贤,也被崇祯列为首要处理的人员,崇祯皇帝在继位后不久,便如愿拔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可是朝廷吏治腐败,加之天灾频频,崇祯皇帝也做到了头,在闯王李自成入北京之时,于煤山上吊自杀了,其实一定程度上魏忠贤的存在,肯定有起到制约的作用,那么魏忠贤还在,大明王朝还有继续延续的可能吗?笔者以为:没有可能!

弄清楚为什么魏忠贤会被清算

魏忠贤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属于投机耍滑“小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他的起点比较低,很多家庭贫苦之人想到宫中谋一份差事,最低端的就是宦官,他们基本上是进入皇宫后变成的宦官,而魏忠贤显然要比这些人更穷,但是他能言善辩,在自阉后靠着走关系得以进入低端宦官之列,不过他为人比较机巧,很快得到主管太监赏识,之后更是接触到皇帝朱由校,这位木匠皇帝专于他的木艺创作,对朝政开始兴趣索然,魏忠贤开始培植势力,他作为秉笔太监之时,文官集团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压,多位东林党的人士被他下狱处死,而他的“红颜知己”客氏更是把魔爪伸到后宫,一时间这两人把持朝政,大肆打压异己,而还是信王的朱由检自然视魏忠贤与客氏为祸害之源,在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继位之后,魏忠贤与客氏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先被流放至安徽凤阳,后自杀身亡了。

压死崇祯的稻草之一-----东林党

在魏忠贤被清算后,朱由检启用了文人集团,东林党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对于崇祯而言,宦官被除,朝廷吏治应该会刷新,可是他却又掉进了一个泥潭,他以为的还真不是他想的那样,东林党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一群只会抨击时政,表明清明如水,背地里却与士绅勾连的团体,魏忠贤在时,手段虽然较为狠辣,但是其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相对于崇祯而言,魏忠贤的手段更为有效,在大明帝国岌岌可危之时,作为皇帝的崇祯,居然要跟大臣商量跟他们“借钱”的事情,结果自然视崇祯败下阵来,问题在哪总归是要解决的,崇祯却选择了跟百姓下手,最后导致内乱频发,最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更是打入到紫禁城,其根源还是党争,而造成这一局面显然崇祯是难辞其咎,那么他身后的东林党呢,无疑也是灭国的帮凶。

崇祯无力回天的其他原因

其实崇祯挺悲催的,他皇兄驾崩之时,留给他的就不是什么盛世,而从王爷到君王的脱变,他显然是缺少历练,缺乏对朝政前景的规划,更缺少与朝臣的沟通与信任,再加上连年的灾害,先是大旱连年,蝗虫成灾,后是瘟疫肆虐,再后来鼠疫横行,可以说天灾人祸都让崇祯皇帝给赶上了,宦官弄权本来就民不聊生,再连续发生灾情,崇祯很无奈,要钱没钱(东林党人抵制),要人没人(不够信任臣属,有用的人才渐渐凋零)。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也无力回天了。


总结:魏忠贤在时开始一手遮天,其实很难说不是朱由校的手段,东林党与阉党相互制衡才能长久,这就是为什么崇祯一上台后,党羽众多的魏忠贤照样被连根拔起,而崇祯上台后,看到了阉党之患,却忽视了东林党之患带来的朝政掣肘,可以说魏忠贤在,崇祯的日子会更为长久,仅此而已!只是这样的平衡总有被打破的一天,大明朝的消亡迟早的事情。



参考史料:

1.《明史》

2.《甲申朝事小计》卷6


农夫说历史


明实亡于东林党,这是所有明史学家共同的看法!但是大明本身就已经有很多不利因素,单单一个东林党,还不足以为患。

忠贤若在,实时必不至如此!这是崇祯死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但是朱由检死前给李自成下过一道圣旨,告诉李自成,务伤我守城军民,剩下的文官都该死,你可以随便杀!说明朱由检已经明白了文官误国的道理。至于魏忠贤吗,杀他是迟早的事,一个阉宦而已,就是皇帝的狗!但是崇祯错就错在杀魏公公有点杀早了!没培养出自己的狗呢,就着急杀了以前的看家狗,让文官集团得到上位的机会,逐步把他给架空了!朱由检还是太年轻了,他不明白他哥哥朱由校临死前嘱咐他的那些话里真正的含义!

做皇帝难,做一个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有阉党的存在,就能制衡内阁。不至于让东林党一家独大,只手遮天,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文官集团蒙蔽圣听的可能。这也是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的同时,又把披红盖印的权利交给司礼监的原因了。

但是我想成祖万万没想到最后这个内阁成了大明的催命符!这些文官亲手把大明带到了万劫不复之地。作为一个好皇帝一定要明白,权利平衡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让一家独大。太监权利大了就会出现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内阁权利太大又会出现万历早年张居正这样的权相,能压皇帝一头!

所以我说,崇祯太年轻了!他是一个好人,但是我想说好人绝对做不了好皇帝。大明的病症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要想起死回生就要用狠药,这并不是杀不杀魏忠贤能解决的。那些个闲散王爷与民挣利,他们才是国家的蛀虫!他们才是最应该被消灭的一群人,明末有一大半的收入被这些王爷挥霍了,国库空虚,边防废迟,民怨沸腾,乱民四起!跟他们有直接关系,明末这些朱家的子子孙孙有好几百万,有人说有一千万之多!这些人不仅不适劳作,还得朝廷拿钱供养他们,不交税不说还兼并土地!趴在已经是瘦骨嶙峋的国家身上吸血的害虫!他们才是国家的敌人,是天下人的敌人!


因为蛋好疼


不做那么详尽的分析。有没有说魏忠贤这事儿咱不敢断定。“大臣误我”这句倒是有广泛记载。意思其实都一样。文官集团,东林党,所谓的清流吧,他们失去了制约。

我突然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那番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都灌溉了两岸田地的说法。嘉靖对于朝局对于大臣是洞若观火的,用了严嵩,老好人吕芳走后他还要重用狠人陈洪。嘉靖心里是太清楚了,当年的大议礼,你说嘉靖狠吧,他也算是看透了这帮人。

历朝历代,不管哪一个群体在朝里没有了制约,那就直接威胁到皇权了,皇帝想干点啥,干不了呀。所以明朝几乎历代都是有宦官专权的。很简单,不出宦官专权,就出阁臣专权,土木堡之变,诛了王振,来了于谦,这时候权臣已经可以左右废立了哈,至于后来夺门之变复立英宗,权臣徐有贞又来了……再往后,万历初,皇帝年少皇权稍弱的时候,权臣又来了哈,张首辅

但这里列举的于谦,张居正都是有治国之才的栋梁,这都没话说。关键这崇祯是要励精图治,是想做事的。这时候你上来把魏忠贤拿掉了,把宦官打压下去,谁替你压百官?这时候,崇祯就尝到苦头了,想干这个想干那个,群臣不接你的茬啊关键...

从古到今,越是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候,越需要集中权力。于谦,张居正,历朝历代很多权臣都是这样产生的。要么就集中要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身上。可惜崇祯空有理想,没有雄才,也没有大略。他手下有吗?别说袁崇焕,袁凌迟的时候,京城百姓能上去恨不得捡块肉吃,可见他在国内远没有这个威望,钱谦益行吗?跳水殉国嫌水太凉,这种人就算了吧……其余诸公,皆不足道哉、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排着队要当大顺的官,国家危难不见他们出几个钱,李自成从他们家里抄出千八百万两白银!

所以结局就是,崇祯依靠不了雄才大略的能臣,也因为自己打压了宦官,压不住群臣,自己也成了光杆司令……然后自己也没有雄才大略,干啥啥不行,谁也信不过,还天天猜忌。把大明拖死了也把自己拖死了。

而失去宦权压制的东林党在之后南明又干了哪些操蛋事儿呢,罄竹难书啊!一个版图,军力,国力,形势远胜南宋的南明,直接被他们干没了,这个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去。总之就是党争嘛,对所谓阉党的大清洗吧,还有非要在废立的问题上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立对自己有立的。在朝局,军队,民心最需要团结的时候一通瞎搞毫无廉耻。结果又断送了南明,后来就不说了哈后面那段时间的南明就已经是军阀拥立了,正统也搞没了,完全的名存实亡。所以说,这帮大臣不仅仅断送了崇祯而且断送了南明,完全葬送了大明王朝。

总的来说,就算崇祯朝是个死局。但是在当时要想一改前朝之弊,要想让这个王朝焕然一新,重新振作,你就必须要出现于谦,张居正这样的宰辅之才,或者历朝历代那种雄才大略的中兴之主来力网狂澜,而这首先第一步,就必须是权力的集中。崇祯飘啊,以为拿掉阉党,东林党那帮天天吵架的就不吵了,能帮着他一起干,结果架空了自己,你们可以说崇祯可以任命官员,可以天天换首辅,但是朝廷以下呢,都是东林党的人,政令一到下面根本就推行不下去,你可不就是被架空了吗,总之啥也干不成,眼睁睁看着大明滑向深渊。

这时候想起魏忠贤了?再往前看看,刘瑾,王振,再说说巨奸严嵩,一千一万个王八蛋,但是就一点,这几个都听皇帝的!而且能帮皇帝办成事儿!其他好坏咱不争论,这几个也确实王八蛋,但是这里讲的是,身边连这种人都没有的崇祯,得有多孤单!巨奸如严嵩这样的,都还用了胡宗宪,稳住了大明。袁崇焕……哎!!!

正面回答提问,我认为有魏忠贤,大明还是药丸,因为我已经反复说过了,不仅是要权利的集中,也要看集中在谁身上,崇帧,魏忠贤,这都不是雄才大略的主,而下面吵成一团的东林党,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共同拥戴一个雄才大略的主..更何况制度已经烂透了,想改也没这个时间了,王朝到了这个时期,只有打烂了重组才能改革。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所以说换汤不换药的南明,也没挨过几年...后面那些军阀拥戴的咱不算啊

说了这么多,还是因为一句话,东林党,对于崇祯,对于南明...对于大明之亡....

罄竹难书!!




-洛林


纵观历代亡国之君,崇祯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凄惨可悲之人。要论能力以及实际的表现,他并不算昏君,甚至比许多盛世明君还要勤政,然而这并没能挽救大明,不仅如此,就连他自己的生命,也随着大明的灭亡而消逝了。

北京煤山上有一棵“歪脖子树”,四百多年前,明代的最后一任帝王朱由检,就在这棵树上上吊身亡。他虽然没有保住大明江山,却也践行了先祖“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朱由检死的时候,据说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跟随,而且这个老太监,还说出了一番非比寻常的话,大意就是如果魏忠贤还在的话,是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老太监的口中的魏忠贤,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熟悉的,或者至少也听过他的名字。此人是天启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号称“九千岁”,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个太监能够坐到如此高位,古往今来都是极少见之事,非要找个类比,恐怕只能拿秦末时指鹿为马的赵高来比较了。

魏忠贤名声之臭,史所罕见,纵观古今,也许只有秦桧等寥寥数人能居其上。这样一个名声臭到天的人,跟随朱由检一同殉国的老太监为什么还要为他说话?难道是同为太监,有相惜之情?想必不是,毕竟这个老太监,可是崇祯的“死忠粉”,而魏忠贤,则是崇祯的大对头。

其实为魏忠贤说好话,甚至洗白的,后世还大人有在,这些人之所以洗白他,无非是坚持一个论点,那就是“若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会迅速灭亡”,这种观点,到底是对是错?

号称“收税能手”的魏忠贤,掌权期间就已欠发军饷,靠他来解决大明财政危机是不现实的

四百年前,煤山上的那个老太监为魏忠贤说好话,时至今日,网上给魏忠贤“洗白”的人也有不少,这些人大多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魏忠贤活着能为大明续命。然而这种观点,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大家说魏忠贤收税有一套,有他在,大明就不愁发不出军饷,这其实就是睁眼说瞎话。因为明末军饷欠发的问题,并不是崇祯朝才开始的,而是在天启朝,并且恰恰就是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就有。

根据天启七年陕西巡抚发给朝廷的奏折显示,光是陕西一地的军饷,就已经欠发五六年了,合计十五万九千余两白银。

由此可见,以“收税能手”著称的魏忠贤,其实并没有解决大明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他掌权时,同样有欠发军饷的情况,而且还是逐年严重的。所以说,就算魏忠贤不死,明末的财政危机也不会得到解除。

事实上,魏忠贤对大明财政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明末的财政问题,是由王朝末年的自然走势所决定的,别说他魏忠贤解决不了,哪怕古往今来再能干的大臣,在不彻底变革制度的基础上,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魏忠贤死时已近六十,纵然不被杀,也很难再为大明续上几年命

当然了,总体来看,魏忠贤掌权时朝廷的财政状况要好于后面的崇祯朝,如果魏忠贤一直不死,或许还真有可能再为大明续上几年的命,但归根结底,大明还是要因为财政问题而走向灭亡,这不是魏忠贤所能左右的。

而且魏忠贤死时就已经五十九岁了,崇祯朝则历时十六年,如果魏忠贤活到大明灭亡的那一刻,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七十就已“古来稀”,因此魏忠贤能够自然活到大明灭亡的可能性本来就不高,更别提再为大明续上几年命了。所以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太可能延续下去。

处理魏忠贤不是崇祯的错,杀完了却没能推出继任者,才是崇祯真正做错的地方

很多人因为崇祯把大明折腾没了,就认为他当初杀魏忠贤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事实上,杀魏忠贤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崇祯的错,崇祯真正错就错在他只顾杀,却没有适时地推出继任者。天启帝为什么能纵容魏忠贤胡作非为?并不是他拿魏忠贤没办法,而是这个人对他利大于弊。

皇帝虽然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可是让他一个人管理百官,处理天下的所有事务,是不现实的,而魏忠贤,正好就是一个得力的助手,可以让天启帝在皇权不受威胁的前提下,轻松地管理天下事务,甚至干脆当了个“甩手掌柜”。

但魏忠贤对于崇祯来说,毕竟是前朝遗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不重用他乃至杀掉他都是很正常的事。可杀归杀,魏忠贤的“位置”可还是得有人去坐的。

然而崇祯却只顾着杀,而没有适时地推出一个可以替代的角色出来,以至于什么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结果把自己累惨了,也没能阻止大明的灭亡。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年煤山上那个老太监的一番话,也未必是在为魏忠贤开脱,更可能是从侧面批评崇祯的处置失当,即杀掉魏忠贤后,没有及时推出合适的继任者。倘若崇祯有他哥哥那样的政治头脑,杀一立一,也许大明还真就有可能续命好多年了。


汗青正浩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在了解东林党之前,不少人的想法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十恶不赦,将大明江山败光了,等到魏忠贤终于下了台,大明已经无力回天,事实如何?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不是什么好鸟,双方共同存在的时候,相互牵制,大明的江山还稳固一些,一旦其中一方失去了对手,大明,岌岌可危。

相较而言,阉党比东林党要靠谱一点,阉党主要都是太监,太监可以掌权,却不能夺权,太监的权力源自于皇权,而太监却不能将权力传承下去,就算是大太监魏忠贤,也不过只能做一下皇权的代理人,魏忠贤没有子嗣,这就意味着,即使是魏忠贤反了,天下还是老朱家的,而东林党在这一点上就占据了天然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自古至今太监一直都可以掌权的一大原因。

阉党如何?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阉党无恶不作,确实如此,阉党,特别是魏忠贤,的确是无恶不作的,魏忠贤本来就是个地痞流氓,烧杀劫掠才符合他的身份,但魏忠贤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又略有些不同,对待那些世家大族,魏忠贤可以虚加罪名,将他们赶尽杀绝,但对待普通百姓,魏忠贤显然没那么残忍。

东林党如何?

在阉党落败以后,或者说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崇祯皇帝曾经励精图治,试图营造出一种政治开明的氛围,只是很可惜,东林党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对崇祯皇帝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缺钱,为了应对北方女真入侵,为了应对内部农民起义,崇祯皇帝甚至不惜像大臣们借钱,借钱的结果如何?比如说大臣可能有万贯家财,借给崇祯几百两就算上天了。

此外,崇祯皇帝也曾试图将东林党的某些人拉下马,给东林党人一个下马威,只是,前脚刚把东林党人的某个高官撤了下去,后脚自己的某个亲人就被迫害致死了,崇祯实在是无能为力。

相较而言,尽管阉党祸乱朝政的时候,朝廷也是逐年衰败,但明显比之东林党强上很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阉党只能做走狗,而东林党却可能喧宾夺主。

为何魏忠贤的名声那么不好?不是因为阉党掌权不如东林党掌权,而是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毫无疑问,世代传承的东林党人,就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叙述者,东林党高风亮节?都是假的。

若是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继续由阉党掌控,难道大明王朝就能翻身了不成?不可能的,其实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明显东林党比之阉党更加不堪。

大明灭亡,魏忠贤的摇钱树就没有了,所以魏忠贤会拼命救大明,但凭借一个贪念胜过信念的魏忠贤,大明也支持不了太久。但大明灭亡,对东林党而言,也不过是换了一个侍奉的王朝,或许东林党中也有忠于皇室的,但那些人毕竟势单力孤,无法决定东林党人大的政治趋向。

即使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过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两个派系,都不是什么好鸟,大明的灭亡是注定的。


魏青衣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


hh1185977001


引言:魏忠贤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宫进入皇宫后改名李进忠,在出任秉笔太监之后,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赐名“魏忠贤”!魏忠贤极受皇帝的宠信,被称为“九千岁”,可想而知魏忠贤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贤得宠之后,在朝廷上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横行霸道。从而引起一句古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后,一一列举出魏忠贤的罪状,将其处死!魏忠贤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祯皇帝

针对题主您所说的“魏忠贤如果不被处死,是不是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呢?”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我想为您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魏忠贤不被处死,能够暂时延长明朝的灭亡时间!

第一点:魏忠贤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贤虽然的确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们不能够忽视他的能力的确高明!魏忠贤被人认为是老奸巨猾、无恶不作,当时明朝党派之争激烈,魏忠贤与东林党属于死对头,东林党不信服魏忠贤,魏忠贤就处死诸多忠臣良将!

事实上,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却在明朝末年袁崇焕的一话: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袁崇焕竟然表示魏忠贤是救世良臣!无形中是肯定魏忠贤虽然奸诈,可是他能力的确强,乃至东林党一直无法推翻他!

魏忠贤

第二点:魏忠贤专横期间,百姓能吃上饭,将领抵御外敌!

固然,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往往从“坏处”看待!不管一个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办错一件事就会被批评!魏忠贤在朝廷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贤出身贫苦家庭,能够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虽然专横,可至少能够给老百姓一碗饭吃!魏忠贤专政期间,河南遇到天灾,颗粒无收。魏忠贤得知后不仅免去了和河南农民的赋税,还拨款放粮救济灾民。黄河水患频发,派人修缮水道,改善两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贤放权给边疆将领,与袁崇焕共同抵御皇太极的入侵!想对比而言,东林党在李自成、吴三桂等人叛变的时候,有过多少的抵御外敌政策,有过哪些救百姓于水火的事情?

崇祯自尽

固然,我不认为魏忠贤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够暂时缓解明朝的灭亡!每个人都有其两面性,魏忠贤的代表是“无恶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丝一毫的“好处”!不是吗?

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无力回天!魏忠贤最多能够暂时缓解,可治标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与您谈古论今,共畅历史长河的人与事!欢迎【关注】木子谈历史!

木子谈历史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围攻京城,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看着满城烽火,听着厮杀的声音,已经知道大明王朝彻底完了,当重新回到宫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身边的臣子早已不听从自己的命令各自保命,在安排自己后宫妃嫔、子女自杀后,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三月十九日再一次登上煤山,而此次不是查看战情,而是来自尽的。最终崇祯帝吊死在煤山,太监王承恩在另外一棵树吊死,至今崇祯帝吊死的那颗歪脖树(当然早已不是当年的那颗)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但就题目所问的问题,我感觉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首先来说,当时在煤山只有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两个人在场,他们两个人的尸体还是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也就是已经过去两天的时间,王承恩说了些什么内容,现场也没有实际留下什么具体的物证,他的话是怎么传出来的呢?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其次,崇祯帝处置魏忠贤是一个明智之举,难道还要让魏忠贤控制明熹宗朱由校那样控制自己,独揽朝政,就能保护大明江山的长久,这简直是一个笑话。

我们先抛开是否存在这句话,仅仅就如果魏忠贤还活着,能不能救大明王朝?我认为根本就不可能救得了大明王朝,大明王朝依旧会被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1】任何朝代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历史发展潮流的。

古往今来,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奸臣搭档,或者是外戚干政,或者是宦官乱政,皇帝昏庸乱政,导致皇权日益被削弱,进而导致从中央到地方整个国家整体体系的腐败无能。魏忠贤就是一个乱政专政的大太监,他通过控制皇帝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虽然有可能在某个方面他确实为大明王朝作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治标不治本,他的本质决定了最终的现实,如果大明王朝仅仅靠一个宦官来续命的话,那他离灭亡也就近了。再说了,当遇到如此生死危机的时候,他早就为自己活命忙活了,哪还顾得上国家。

【2】明朝政治体系的腐朽。

崇祯帝接管的大明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整个政治体系的腐朽,阉党和东林党互相倾轧,彼此勾心斗角,都置国家的利益不顾而只为自己党派争夺权力,导致朝廷整体实力的迅速下滑。官僚体系的勾心斗角,再加上贪污腐败,直接导致明朝各地对民众剥削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加大的朝廷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不断将民众推向拥护起义军的一方。

【3】明朝国库的亏空。

有钱好办事,没有钱寸步难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这样,同样对于一个朝廷来讲也是这样,崇祯帝这个时期正是处于明朝末期,在前几任帝王不务正业的经营下,大明王朝的国库早已亏空入不敷出,而此时大明王朝又面临着内忧外患,内部各地都燃起了农民起义的汹汹焰火,外部,关外的满清对大明江山跃跃欲试,国库亏空,部队的给养都保证不了,如何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军心不涣散。

【4】天灾不断,为大明王朝火上浇油。

自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京城为止,大明王朝各地不断在爆发鼠疫、洪灾、旱灾等天灾,尤其是鼠疫横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就没有治疗的办法,而且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民不聊生,再加上鼠疫的横行,有的地方十室九空,这场持续很久的瘟疫也在朝廷的军队中横行,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松攻入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鼠疫横行帮了他的大忙。

所以,即便魏忠贤活着也无法彻底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拦不住大明王朝灭亡的步伐。



崇祯把三尺白绫挂在歪脖子树上,刚要把头套进去,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话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长朱由校的临终叮嘱:

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崇祯痛哭一场,随后道:“大势已去,现在说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们阴间再见吧!”。


那么问题来了,真如太监所说的那样,有了魏忠贤,大明就不会灭亡了吗?

我觉得灭亡肯定要灭亡的,但至少不会这么快,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个几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魏忠贤是个高手,一个敛财高手。

魏忠贤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创收”能力了得。当时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业、海洋贸易非常发达,天下财富,尽在三吴。

但是江南虽然富裕,贡献上来的税很少,这是因为万历末年,在东林党的干预之下,工商税、海税被废除了,农民头上的税并没有减,结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多交税的荒诞局面。


魏忠贤手握大权之后,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宣布恢复工商税、海税,此举遭到东林党人强烈抵制,他们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贤又通过手里的杀人工具—东厂,杀掉了一批东林党首脑,政策终于得以推行。

几年之后,国库迅速充盈了,有了钱,魏忠贤修黄河水道,搞军事,造武器,火铳、战车、大炮这些重型武器全配备到了北方重镇。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明末打的几场大胜仗,都是在魏忠贤当九千岁的这几年:宁远大捷,明军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宁锦大捷,明军打得皇太极落花流水。

为什么明军能取胜呢?还不是装备好,战斗力强嘛!要满足这两点,必须有钱才行!

有人或许说,魏忠贤贪得无厌,中饱私囊,这话确实不假,但魏忠贤贪的多,赚的更多啊!他贪的这些钱,说到底还是明朝的钱,皇帝说拿回来就拿回来了。和珅贪了这么多钱,最后还不是被抄了家,钱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国库了吗?


也只有魏忠贤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才能压制住东林党。要知道,东林党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东林党,就不可能有钱。

不过,魏忠贤算是彻底得罪了东林党人,势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后,朱由检上台了,朱由检就是崇祯。

崇祯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魏忠贤,崇祯此举赢得了东林党人的赞许,获得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

没有了魏忠贤的牵制,东林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商税、海税再次废止了,西北灾区的税不减反增。

为了弥补财力不足,节约开支,东林党打起了驿站的主意,宣布裁撤驿站,后来几十万驿卒成了无业游民,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驿卒里有个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驿站,李自成就不会失业,李自成不失业,他就不会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许不会灭亡。

可笑的是,当李自成农民军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国库已经空了,前方士兵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之时,崇祯只能低三下四地号召大臣和国戚捐款,后来只募捐了二十万两。

而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强迫王公贵族募捐之时,居然捐出来了七千万两,假如早一点捐出七千万两银子,或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一半秋色


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前四天,再次得到重用的太监曹化淳,鉴于当时的情势对崇祯皇帝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皇帝也认为是的,并让曹化淳收葬魏忠贤的遗骸,此时的崇祯皇帝参感觉到,当初杀魏忠贤是多么荒缪的举动。“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明冯梦龙·燕都日记》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魏忠贤并不是一味的祸乱朝政,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刚登基为帝崇祯年轻气盛,并不懂得如何驾驭朝臣,就仓促处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那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前一天,在乾清宫召见诸大臣,说魏忠贤等人忠贞可靠,一切大事都可与他们商量,召见阁部、科道诸臣于乾清宫,谕以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明史·熹宗本纪》,暂且抛开魏忠贤的种种恶行,如果崇祯皇帝遵循明熹宗的建议,继续重用魏忠贤大明至少是可以撑一段时间,至于能够撑多长时间,这就要看崇祯皇帝对他的相信程度,如果不能达到熹宗的相信高度也是白搭,因为做起事来容易受到钳制,如果前边信任后边猜忌,就会和后来的袁崇焕、卢象升等武将一样,还没有来的及施展就被猜忌而死了。

魏忠贤的能力是在得到,明熹宗的充分授权之后才发挥的,但是我们大多时候看到的是,魏忠贤残害忠良,祸乱朝纲,大肆打压东林党人,提拔自己的一些心腹担任要职,从而使得朝廷内外都是他的人,人都是善恶两面的,却没有注意到他在明熹宗时期,为巩固明朝疆防做的努力,如加固长城要塞,及重用袁崇焕、孙传庭等武将。况且魏忠贤虽然心狠,也仅限于东林党及其它反对他的人,对待老百姓他还是很照顾的,如北直隶发生大旱他就减免该地区的赋税等,而史书极力描写魏忠贤祸国殃民,却不见明熹宗时期又多少大的农民起义,反倒是勤政的崇祯时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魏忠贤还有照顾百姓的地方就是征收“商业税”,

当然这个“商业税”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名相张居正发明的。万历时期是资本主意的萌芽期,眼光独到的张居正就想开征收“商业税”可以那些江南地区的大臣不同意,最后只是能收取部分充入万历皇帝的内库,万历时期的三大征军饷就是从内库出的,这些江南的地区的大臣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他们都参与到了各行各业当中,收商业税就是从他们手中抢银子,他们怎么可能同意。这些个江南地区的大臣,在万历后期慢慢形成了东林党,万历去世后东林党人掌权,就废除了商业税,

可当魏忠贤全面掌权之后,面对虎视眈眈的满清,魏忠贤不得出兵去打,毕竟他的荣华富贵是依附在大明身上的,如果大明朝没有了他也就什么都没了,可打仗就得要军饷,但当时全国灾荒不断,从老百姓身上筹不到军饷,只能在再次开征商业税,虽说东林党人也反对,毕竟魏忠贤只手遮天他们翻不出浪花,从而使得大明朝有钱去购买火器,造红衣大炮,修缮喜峰口、山海关,加固长城附加州县的城墙,让没有后顾之忧的袁崇焕放手打,追终袁崇焕在宁远大捷重创清军,鸭绿江口的毛文龙不断骚扰满清,甚至明军还在台湾的澎湖县,两次打败当时的欧洲强国葡萄牙等等,可见在魏忠贤的主导下,当时辽东的形势也比万历后期乐观,大有收复辽东的趋势。

可见朱由校重用魏忠贤不是一味宠信,魏忠贤也却是有办大事的能力,以至于临终嘱托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不成想年轻气盛的朱由检,登基后不久就除掉了魏忠贤,使那些被压制多年的东林党人,一下有翻身做主了,急忙给崇祯皇帝上书,废除了和他们切身相关的商业税,而明朝的外患并没有停止,同样面对军饷压力,掌权的东林党人把军饷转移到了,灾荒连连的西北百姓身上,从而造成了流民揭竿而起,为了节约军饷裁撤驿站,给大明带来了掘墓人李自成。

在世人眼中崇祯皇帝是个勤政爱民,好皇帝的典范,一心想要中心大明,可是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里,大明非但没有中心反而灭亡,这除了崇祯皇帝本身猜忌的性格外,就是忠奸不分的用人,同样的袁崇焕、孙承宗等人,在魏忠贤手上可以让清军不敢越宁锦防线一步,而造了崇祯手上不是身首异处就是撤职在家,让有能力的卢象升、左光斗等人惨死。崇祯从不止一次的说:朕非亡国之君,尔等都是亡国之臣“ 可见造成大明灭亡,崇祯皇帝也有很大责任,不能光赖那些庸碌的大臣,毕竟这些大臣是他以后提拔的。因此,即使魏忠贤活着遇到崇祯这个,不敢担当的皇帝也难以维持大明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