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侠影视剧中喜欢把“东厂”和“魏忠贤”当作反派?

东方国学



在武侠电影史的早期,比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侠电影中,反派主要是江湖上的一些外门邪教或者是地痞流氓,在一些武侠小说中,反派也是如岳不群、逍遥侯之类的伪君子,但是在《新龙门客栈》(1992年)、《龙门飞甲》(2011年)、《绣春刀》(2014年)、《绣春刀2:修罗战场》(2017年)等影片中,“东厂”、“魏忠贤”基本都是反派,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两点吧。



其一,是传承胡金铨导演在武侠电影中开创的时代感和戏剧性。在胡金铨执导的代表作《侠女》(1970年)中,胡导演因个人的兴趣开始在架空的武侠电影中加入明末背景,并设置了朝廷(官方)与江湖人士的戏剧性矛盾。受“侠以武犯禁”的观念的影响,江湖人士本与朝廷(官方)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侠女》中,侠士为了救忠臣而与奸臣对抗,侠义之士成为了维护正统秩序的重要力量,这在电影叙事中成功地为处于边缘的侠客找到了新的“定位”,因此,在后续的武侠电影中也就常借助东厂这样的官方反派来为侠客“以暴制暴”的行为正名。



其二,是为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毕竟魏忠贤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自称九千岁、迫害东林党人、独掌朝政,是传统史学观念中的“奸臣”,加上他确实有一段时间掌控了东厂,将言论控制手段发挥到极致,所以在特定的明末的背景中将魏忠贤拎出来作为反派也是为了叙事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