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联合孙权在樊城击败了关羽,孙权向曹操献上了关羽的人头,并怂恿曹操称帝,曹操笑着对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 (这小子是想把我架炉火上烤啊!)

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

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尽管秦岭、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别被刘备和孙权占据,但这些地方在当时开发程度仍然较低,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无法与北方地区相比。

而自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前往许县后,曹操的政治造势越来越火热:

赤壁之战当年(208年),曹操先是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四年后(212年),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开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建安18年(213年),汉献帝被迫晋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不仅如此,魏国还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建安19年(214年),曹操让汉献帝封“魏公(曹操)位在诸侯之上;

建安21年(216年),汉献帝被迫将曹操从公爵提升为王爵,从魏公晋封为魏王,并且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建安22年(217年),曹操以“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的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在礼仪上已与皇帝一样;

建安24年(219年),孙权斩杀关羽,被曹操表为荆州牧,作为政治交换,孙权写了封“劝进”称帝的信。


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尽管在称帝的道路上步步挺进,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一、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点

曹操一直有个难以言说的痛,就是他出身于宦官家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前后历经四代皇帝,被封为费亭侯,是炽手可热的大宦官。曹嵩通过贿赂“捐钱一亿万”而被封为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

东汉时期,世家大族鼎盛,与干政夺权的宦官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态势,而东汉末天下大乱的直接起因就是宦官与外戚争权。

宦官为了夺权,一直残杀、打压士族,以致酿成两次“党锢之祸”,士族与宦官长期势不两立,作为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点。

尽管曹操一直试图摆脱这种宦官家族的名声,更是在董卓之乱中“首倡义兵”,但是士族阶层仍然看不起他。后来,在与士族代表袁绍对战时,袁绍的下属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说到: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曹)腾,与(宦官)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曹)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痛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二、拥汉派士族持续不断的反抗,是震慑曹操称帝的重要因素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到许县建都,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汉派士族大夫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从建安5-23年(200-218年)整整18年间,拥汉派士族前后三次发起了针对曹操的刺杀行动:

建安5年(200年),20岁的汉献帝刘协不甘心作为傀儡,密诏车骑将军董承诛杀曹操,然而事情泄露,董承及吴子兰、王子服等全部被诛;

建安19年(214年),尽忠汉朝皇室的伏氏家族试图行刺曹操未果,随后整个伏氏一百多人被曹操灭门斩杀;

建安23年(218年),拥汉派士族少府耿纪、司直韦晃起兵试图诛杀曹操,失败后,耿纪、韦晃被“夷三族”。

尽管曹操前后挫败了三次刺杀行动,然而拥汉派的士族阶层前仆后继、不顾家族被灭门也要奋起刺杀,极大地震撼了曹操。

因此,曹操明白他的内部并不稳定,很多士族只是迫于他的威权和兵势默不作声而已。


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三、刘备、孙权制衡,是曹操称帝的最大障碍

迎汉献帝后,曹操先后击败了吕布、袁绍等强敌,又北征乌桓,基本平定北方,但赤壁惨败,使得曹刘孙鼎立局势形成。

建安24年(219年),刘备夺得汉中,兵指关中,孙权同年出兵合肥。趁曹、孙权对抗之际,关羽北伐樊城。 曹、孙紧急休兵,随后孙权袭取荆州、斩杀关羽,解了曹军樊城之围,占据从荆州到建康地区。

于是,在关中一侧,有占据益州和汉中的刘备虎视眈眈;在长江战线,有孙权隔江对峙。 刘备和孙权始终未能铲除,成为了曹操称帝路上最大的隐患。

在曹操看来,只要不称帝,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舆论和道德制高点,以汉中央的名义讨伐刘、孙。如果篡汉称帝,要背负“篡汉”的罪名,落人口实,在舆论上处于弱势。


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四、从梦想做太守到征西将军,起初也有一颗爱国心

从曹操的人生历程来说,刚开始时,他确实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是想做一个大汉王朝的忠臣、扬名立万而已,尽管后来他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内心深处,他仍然挣扎不已。

曹操在后世广为流传《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中说:年轻时“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起初只想做一名太守。

后黄巾起,他升典军校尉,想着“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升为级想做一名“为国家讨贼立功”的“征西将军”。

所以讨伐董卓时,并不敢招募太多兵马,“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统一北方后,晋封为宰相,虽野心日益膨胀,但对外仍自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维护着“忠心为国”的“人设”,并以周公自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自己心中曾经的报国情怀,加上董卓废立皇帝的败亡下场,都在内心制约和警醒着曹操,最后公开表示: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公开“篡逆”称帝?



现实的种种桎梏着他,无论是拥汉派士族前仆后继的刺杀,还是刘备和孙权的虎视眈眈,抑或自身残存的一点对大汉王朝的内疚,都在妨碍着他迈出最后一步。

在说出“吾为周文王”几个月后,建安25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承袭魏王的曹丕在“推却”汉献帝三次“禅让”后,最终代汉为帝,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是为魏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