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安禄山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人们通常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称霸世界,处于开元盛世,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版图广袤,如日中天,是亚洲的文明中心所在,

被众人称为“巨唐”。唐朝时期的强盛,让众多历史学者,把唐朝当作中国文明的标志朝代之一 。

安禄山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在公元755年的12月,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这次战争使得盛唐成为了历史。盛唐因此转衰,战争让当时的人口减少了六成以上,由7000多万人在战乱后,下降到1600多万人。因安史之乱,让唐朝在中亚和中亚的伊斯兰化逐渐消退,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境地,河北一带胡化,脱离唐朝的控制,河北三镇,独立成国。直到六百年后的明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才再次将这片土地收回汉人王朝。

安禄山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对于安史之乱,历史上许多人将源头直指唐玄宗和杨贵妃,虽然作为一国之君,无法逃避责任,但是安史之乱诚然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安禄山在当时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第一、安禄山看到了唐朝的民族对待不平等

唐朝在从隋朝接手之后,版图上形成了北方地区以鲜卑为主,南方地区以汉人为主的民族分化构格局。少数民族主要聚居渤海之滨,西域诸国,漠北草原,秦淮一一带。这让唐朝的中央政府,逐渐加强对边疆领域的控制和防守,开元十年,唐玄宗设立了十个兵镇,九个节度使,经略使进行管理边疆。节度使好比于分封制下的藩王,掌管着管辖领地的军事、行政、财政、赋税、人口、土地等方面。节度使的设置无异于可以看作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倒退。

安禄山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根据文献《资治通鉴》中记载:“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唐朝长期对归化的番人和内地居民,采取不一样的治理手段,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认同感不高。归化的番人因为能带来贸易、技术和军事,而受到了当时朝廷的重视和宽厚,内迁的民族却被作为,奴隶看待,作为纯粹的“生产资料”,受到严格管控。在唐朝的政治视角上看,对待这样的人民,可以利用和杀害。

安禄山本身也受到了皇族的侮辱。

公元751年,安禄山在唐王朝的宫殿中,被贵妃当作小孩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脱光在宫中游园,这时的安禄山已经接近五十岁,供众人取笑消遣。文献《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后三曰,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曰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玄宗就观之,大悦,因加赏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物,极乐而罢。自是,宫中皆呼禄山为禄儿,不禁其出入。”安禄山作为当时少数民族在唐朝为官的精英,被当时的皇帝和贵妃不尊重。

安禄山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唐朝的统治一边为了减少边境战争,加强控制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的部落内迁,另一边又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体恤,没有有效的管理,让少数民族内迁后过着十分凄苦的生活。

第二、安禄山看到了政治上的腐败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后期,挥金如土,耽于享乐,怠于朝政,宠爱贵妃,宠信奸佞小人(李林甫和杨国忠),造成了政治腐败怠于朝政。让当时的朝廷逐渐腐败,杨国忠任宰相时,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出兵,多次攻打了南诏,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消耗了巨大国力,李林甫则祸害忠良,混乱朝纲。唐朝的腐败情况也让安禄山坚定了想要叛变的决心。

安禄山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第三、安禄山看到了叛乱的可能性

唐玄宗时期的边镇异族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已然构成了威胁,但因唐玄宗一味想要开疆拓土,将当时的大量军力,布局于边疆之中,人数多达50万人,而统治核心区域的军力较为薄弱,仅仅8万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禄山看到了什么?敢在唐朝最鼎盛时期造反,还能顺利“称帝”

这让安禄山看到了叛乱的可能性,要调遣军队从边疆回来,不能及时赶赴战场,形成延误,一旦发生战乱,中央地区无力自保,外重内轻的局面也让边镇势力对中央政府相对看轻。遂让安禄山在公元756年正月,僭越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叫圣武。

综上,可以说安禄山的叛乱,实则为必然现象,就算安禄山不乱,其他人也会乱,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