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执意伐吴,既是要实践《隆中对》战略,也是为了修正它

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进攻曹操,此时孙权从背后偷袭荆州,最终导致关羽被孙权擒杀,荆州丢失。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在称帝三个月后,挥兵攻打孙权。孙权看蜀汉来者不善,他也因为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而心虚,于是向刘备求和。在刘备拒绝求和之后,孙权向曹魏称臣,同时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迎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大军。蜀汉因夷陵之战的失败而实力大损。

在刘备发兵伐吴之前,蜀汉诸臣多劝阻,但是刘备不听,执意要出兵。刘备意志之坚决,甚至将一位劝阻的官员投入了监狱。

刘备执意伐吴,既是要实践《隆中对》战略,也是为了修正它

刘备在蜀地刚刚站稳脚跟,先后经历了宕渠之战、汉中之战、东三郡之战,外部还丢失了荆州全境和荆州的军队,实力损耗严重。但是,刘备短时间内就匆忙发兵攻打孙权。

刘备为什么不顾劝谏,执意要征伐东吴呢?

伐吴是为了巩固霸业之基,为兴复汉室夺回更便捷高效的进攻路径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刘备的战略目标其实分两步,第一步是成就霸业,第二步是兴复汉室。在地跨荆州益州之后,可以算是完成第一步目标了,第二步就可以择机从荆州和蜀地两路出击北伐汉贼曹魏了。

但是,仅仅在夺取益州5年后,荆州全境就完全丢失了。这不但把刘备霸业基础砍掉了一半,还把刘备兴复汉室的战略路径封死了一条。刘备的现实和未来都被东吴夺走了一半,因此伐吴夺回荆州成了刘备必然选择。

更重要的是,刘备为了兴复汉室进攻曹魏的路径,从荆州北伐要比从汉中出击便捷高效的多。

刘备刚刚经历了汉中之战,深知崇山峻岭中行军打仗的艰难。而从长江顺流而下到达荆州,从荆州发起进攻要容易高效的多。

刘备执意伐吴,既是要实践《隆中对》战略,也是为了修正它

从汉中出击,看似距离短,但要翻越宽达二百里以上的秦岭,其行军、后勤问题极难解决,效率极低。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诸葛亮伐魏往往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军的原因。

而从长江沿江顺流而下,用船运输军队和给养,其效率要高多了。军队到达荆州之后,从荆州一路向北经襄阳进攻许都,其道路多为平原。这样整体的进攻路线看似变长,但实际要比从汉中出击更容易,也更高效。

刘备急于夺回荆州,其深远的用意也在这里。

伐吴,也是对为了修正《隆中对》中蜀汉的对外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在跨有荆、益的前提下,对外结好孙权,等天下有变时,则从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北伐曹魏,兴复汉室。

隆中对确定了兴复汉室进攻曹魏的政治路线。这个路线的确能团结一批人,笼络天下人才为我所用。但是,隆中对也在这个战略目标之下,把蜀汉的外交战略选择缩窄了。因为隆中对明确了,曹魏是敌人,孙权是盟友。

刘备执意伐吴,既是要实践《隆中对》战略,也是为了修正它

但是,孙权是盟友这一点,其实是蜀汉方面的一厢情愿。

我们反观孙权一方的对外政策,那是灵活多变的。孙权为了自己的利益,既可以与蜀汉结盟,也可以与曹魏结盟。这种灵活的对外政策,给孙权一方带来了切实的好处。

比如公元219年,孙权曾经在北上攻曹操和西进攻关羽之间犹豫。最终吕蒙给出了建议。吕蒙认为,像徐州这样的城市很容易攻取,但是夺下来之后,即使留下大军防守,也不一定能保住胜利果实;不如沿江进攻,将长江上下游全部占据,这样动物的势力会得到壮大,也更容易守卫胜利成果。吕蒙的建议说服了孙权,最后孙权选择了西进,袭击荆州。

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就与曹魏结盟了。而夷陵战后,为了对付曹魏,又转而与蜀汉结盟。

刘备这边,受只能进攻曹操、和孙权结盟的战略限制,在面对孙权的时候就显得被动。

比如,当刘备疏于对孙权的防范时,公元215年孙权就袭击刘备的荆州,最终夺走了荆州湘水以东部分。到了公元219年,四年前的态势继续重演,刘备依然忽视了对孙权的防范,导致孙权袭取了整个荆州。

因此,刘备出兵伐吴,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蜀汉对外战略的被动;蜀汉对东吴,本来就应该既能和、也能战,不该自我设限。

打破《隆中对》中对蜀汉对外政策的限制,才更符合蜀汉的利益。

刘备执意伐吴,既是要实践《隆中对》战略,也是为了修正它

除了上述主要目的,刘备伐吴也是为了弥补丢失荆州的过错。

在感情方面,刘备应该对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负有严重的愧疚感。

刘备在荆州丢失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谋划不周的责任。

公元215年,孙权趁刘备主力在益州时,发兵进攻荆州,刘备当时急忙率五万大军回救荆州,最终与孙权在荆州形成对峙局面。当张郃进攻巴西郡的消息传来时,刘备担心益州出事,因此很快做出让步与孙权和解,双方以湘水为界,分了荆州。刘备回军益州,驱赶张郃,随后开始与曹操争夺汉中。

孙权的偷袭已经给刘备敲响了警钟。但刘备却没把它当回事。

公元219年,关羽出击曹操的襄阳和樊城,从史实分析看,这应当是受刘备之命出击的。但刘备却再一次忽视了对孙权的防范,致使孙权第二次袭击荆州。在关羽被袭击的过程中,刘备却没能像上一次那样率大军救援,这虽然可能是受客观条件限制,但是其主观上的失误却是明显的。

因此,丢失荆州的主要责任在刘备,从感情上说,征伐东吴也兼顾为关羽复仇、弥补失误的意味。

刘备执意伐吴,既是要实践《隆中对》战略,也是为了修正它

结束语

刘备执意伐吴,一方面是对隆中对战略的肯定,夺回荆州,扩大事业基础,取得更加高效便捷的北伐路径;另一方面,也是对隆中对战略的修正,试图打破蜀汉只能结盟东吴的对外战略困境。

后来诸葛亮主政时,依然没有改变对外战略,这导致蜀汉对外策略单一。如果蜀汉与曹魏结盟,共同图谋东吴的荆州,恐怕局面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