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執意伐吳,既是要實踐《隆中對》戰略,也是為了修正它

公元219年,關羽從荊州進攻曹操,此時孫權從背後偷襲荊州,最終導致關羽被孫權擒殺,荊州丟失。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在稱帝三個月後,揮兵攻打孫權。孫權看蜀漢來者不善,他也因為偷襲荊州斬殺關羽而心虛,於是向劉備求和。在劉備拒絕求和之後,孫權向曹魏稱臣,同時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迎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在夷陵一帶打敗蜀漢大軍。蜀漢因夷陵之戰的失敗而實力大損。

在劉備發兵伐吳之前,蜀漢諸臣多勸阻,但是劉備不聽,執意要出兵。劉備意志之堅決,甚至將一位勸阻的官員投入了監獄。

劉備執意伐吳,既是要實踐《隆中對》戰略,也是為了修正它

劉備在蜀地剛剛站穩腳跟,先後經歷了宕渠之戰、漢中之戰、東三郡之戰,外部還丟失了荊州全境和荊州的軍隊,實力損耗嚴重。但是,劉備短時間內就匆忙發兵攻打孫權。

劉備為什麼不顧勸諫,執意要征伐東吳呢?

伐吳是為了鞏固霸業之基,為興復漢室奪回更便捷高效的進攻路徑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劉備的戰略目標其實分兩步,第一步是成就霸業,第二步是興復漢室。在地跨荊州益州之後,可以算是完成第一步目標了,第二步就可以擇機從荊州和蜀地兩路出擊北伐漢賊曹魏了。

但是,僅僅在奪取益州5年後,荊州全境就完全丟失了。這不但把劉備霸業基礎砍掉了一半,還把劉備興復漢室的戰略路徑封死了一條。劉備的現實和未來都被東吳奪走了一半,因此伐吳奪回荊州成了劉備必然選擇。

更重要的是,劉備為了興復漢室進攻曹魏的路徑,從荊州北伐要比從漢中出擊便捷高效的多。

劉備剛剛經歷了漢中之戰,深知崇山峻嶺中行軍打仗的艱難。而從長江順流而下到達荊州,從荊州發起進攻要容易高效的多。

劉備執意伐吳,既是要實踐《隆中對》戰略,也是為了修正它

從漢中出擊,看似距離短,但要翻越寬達二百里以上的秦嶺,其行軍、後勤問題極難解決,效率極低。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諸葛亮伐魏往往因為糧草不濟而退軍的原因。

而從長江沿江順流而下,用船運輸軍隊和給養,其效率要高多了。軍隊到達荊州之後,從荊州一路向北經襄陽進攻許都,其道路多為平原。這樣整體的進攻路線看似變長,但實際要比從漢中出擊更容易,也更高效。

劉備急於奪回荊州,其深遠的用意也在這裡。

伐吳,也是對為了修正《隆中對》中蜀漢的對外戰略。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在跨有荊、益的前提下,對外結好孫權,等天下有變時,則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北伐曹魏,興復漢室。

隆中對確定了興復漢室進攻曹魏的政治路線。這個路線的確能團結一批人,籠絡天下人才為我所用。但是,隆中對也在這個戰略目標之下,把蜀漢的外交戰略選擇縮窄了。因為隆中對明確了,曹魏是敵人,孫權是盟友。

劉備執意伐吳,既是要實踐《隆中對》戰略,也是為了修正它

但是,孫權是盟友這一點,其實是蜀漢方面的一廂情願。

我們反觀孫權一方的對外政策,那是靈活多變的。孫權為了自己的利益,既可以與蜀漢結盟,也可以與曹魏結盟。這種靈活的對外政策,給孫權一方帶來了切實的好處。

比如公元219年,孫權曾經在北上攻曹操和西進攻關羽之間猶豫。最終呂蒙給出了建議。呂蒙認為,像徐州這樣的城市很容易攻取,但是奪下來之後,即使留下大軍防守,也不一定能保住勝利果實;不如沿江進攻,將長江上下游全部佔據,這樣動物的勢力會得到壯大,也更容易守衛勝利成果。呂蒙的建議說服了孫權,最後孫權選擇了西進,襲擊荊州。

在夷陵之戰前,孫權為了防止兩面受敵,就與曹魏結盟了。而夷陵戰後,為了對付曹魏,又轉而與蜀漢結盟。

劉備這邊,受只能進攻曹操、和孫權結盟的戰略限制,在面對孫權的時候就顯得被動。

比如,當劉備疏於對孫權的防範時,公元215年孫權就襲擊劉備的荊州,最終奪走了荊州湘水以東部分。到了公元219年,四年前的態勢繼續重演,劉備依然忽視了對孫權的防範,導致孫權襲取了整個荊州。

因此,劉備出兵伐吳,其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蜀漢對外戰略的被動;蜀漢對東吳,本來就應該既能和、也能戰,不該自我設限。

打破《隆中對》中對蜀漢對外政策的限制,才更符合蜀漢的利益。

劉備執意伐吳,既是要實踐《隆中對》戰略,也是為了修正它

除了上述主要目的,劉備伐吳也是為了彌補丟失荊州的過錯。

在感情方面,劉備應該對關羽之死和荊州之失負有嚴重的愧疚感。

劉備在荊州丟失的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謀劃不周的責任。

公元215年,孫權趁劉備主力在益州時,發兵進攻荊州,劉備當時急忙率五萬大軍回救荊州,最終與孫權在荊州形成對峙局面。當張郃進攻巴西郡的消息傳來時,劉備擔心益州出事,因此很快做出讓步與孫權和解,雙方以湘水為界,分了荊州。劉備回軍益州,驅趕張郃,隨後開始與曹操爭奪漢中。

孫權的偷襲已經給劉備敲響了警鐘。但劉備卻沒把它當回事。

公元219年,關羽出擊曹操的襄陽和樊城,從史實分析看,這應當是受劉備之命出擊的。但劉備卻再一次忽視了對孫權的防範,致使孫權第二次襲擊荊州。在關羽被襲擊的過程中,劉備卻沒能像上一次那樣率大軍救援,這雖然可能是受客觀條件限制,但是其主觀上的失誤卻是明顯的。

因此,丟失荊州的主要責任在劉備,從感情上說,征伐東吳也兼顧為關羽復仇、彌補失誤的意味。

劉備執意伐吳,既是要實踐《隆中對》戰略,也是為了修正它

結束語

劉備執意伐吳,一方面是對隆中對戰略的肯定,奪回荊州,擴大事業基礎,取得更加高效便捷的北伐路徑;另一方面,也是對隆中對戰略的修正,試圖打破蜀漢只能結盟東吳的對外戰略困境。

後來諸葛亮主政時,依然沒有改變對外戰略,這導致蜀漢對外策略單一。如果蜀漢與曹魏結盟,共同圖謀東吳的荊州,恐怕局面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