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什麼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小麥、玉米、大米等農作物?

l劉祖德


我國人口據世界首位,耕地十八億畝。以前我們自產的糧食基本夠用,那時的生活水平有限,作為肉、蛋、魚、奶等副食品很少,年人口平均糧食是500一600斤。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人口平均糧食在300一400斤,減少了糧食的用量,大大提高了肉、蛋、魚、奶等副食品的用量。這個事情就明顯了,這麼龐大數量的副食品得需要多少糧食?這樣我們自產的糧食就不足了,需要進口糧食來彌補。同時也改變了種糧的總體結構,豆類、玉米類等能做飼料的大面積增加,水稻小麥等作物的減少,口糧相對減少,這就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和可做飼料的糧食。


實言誠信為本158


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什麼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小麥、玉米、大米等農作物?

一、先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12年以來,在惠農政策扶持、農業科技水平提升、高產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等各種有利的因素影響下,我國糧食產量突破6億噸並連續8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的水平,其中2019年更是達到創歷史記錄的水平,66384萬噸,同比增加594萬噸。分品種看,2019年小麥產量13359萬噸、玉米26077萬噸、稻穀20961萬噸。就國際地位來看,小麥、稻穀的產量都是排名全球第一,玉米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4年以來,我國糧食進口量首次突破1億噸,最高是2017年達到13062億噸,到2019年進口量為11144億噸。其中,進口量最大的是大豆,2015年以來保持在8000萬噸以上的規模,最高是2017年達到9553萬噸,2019年是8851萬噸。小麥、玉米、稻米,屬於主要的糧食品種,國家在入世談判上,對這幾個品種加上棉花,實行了進口配額,所以總的進口規模並不大,比如2019年小麥進口量349萬噸、玉米479萬噸、稻米255萬噸。

二、為什麼要進口:

一方面,其實,與其說入世的承諾,改變了我國糧食進出口的格局,更客觀的應該是國內消費的大幅提升,尤其是對一些營養類食品消費的增長較大,才是導致進口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具體表現在,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條件逐漸好轉,對於肉蛋奶的消費量也是明顯增加。以全國飼料的產量來作為數據參考,不再列舉生豬、禽蛋等的數據變化,根據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工業飼料總產量為22885.4萬噸,2009年只有1.48億噸。分品種對比來看,2019年豬飼料產量7663.2萬噸(比2018年大幅下降26.6%),2009年尾5243萬噸;2019年蛋禽飼料產量3116.6萬噸,2009年2761萬噸;2019年肉禽飼料產量8464.8萬噸,2009年4478萬噸。

這麼大的增幅,對於飼料原料的需求增長可想而知。再加上國人油脂消費的不斷增加,目前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對於大豆等油料品種的需求量自然大幅增長。但因為國內在確保穀物自給率的戰略要求下,大豆麵積的縮減、產量的下降,其增長的需求自然只能靠進口來解決。

另一方面,就是價格因素了,這裡不再一一對比,但毫無疑問的是,在小麥大米玉米的普通品種國內外的比價上,國內價格是明顯高於國際價格的,甚至有的年份價差非常之大,即使是繳納加徵的關稅(配額內1%、配額外65%)對於進口商來說依然有利潤,那自然就會提高進口的積極性了。比如2015年前後的高粱、大麥的大量進口,這兩個品種沒有進口配額的限制,可以大量用於飼料替代;在比如2012年度的東南亞大米的大量進入,也是因為價差非常大,進而使得後來的兩三年內在東北地區都能看到東南亞低價大米的身影。

再者,還有一個因素,是屬於品種調劑的需求。剛才提到,普通品種的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價格,但一些優質品種,國際價格還是要高於國內的,但因為品質的優勢,可以用來滿足一些高端消費,於是也就有相應的一些進口。比如小麥,主要是進口一些高筋優質小麥,用於生產麵包粉,和優質麵粉的配麥;比如泰國、日本等的高端大米進口。

綜上所述,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卻不是農業強國。國內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與進口量的增加且居高不下,相伴而生,除了一部分價差、市場調劑的原因之外,糧小咖認為更多的還是因為國內需求的增長,與供應的不匹配。


糧小咖


你好!我昨天回答了一個關於糧食的問題,答案被評為優質。作為農業大國糧食為什麼要進口?先看一下數據就知道了:

2019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17.41億畝,比上年減少1462萬畝,下降0.8%。同期,中國豆類播種面積1.66億畝,比上年增加1332萬畝,增長8.7%,其中大豆播種面積1.40億畝,比上年增加1382萬畝,增長10.9%。

說明2019年比2018年少種1462萬畝耕地,按平均年畝產1000斤計算。那麼2019年比2018年少收入大約1462億斤糧食。

我查了下資料2018年比2017耕地減少1428萬畝,糧食減產74億斤。我看這個數據有點不對,這麼計算畝產才518斤?不要忘記一年是2季作物啊。

先分析到這裡,應該明白了種糧的耕地越來越少,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糧食價格太低,導致很多農民種樹,種藥,外出打工或者在家搞起了養殖業,戲劇性的話題來了,你都不種糧了你拿什麼搞養殖?

中國養殖業也需大量的糧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進口糧食。


果豐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相對於需求還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

事實上,在進口的2400億斤糧食中,大豆佔了大頭。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大豆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8169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4.4%。

此外,一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產品進口大幅增加,加劇了糧食進口量增長的趨勢。根據WTO的貿易規則,在我國承諾的配額內,對進口糧食實行1%的低關稅;超出配額的進口則要實施65%的關稅。

但問題在於,近年來我國720萬噸的進口玉米關稅配額從來都沒有用完過,反而是那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的大麥、高粱、玉米酒糟、木薯和木薯粉等玉米替代品大量進口。

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1—11月,這幾項替代品相加,大致相當於進口了5260萬噸玉米(玉米酒糟按1∶3折算),預計玉米替代品全年進口量將近1000億斤,相當於全國玉米產量的20%多。

更關鍵的是,從2012年—2015年,全球糧價下跌了40%—50%,配額內進口玉米及不受配額管理的替代品進口完稅後的價格仍遠低於國產玉米。這部分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大大擠佔了國產玉米的市場空間。因此出現了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 “三量齊增”的新現象。

擴展資料:

糧食供給側

既要調結構,也要保持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供給側改革,結構要調整,但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核心是產能的鞏固和提升。中國一定要堅持依靠自身能力來保障糧食安全,‘十三五’期間,仍然強調穀物基本供給,口糧絕對安全,還是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今後若干年,全社會對糧食和其他主要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與此同時,農業生產還面臨著耕地、水、資源環境等多重製約,糧食供求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

當前國際市場糧食、能源價格處於低水平的狀態並不會是一種常態,而且國際市場一年能夠提供的貿易量不超過3.5億噸(7000億斤)。“要保障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切實提高我國糧食生產的競爭力。希望能幫到您。




農夫計劃


據傳,我國的出口糧食作物每年僅200噸,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糧食出口量卻少的可憐,難道外國人排斥中國人的糧食?答案當然不是如此,正所謂一方土養一方人,由於東西文化不同,自然飲食習慣也會有所差異。

我們都知道,南方人是習慣吃米飯和燉湯的,如果讓南方人連吃一個月的麵條,估計是難以接受的,與此同理,北方人習慣了吃麵條和饅頭,如果頓頓讓他們吃米飯也是不可能的。國內南北方尚有如此差異,就更別提中西方在主食文化上的差異了。

我國是人口大國,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產。在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我國的糧食連年豐收,但是,在糧食進口上,每年進口量仍要超過1億噸。

在今年4月,我國與烏克蘭簽署了5份農業合作意向,總額達上百億美元。在這次合作意向中,確定了大麥、玉米等農產品的出口標準,未來幾年烏克蘭穀物出口量有望增至7000萬噸,顯然烏克蘭未來有望成為中國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國之一。然而,這一波合作尚未結束,如今又和歐洲糧倉達成百億合作。

美國的農業幾乎鮮少涉及人工,不管是撒肥料,還是收穫,都可以直接機械化操作,開著飛機撒肥料都是常態。如此一來,人工成本也降低了,美國的農產品種植總成本變低,價格也會便宜。所以,進口農產品也相對會划算一些。

當然,我國每年大量進口農產品,並不是純粹由價格決定的,而是由我國農產品需求為導向的。大豆是畝產較低的作物,種植1億噸大豆所需的土地,換成種植稻穀,可以收穫3.7億噸,換成種植小麥,可以收穫2.8噸。所以,產量極高的作物,鮮少會進口。但是,畝產較低的作物,採用進口卻是理性的選擇。

每年大量進口農產品,也是源於我國的農產品需求,正在不斷的上漲中。這一點也作用在進口額上。以前進口額較低,但是,現在進口額卻在日漸增加。在2017年和2018年,進口總額分為1258.6億美元和1371億美元,同比增長為12.8%和8.9%。



周奧運弟弟


因為這是整個社會一直向前發展必然的趨勢,是全球分工的產物。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農產品每年都是全世界第一名的,糧食產量每年總量都在六億頓以上,平均到每個人頭上,每個人一年也有一千斤的糧食。如此一來有的人就疑惑了:一個人一年怎麼吃都吃不了一千斤糧食,既然如此,咱們又為什麼要大量地從國外進口糧食呢?

正如我剛開始回答的那樣,這其實就是全球分工的產物了,是老百姓生活品質要提升後的一種結果。怎麼說?

首先,我們大量的進口大豆。我們知道,大豆的作用不光是做豆腐的,更重要的是榨油、做豆粕餵養牲口,包括平時陪伴我們的寵物,還有醫藥上其實也要用到大豆製品的。要知道我們每年都會消費大量的肉類和脂肪,所以光靠國內的那點大豆產量,其實是根本沒辦法滿足我們的需求的。

其次,我們大量的進口玉米。要知道玉米可不光光是用來吃的,而且它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作用,就是製作乙醇汽油。我們是全世界石油消費大國,而我們加的汽油中,基本上都會含有乙醇的。而如果靠國內生產的玉米去製作乙醇肯定不現實,這就要靠國外進口了。

當然,玉米用在乙醇汽油上是一方面,它在其它方面上的用途也都是不可忽視的。

最後,大家消費的農產品結構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吃印度的長條米,有的人喜歡吃泰國香米,有的人喜歡吃日本的大米。而這些大米,我們只能從其他國家去進口來調節咱老百姓對這些產品不同的需求。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們大量進口農產品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在大量地出口農產品。

因為有全球分工,所以我們會大量進口糧食,也會大量出口糧食。我們會大量進口糧食,然後出口更多的禽蛋類的產品或者其他肉類產品。我們進口大量的糧食,然後出口加工類的產品,比如爆米花或者辣條什麼的。所以,對於國家大量進口糧食,其實是不需要太過質疑。而隨著社會的繼續向前發展,相信咱國家還會進口更多的農產品的。


小龍兒說生活


我國曆來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產,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目前,國內糧食供需總體寬鬆,庫存充裕,糧食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世界糧農組織規定的17%至18%的安全警戒線。我國用全球7%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生產的糧食,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過去幾千年長期困擾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成功解決,逐步實現了由“吃不飽”向“吃得飽”,進而追求“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已經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短缺已經成為當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突出問題,需要通過進口來調劑餘缺。

一方面品種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穀物雖然保持較高自給水平,稻穀連續多年產大於需,口糧在數量上已經得到保障,但是玉米已連續兩年出現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
另一方面城鄉居民糧食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對優質糧食需求持續增加,而國內優質糧食供給不足。如小麥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口糧,國產小麥以中低筋品種為主,蛋白質含量較低,製作高端面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麥國內供應不足,需要通過進口來解決。
2018年我國大豆新增供給量為10300萬噸,其中國產大豆產量為1600萬噸,大豆進口量為8700萬噸。我國每年這麼多的大豆消耗,到底都用在了哪些地方?

首先當然是榨油,比如我們常見的豆油,榨油之後的殘渣叫“豆粕”。理論上大豆可以用來加工各種豆製品,比如豆腐、豆漿、醬油、豆瓣醬、豆豉等,在法規上也沒有明文禁止,只是要求“明確標註”。但在實際操作中,經營大豆進口需要從政府取得許可證,要備案大豆的用途,被批准的都是大豆直接進榨油廠,然後豆粕送去做飼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水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動物的飼料中需要足夠的蛋白質,而豆粕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中國每年進口近億噸大豆,油的需求只是一個方面,完全可以用其他食用油來代替,但是豆粕沒有好的替代原料。
簡而言之,進口那麼多大豆,豆油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養殖業的飼料需求。

按照目前的飼料需求量,每年進口近億噸大豆,需要4億畝~6億畝耕地才能種出來。如果拿了這麼多土地去種大豆,其他的糧食就不夠吃了。在各種農作物中,大豆的畝產較低,對於滿足“養活人口”的能力比較低,所以國家戰略是把耕地用於其他主糧,而進口大豆。
換句話說,進口那麼多大豆,國外大豆的品質和價格優勢只是一個因素,而核心的原因在於中國沒有那麼多耕地,不進口大豆就得進口其他糧食。

漁人草舍


我國人多地少,用佔全球10%的耕地、6%的淡水源生產的糧食,養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只能保證小麥、稻穀和玉米這三種主糧的種植,對於非主糧的大豆8成都是依靠進口。

我國之所以大量進口糧食是進行結構型調整,結構型短缺已經成為當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突出問題,需要靠進口來調劑餘缺。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糧食的需求持續增加,而國內的優質糧食產量較低。

如製作高端面包的優質小麥就供應不足,不得不靠進口小麥來解決。大豆雖然不是我們的主糧,但卻是我國主要的食用油原料,再加上釀酒以及牲畜所需。以我們龐大的人口基數,國內生產的大豆根本就無法滿足需求,所以不得不依靠進口。

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已經突破了13000億斤,而且連續三年都穩定在1.2萬斤以上。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給率都保持在98%以上。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糧食是絕對夠吃的、也是安全的。以現今的糧食儲量,吃上十年都沒有問題。

適度進口糧食是我國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涵,以我國現有的耕地資源難以解決全部農產品的需求。只有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取長補短,優化調整供需結構,才能保證糧食安全。

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自給自足所有的農產品,總有自己不足的、或者不適宜種植的。這就要通過與外界的交換來滿足自己所需。就如同中國雖然也進口糧食,但對於產量有盈餘仍是會適量的出口。在以前我們是隻要吃飽就心滿意足,現在我們不止“吃飽”還要“吃好”,而有些“好東西”我們確實沒有,因此只有靠進口。





劉雙看三農


中國的農業發展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探索時期人民公社化,大躍進和農業學習大寨。這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業取的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特殊原因沒能執行。改革開放後三農事業一直被推進和重視,尤其到了本世紀,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

我們國家地域廣闊,但是地理條件複雜,山地丘陵和沙漠和一些不能耕種的土地居多,這就成了農業生產的瓶頸,而我們有十四億人民,我們的耕地紅線是十八億畝,人均一畝多點,口糧基本可以解決,但是肉蛋類就有些困難。



我們進口大量的玉米等作物,主要是作為飼料,改善人民的飲食結構,總的來說我們耕地面積相對世界平均水平很低,而且我們的土地質量不是太高,能夠實現規模化和機械化種植的土地面積少,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的人力都進入城市,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減少。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出口順差較大,為了平抑國際貿易,有時候也會進口一些糧食。從目前發展來看飯碗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向科技要糧,我們向現代化農業要糧。


達瑪拉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相對於需求還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

事實上,在進口的2400億斤糧食中,大豆佔了大頭。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大豆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8169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4.4%。

此外,一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產品進口大幅增加,加劇了糧食進口量增長的趨勢。根據WTO的貿易規則,在我國承諾的配額內,對進口糧食實行1%的低關稅;超出配額的進口則要實施65%的關稅。

但問題在於,近年來我國720萬噸的進口玉米關稅配額從來都沒有用完過,反而是那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的大麥、高粱、玉米酒糟、木薯和木薯粉等玉米替代品大量進口。

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1—11月,這幾項替代品相加,大致相當於進口了5260萬噸玉米(玉米酒糟按1∶3折算),預計玉米替代品全年進口量將近1000億斤,相當於全國玉米產量的20%多。

更關鍵的是,從2012年—2015年,全球糧價下跌了40%—50%,配額內進口玉米及不受配額管理的替代品進口完稅後的價格仍遠低於國產玉米。這部分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大大擠佔了國產玉米的市場空間。因此出現了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 “三量齊增”的新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