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前言: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其饱含了钱钟书先生对“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的深入思考,同时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传世经典。书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便是:“婚姻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之后发现,这句话不止说的是婚姻,更包含了人生。

就如小说中的方鸿渐一样,人生总是不断地渴望冲出“围城”,然而冲出去之后,却不曾想到,已落入另一个“围城”。


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一.学业的围城


故事由方鸿渐踏上从法国回国的邮轮开始,出国留学可谓是他的一个人生里程碑。尽管是出国留学,可方鸿渐心目中对文凭和博士的头衔是非常鄙夷的。看似留学欧洲,可惜他却没有踏踏实实的钻研学问。四年来一共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游历了不少地方,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用书中的话讲:“仅是随便听几门功课,心得全无。”当父亲来信问是否已取得博士学位时,方鸿渐才明白文凭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于是花了40美金在他人手里购买了所谓“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一张文凭,仿佛竟然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而可笑的是,这张假文凭还真让他光宗耀祖了一回。


从书中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洋玩意儿即使不是真的,也是好东西,可以光宗耀祖。书中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其实崇洋媚外,不只是那个特殊年代才有的产物。就算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提到国外留学归来的海归,人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而这一张假文凭,是套住方鸿渐的第一个围城。


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二.爱情的围城


通篇来看,方鸿渐和苏文纨两人之间可能谈不上真正的爱恋。对于苏文纨来说,她想心目中要挑选的丈夫,并不是所谓的“乘龙快婿”,反而是想找一个易于掌控的男人。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个自私的人,所以,她不会选择赵辛楣。赵辛楣是一个有家世有地位的男人,他的事业如意,也就减轻了苏文纨对自身的优越感。


当她反而观方鸿渐,觉得他就是一个小乡绅的儿子,虽然是有着“博士”的名号,但是苏文纨深深知道他的底细,毕竟两人曾是大学时代“中国文学系”的同学。与此同时,她觉得方鸿渐符合她“浪漫女诗人”的想法,至少和她是个知音。可她不知道的是,方鸿渐对她的诗并不感冒,甚至不爱她。但是由于方鸿渐性格优柔寡断,太懦弱,一直不敢说出来,最终导致两人不欢而散。


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电视剧《围城》剧照


再说方鸿渐的另一段感情,他和唐晓芙之间算得上是两情相悦。虽然说唐晓芙在刚开始和方鸿渐交往的时候就曾认为,自己绝对不会爱上方鸿渐。可是她在与方鸿渐交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便投入了感情。虽然两个人心里都有对方的一席之地,可是因为种种的误会,让两人的爱情以遗憾收场。对方鸿渐来说,与唐晓芙的分手让他感到肝肠寸断,自己理想的爱情终成为了泡影。


其实在杨绛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有这么一段话:“钱钟书是偏爱唐晓芙的,所以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如果钱钟书先生当年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再由眷属吵架而闹翻,可能那个时候,对于婚姻深陷围城的意义阐述的就越发深刻透彻了。


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三.婚姻的围城


方鸿渐归国后去“三闾大学”进行了任教,“三闾大学”这个名称其实很有深意:这个名字来源于屈原“三闾大夫”的称号,意为屈原所处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内忧外患的社会,由此便知方鸿渐所在的这个大学的概况。


不出所料,在这所大学里方鸿渐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排挤,受尽屈辱,郁郁而不得志。唯一的一双在背后默默陪伴,抚慰他伤痛的双手,便是那个柔弱又带着些孩子气,仿佛需要人保护的孙柔嘉。只有在她面前,方鸿渐才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找到了男人的尊严。或许这不是他想要的爱情,可是足以因此成就一段婚姻。


于是他们在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对方,没有牢固的感情,没有深思熟虑,甚至没有经过双方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结了婚。

如此草率的婚姻,导致的后果是家庭的矛盾重重。方鸿渐为了妻子,不惜与家人疏远。而妻子却体谅不到他的难处,两人整天在猜疑、争吵中艰难度日。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他们的感情中揉入了更复杂的家庭牢笼。


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电视剧《围城》剧照


本来有着不理解儿子的父亲、唯唯诺诺的母亲以及虎视眈眈嫉妒心强的弟弟已经让方鸿渐受不了了。他与孙柔嘉结婚后,与孙柔嘉相连的是洋气十足的姑母。姑母将丈夫管的服服帖帖的还不够,还怂恿孙柔嘉掌控方鸿渐。这一切令方鸿渐感到十分不舒服,矛盾就此产生,争吵变成了两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方鸿渐发现孙柔嘉原来是一个工于心计、思虑周密且胸有城府的女人时,他已经深深陷入了这段婚姻的围城。


在最后,小说以那只祖传的老钟来铺设结尾,“那只不准的老钟像个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而伤感和啼笑,包含着的不仅是方鸿渐这段失败的婚姻,更是包含了方鸿渐嘴上机敏而内心懦弱、有见识和无作为的复杂心理;包含了对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包含了对唐晓芙的美好渴望;甚至包含了孙柔嘉对他的柔弱与城府。一声钟声,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电视剧《围城》剧照


时代缩影:不能将命运掌握的人,一辈子都在受他人和命运摆布


不得不说,方鸿渐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书中他的出场到全书结束,他都在受到别人或是命运的摆布,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在整本书中,他除了在追求唐小姐时显露出了短暂的与命运抗争的思想外,他的所作所为大多是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他才会在最后落得一个悲凉的结局。


其实和书中一样,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也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扰在围城中的人。只是钱钟书先生将这座城在那个年代具象化了,让身处今天的我们看清书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亦让我们知晓了我们的身边,有着相同的围城。


如今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其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与书中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的亲情以及矛盾,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社会上的方方面面的压力,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从出生开始,周围就有着形形色色的不可逾越的围墙。我们要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去拼搏,跟着命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成突破这困住我们的围城。


重读《围城》:愿你走出这被围困的城堡,逃这人生的三大囚笼


结语:


《围城》写的不止是婚姻,其实更是芸芸众生。环顾我们周围,多少人以假为真,带着虚伪的面具,向往着虚荣?多少人在厌恶着虚伪的同时,又不得不在虚伪中挣扎?又有多少人可以像唐晓芙那样,维持着真实与纯粹?当我们读着《围城》,被书中层出不穷的精妙比喻逗得哈哈大笑时,可曾想到,这些讽刺所指的,恰是我们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