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没担当的皇帝

明朝最没担当的皇帝


读明史可知,明朝缺乏担当的皇帝有好几位,遇到问题躲起来的有嘉靖、万历。

他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上朝,居于深宫之中治理天下,只听汇报,奏章堆积蒙尘。苍生的生存状况全然不知,一味地修道服丹药及缠绵女色,用宦官治国。

按照明朝历史顺序排在第一位的、最缺乏担当的皇帝,应当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刚登基,皇位还未坐热就急着削藩,听信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几个书生的建议,把矛头对准自己的家族骨肉。

先把没有多少实力的两个叔辈办了,一个囚禁一个自杀。遇到朱棣这位皇叔,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这位皇叔,太祖在世时就很看好他,对太子朱标不满意,认为太柔弱,朱标,也就是建文帝的父亲。曾有让朱棣继位的念头,认为他最象自己,刚毅果断,能征善战。只是碍于传统的继位潜规则和一些大臣的建议,才没有变更。

朱棣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朱家天下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应当这样理解,你建文帝的皇位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当时的朱棣为燕王,手握重兵,明太祖当时安排他镇守北方边疆,在诸王中实力最强,相当于清末的袁世凯。

当时朱允炆在几个书生的建议下,决定削藩主要就是针对他。

做为皇帝总希望政令统一,一言九鼎,不能政出多门,卧榻之侧不让他人酣睡,这也算是个削藩的理由。

但是你要削藩总要掂量下自身的实力,把握机会。盘点下自己所能利用的资源,能不能和他匹敌,有无必胜的把握,而不是头脑一热,就蛮干。

发动一场战争,可不是小事,凡举大事,既要度德量力,又要审势择人,这可是事关千万苍生和自家性命的事。

和朱棣一旦开战,一直是败多胜少,关键时刻又撤换了耿炳文,换上一个只会坐而论道的年轻之辈。败局自然难免。


明朝最没担当的皇帝


朱棣攻入南京,他原来身边的大臣,包括原来支持他削藩的,转而开门迎接朱棣,跪拜迎接,俯首称臣。最后身边几个亲近的人跟随他出逃,当然也有个别的以身殉国的忠臣。

史书上评价,建文帝身边的大臣转而伺候朱棣,为失节。

失节一说也是不伦不类。官场本来就是名利场,天下是皇帝的,大臣就是打工的,给谁打工不是打,何况当时天下还是朱家的,只是换个内部人而已。

却说建文帝,当时在战事连连失利,焦灼不安,计将安出?询问大臣,身边的书生建议他“御驾亲征”,他又不采纳。

御驾亲征,其实也算是一个办法,当时在皇权至上的文化氛围下,皇帝形象不管再不堪,都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天命所归,正义的化身。关键时刻出征,可以振作士气,他又怕死不敢去。

朱棣攻入皇宫,他并没选择自杀,而是逃跑了。下落不明。

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逃跑且下落不明的皇帝。

纵观历史上战败的皇帝,一般来说都有两个结局,一个是被俘,如李煜、如刘禅。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称为亡国之君。

另一种就是自杀,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做臣死君,君王死社稷。

就像明末皇帝朱由检一样,死在煤山。死之前还要把自己的女儿杀死。

建文帝算是个悲剧式的皇帝,从爷爷手里继承过来的江山,守不住。

缘于自身局限,办事不能度德量力,智不足以辨惑,德不足以服众,就轻举妄动削藩。失败了一逃了之。

抗战时曾流行过一个段子:身为军人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降,不能降则死。唯独没有不能战则逃。

士兵可以逃,将军皇帝不能逃。


明朝最没担当的皇帝


《明史》上对建文帝的正面评价是: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

好学习,比较厚道善良。太祖把这样一个大明帝国交给他,是为难他。他是制度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