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海上钢琴师》,1900注定要与船同生同亡

大多数喜爱看电影的人都无法错过一部影史传奇电影——《海上钢琴师》,一部1998年上映的电影,其中出现的那一幕幕经典影像至今都为人们所传颂。一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被视为经典,除了情感上的触动,我想更多的则是它们所塑造的角色总能够将我们代入场景,身临其境。

在《海上钢琴师》部电影中,主角1900便是一次成功的塑造,他是一位身世可怜的孤儿,一个偏执的钢琴天才,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一个令人叹息的自我毁灭者。但是,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1900所代表的更像是我们的另一面甚至是社会映射的缩影。

站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海上钢琴师》,1900注定要与船同生同亡

1000个读者严重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那么,1000个人眼中也有不同的1900,也正是这种源于人类心理的根基,才创造了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认知差异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也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1939年之前还依然在世,而1900名字的由来也正是因为他被发现的日期,那么,我们可以做个有趣的假设,弗洛伊德是有机会和1900登上同一条船的;那么,如果弗洛伊德更早的发现了这个特别的案例,会不会1900的结局会有所不同呢?

1900注定漂泊的一生

站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海上钢琴师》,1900注定要与船同生同亡

中国有句古话:“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短短九个字其实就是1900一生的写照,更像是一种命中注定。

对于普通人来说,父母与我们,我们与整个家庭是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且必要的结构。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及后期精神分析学说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发展出正常的人格体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与异性相处的和谐态度,都离不开客体关系的建立

  • 简单来说,如果“我”是主体,那么,一切外部因素都是客体,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早的客体关系是我们与母亲的关系,接下来是父亲的参与,再就是学校、社会、人际关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内部建立了一整套虚构的客体,这套客体形成了我们的认知体系、价值观、世界观等等。最终,“我”成为了我,一个具有独立心理特征的个体。

对于1900来说,他的成长过程有养父的参与、有船员、有船长、有船上的乘客等等,唯独缺乏的是与母性客体关系的建立;但是,人这个客体始终在变化,唯独不变的是船这个因素,对于1900来说,船更像是代替了母亲的“子宫”,是充满了养育和温暖的地方,是代替母亲最主要的客体关系。

站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海上钢琴师》,1900注定要与船同生同亡

而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融入社会群体,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便是心理分化

客体关系将这种分化分为四个阶段:

  1. 在这个还未分化的阶段,母亲的喂养已经无法满足婴儿不断扩大的需求,婴儿也体验到了一种分裂的感受,这种未被满足感是即将启动分化的前期;
  2. 体验到分裂之后, 婴儿的生存欲望依然占据着分化的上风,所以,婴儿会更加依恋自己的母亲;
  3. 分化开始,大致是2-3岁,儿童开始具备了自主探索的能力,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的掌控感,这个时候,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心理分化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4. 这个阶段,分化的个体开始更加适应社会性的要求,如: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思想等等,大约在3岁开始,分化已经进入了最终阶段。

对于1900来说,分化是相对失败的,因为过程既缺乏母亲这个客体又在客观上没办法离开船这个在他心里塑造出来的“母亲”角色的客体。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也同样会出现分化过程带来的问题,例如:妈宝男、啃老族以及那些无法和父母分开而缺乏社会化的个体

电影中有个片段,1900遇到了心生情意的女孩,对她的情意、幻想,亲吻的那种小心翼翼甚至是因为她萌生了下船的冲动,虽然最终依然放弃了下船,但是不得不说,如果再给他们一些时间,也许这种对于母性的渴望就能够改变1900的一生。

站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海上钢琴师》,1900注定要与船同生同亡

纵观1900的成长历程,与其说养大他的是养父,不如说养大他的其实是这条船,即便有船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给予了1900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思想,但始终不变的是船这个主体,它才是1900生命的“容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丰富多彩的经历,也造就了1900随性、孤独而充满了幻想的主观世界。

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如果能够认识1900并且相互交流,那么,1900便有可能意识到自己恐惧下船的真正原因,或许,地面上就会多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

但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地面和现实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可能都会摧毁1900在船上所构建的客体幻想,当他固有的认知观念被巨大的冲击所打破时,这一切可能并不会像想象般那么美好,这可能就是这个故事最终没有安排1900下船的原因之一吧。

站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海上钢琴师》,1900注定要与船同生同亡

电影艺术之所以如此吸引和打动人心,对我最重要的便是它带给我们的无限猜想和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抒发;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人们最大的吸引就是每个个体都像是一部值得探索的理论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