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最被低估的诗:普通人看后不知所云,聪明人看后莞尔一笑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真正不朽的名篇,不在于辞藻华丽,卖弄文采,真正伟大的文豪,善于用最朴实浅显的语言,写出最动人的文字、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最直击人心的道理,白居易如此,苏轼亦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的诗词文章,大多都是这样的直白之笔,但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小径之后,别有洞天。

苏东坡最被低估的诗:普通人看后不知所云,聪明人看后莞尔一笑

(苏轼画像)


纵观苏轼所有作品,把这种极简风格运用到极致的当属《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诗》,顾名思义,是苏轼在给儿子洗满月澡时读给孩子听的诗,所以文字朴实直白到无异于打油诗也就不难理解了。


苏东坡最被低估的诗:普通人看后不知所云,聪明人看后莞尔一笑

(苏轼与王朝云剧照)


苏轼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发妻王弗所生的苏迈,次子苏迨和第三子苏过为继妻王闰之所生,第四子苏遁乃侍妾王朝云所生。这首《洗儿诗》便是苏轼为小儿子苏遁所作。


整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无需赘言,但细品以后,却是字字珠玑。苏轼的作品向来讲究炼词炼意,也就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比如,“人皆养子望聪明”,一个“望”字,形象写出世人对子女的殷勤期待,“我被聪明误一生”,一个“误”字,更是写尽了苏轼的毕生遭遇。

苏东坡最被低估的诗:普通人看后不知所云,聪明人看后莞尔一笑

(苏东坡剧照)


苏轼的“望”: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对所有平凡父母的真实写照,人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所以给孩子起名字不是带“聪”字就是带“明”字,却极少有带“愚”字带“鲁”字的。但是,一代文豪苏轼又怎么会是平凡父母,他偏偏期望自己的孩子“愚且鲁”。苏轼给小儿子起名为苏遁,遁者,隐也,苏轼不希望孩子像他一样聪明盖世、锋芒毕露,而是希望孩子且愚且鲁、隐匿光彩,从而平安度过一生。


苏轼的“误”:苏轼为什么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愚且鲁”呢?诗中已经给出答案——我被聪明误一生。毫无争议,苏轼聪明绝顶,才华盖世,但也正是因为他太耳聪目明,听得到民怨,看得见隐患,又敢说敢做,所以惨遭弹劾,乌台蒙冤,贬谪黄州。小儿子苏遁正是出生于被贬黄州期间,此时的苏轼期望儿子“愚且鲁”,实乃出于真心,而非无病呻吟。

苏东坡最被低估的诗:普通人看后不知所云,聪明人看后莞尔一笑

(苏轼与王朝云)


《洗儿诗》的绝妙还在于连续几处转折。世人都希望孩子聪明,我却被聪明误一生,这是其一。更耐人寻味的转折则是后两句:苏轼希望孩子愚且鲁,一般认为,既然又愚又鲁,必然毕生无所作为,但苏轼却把愚鲁作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前提,其中,不难看出苏轼的讽刺之意。苏轼会说且敢说,他的这句诗不知得罪了多少人,那些位极人臣做官做到公卿的人,在他心中不过是一些愚鲁之辈。


绝世文豪的魅力还在于,即便是他在给儿子洗澡时随口吟诵出的一首小诗,也能引发后世的效仿和讨论。明朝瞿存斋有诗云:“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明朝杨廉亦云:“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明末清钱谦益也写了首《反东坡洗儿诗》:“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三者各持视角,反《洗儿诗》之意,溢于言表。所以注定,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成不了苏东坡。

苏东坡最被低估的诗:普通人看后不知所云,聪明人看后莞尔一笑

(苏东坡)


对于苏轼而言,“人皆养子望聪明”是实情,“我被聪明误一生”是实话,“惟愿孩儿愚且鲁”是真心,“无灾无难到公卿”却未必。苏轼仕途不顺,苏遁更加命运多舛,他未满周岁便夭折,苏轼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再添大悲。


苏轼的这首《洗儿诗》,虽是在为儿子洗澡时随手所作,但28个字,字字珠玑,普通人看后不知所云,只当是矫情造作、无病呻吟、热闹一场,只有同样被聪明误一生的人方能真正体味其中的门道,看后莞尔一笑,以示感同身受。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