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在魯迅的筆下,夏禹是一個平民實幹家的形象

摘自《錢理群:漫談——2004年11月27日在國林風的演講》


錢理群:在魯迅的筆下,夏禹是一個平民實幹家的形象


所謂《故事新編》,首先是“故事”。魯迅說得很清楚,“故事”是中國古代的一些神話、傳說以及古代典籍裡的部分記載,這實際上表現了古代人對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一種理解,一種想象。


所謂“新編”,就是魯迅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裡重新編寫、改寫,某種程度上這是魯迅和古人的一次對話,一次相遇。既然是重寫,是重新相遇,魯迅在寫《故事新編》時就要在古代神話、傳說、典籍裡注入自己所處時代的精神,注入個人生命體驗。——我們讀《故事新編》,就是要了解他在裡面注入了什麼東西。


那麼,這到底是部怎麼樣的小說呢?又怎樣去理解它呢?我有一個簡單的理解:它是魯迅奇思怪想的產物。我想每一個作家寫作時都有一定的靈感,會有所謂神來之筆,而《故事新編》恰是魯迅的一個靈感,是他的奇特想象。小說裡講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古代神話裡的英雄,比如射日的后羿,造人的女媧,治水的大禹,還有一些古代的聖人、賢人,比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他們身上都有一些神聖的光圈。


魯迅突發異想:這樣一些身上有著神聖光圈的英雄、聖賢,如果有一天走到百姓當中,成了普通人,神變成人,聖人變成常人,這個時候他們會有什麼奇怪的遭遇,奇怪的命運呢?他的整本《故事新編》就是圍繞這個多少有些古怪的想象展開的。


小說《理水》,寫夏禹的故事。夏禹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我們先來看看魯迅怎麼寫夏禹:“面目黧黑,衣服破舊”,而且“不穿襪子”,他一坐到椅子上就把兩腳伸出來,大腳上長滿栗子般的老繭。在魯迅的筆下,夏禹是一個平民實幹家的形象。不僅是他,他的助手也像“鐵鑄”般地坐著,“不動、不言、不笑”,構成一個黑色的家族。

錢理群:在魯迅的筆下,夏禹是一個平民實幹家的形象

魯迅作品裡就有這麼一個“黑色家族”,而且魯迅自己就是“黑色家族”的成員。許廣平當年做學生的時候,對魯迅有個一回憶,講魯迅先生給她們上課的情景。當時魯迅已經是非常有名的作家,大家都懷著好奇心,期待著他的上課。鈴聲一響,滾過來一團黑,只見魯迅穿著一身黑衣服,黑濃的頭髮又粗又硬地直豎著,可不就是“一團黑”。


在魯迅作品中也就有這麼“一團黑”:《理水》裡的夏禹,我們剛讀過的《奔月》裡的后羿,下面就要講的《鑄劍》裡的“黑色人”,還有《孤獨者》裡的魏連殳,《野草》裡《過客》中的過客等等,都是黑色的人,魯迅也就把自己的形象,自己的生命感受都滲透到這些黑色的人的形象中。


他寫夏禹,也不著重寫他怎樣創造治水的英雄業績,仍舊寫功成名就“以後”。首先是稱呼變了,不再叫“禹”,而是叫“禹爺”——成為“爺”了。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在傳頌禹爺的故事,而且越說越神,越說越玄。說他夜間變成一隻熊,用嘴和爪開通了九條河;說他把天兵天將請來,把興風作怪的妖怪壓在山腳下。這樣,在老百姓的傳說中,禹就被神化了。本來治水對於夏禹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嚴肅的事業,現在卻變成了老百姓聊天、談笑的資料,大家只是覺著好玩。


這樣,大禹的一切努力、奮鬥都變得沒有什麼意義與價值,變成一個故事了。於是就出現了萬頭攢動、爭相看禹爺的場面,出現了魯迅最為關注的“看客”現象。魯迅有一篇小說《示眾》就是專門寫“看客”的:小說開頭寫北京的夏天,天氣極熱,大家都覺得無聊,沒什麼可幹。這時在馬路對面,突然有一個巡警牽著一個犯人出現了,這可是一件有刺激性的事,於是,大家就從四面八方擁過來看犯人。開始是大家看犯人,後來是犯人看大家,再後來是大家互相看。每個人既看別人又被別人看,就形成了“看”與“被看”的模式。這是魯迅對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人與人間關係的一個高度概括。大家不妨想想,你們和周圍的人是不是這種關係。一方面看別人,一方面被別人看。


比方說,今天我坐在這裡,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大家看,同時東張西望地看大家。這就是一個“看”與“被看”的關係。一切都成了表演,成了遊戲,魯迅說“中國是一個文字的遊戲國”,“中國的群眾都是戲劇的看客”,這是內含著一種沉重的,因為就在看戲的過程中,一切真實的不幸與痛苦,一切嚴肅、認真的努力與奮鬥,都被消解了。所以“萬人攢動看夏禹”的場面實際是包含著內在悲劇性的,表面是一個喜劇,熱鬧得不得了,但熱鬧的背後是一個悲劇,夏禹治水的意義,被遺忘了,價值也消解殆盡了,他成了全民觀賞的對象了。


還不止於此,當時的司法部長皋陶還下令全國向夏禹同志學習,否則就要關進監獄。一強制學習,就變成專制了。夏禹實際上就成了統治階級統治的工具了。而且最後還危及到了自身,他自身也異化了。既然成了“禹爺”,就要有符合“爺”的身份的一套行為方式,必須遵循應有的規矩。比方說,作為一介平民,夏禹平時穿衣服很隨便,但現在是“禹爺”,上朝廷就必須穿漂亮的官服,這叫“入鄉隨俗”。


結果呢?他就異化了,也就成了統治階級裡的一員。小說最後一句話魯迅寫得非常輕鬆:“終於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果真是“太平盛世”了,禹這樣的為民請命的人,現在也不成為威脅了,皆大歡喜了。但就是這“太平”二字掩蓋了天下多少不平事,“太平”的背後又有多少血和淚!讀到這裡,人們不能不感到這輕鬆背後的沉重,從而引發出無限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