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錢理群:魯迅雜文

錢理群:魯迅雜文


今天想和青年朋友一起讀魯迅雜文。因為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家讀魯迅的作品,都讀他的小說、散文,這些年又比較關注散文詩《野草》,但很少人讀魯迅雜文。現在中學的語文教材裡魯迅雜文作品越選越少。但是有一個事實卻不能迴避:魯迅全集裡的小說、散文、散文詩只是第一卷、第二卷的一部分,第一卷、第二卷多半以及從第三捲到第八卷都是雜文,也就是說,雜文是魯迅創作的主體。那麼,忽視雜文也就涉及對魯迅的認識和評價。學術界也確實有人認為魯迅雜文不是文學,魯迅由寫小說、散文、散文詩到寫雜文是一個選擇錯誤,甚至是他創作力衰退的表現。所以很多人都只承認小說家的魯迅,散文家的魯迅,不承認雜文家的魯迅。還有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魯迅雜文都是時事評論,是對當時的現實發表意見,也許當時是有意義的,但是時過境遷,隨著歷史的推移,他的雜文就失去意義了。很多年輕人不願意讀魯迅雜文的理由,就是我們不瞭解魯迅雜文的背景,就讀不進去,也讀不懂。但是魯迅自己不是這麼看的,他一再說,我的雜文“當然不敢說是詩史,其中卻有著時代的眉目”。他還說,“中國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裡了”,看得出魯迅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雜文的。


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認識魯迅的雜文?在我看來,雜文不但不是魯迅才華衰竭的表現,恰好是他終於找到的一種最適合他自己,以及他和自己時代關係的一種文體。我們討論魯迅雜文,首先要注意他的雜文和時代的關係,具體說就是要注意魯迅雜文和現代報刊、現代傳播的密切關係。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曾經這樣回憶魯迅晚年的寫作:白天如果沒有客人,他就在書房裡遍翻各種各樣的報紙和雜誌。在翻閱過程中,他受到刺激,有些想法,就開始醞釀寫文章。海嬰最難忘的,就是魯迅構思時的神態:經常眯起眼睛,躺著靠著藤椅上打腹稿,反覆地琢磨,不說話,這時候誰也不敢打擾他。他考慮成熟了,往往在深夜裡提筆成文。有些重要雜文常常通宵達旦地寫一晚上。寫完以後,過兩三天雜文就在報刊上發表了,而且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各種各樣的反響。用我的話來說,就是有人歡喜,有人罵,還有人怕。每年年終的時候,魯迅要把這一年的雜文全部收集起來,編輯成冊,還會有個長長的序言或跋,詳盡揭示雜文背後的時代背景。雜文可以說是一種報刊文體,是跟現代傳播媒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最具有現代性、先鋒性的文體。


其實,雜文很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網絡文學,所以大家不要覺得魯迅的文學很神秘,他的雜文就是今天的網絡文學,只不過是發表在紙質上。我曾開玩笑說,大家不要小看網絡文學,說不定網絡文學作者中將來就會出現一個魯迅。魯迅就是當年的現代傳播媒體培育出來的。雜文是魯迅作為一個現代的知識分子,通過現代的媒體和他所處的時代,中國以及世界的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現實發生有機聯繫的一種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魯迅正是通過雜文,自由地出入於現代中國的各種領域,最迅速地吸納瞬息萬變的時代信息;然後作出政治的、社會歷史的、倫理道德的、以及審美的評價與判斷,作出自己的回應;然後又藉助傳媒影響,而立即為廣大讀者所知曉與接受,並最迅速地得到社會的反饋。隨著現代媒體對現代生活日益深刻的影響,雜文就真正深入現代生活中,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雜文作為媒體寫作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魯迅終於找到了最適合他的寫作方式,創造了屬於他的文體,而且在一定意義上,逐漸成為魯迅的生活方式。這一點,大家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在網絡時代,網絡寫作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在這方面,魯迅應該是一個先驅吧。


當然,不是任何的媒體寫作都是文學,這是我讀魯迅文學的最直觀的一個感覺:同樣自稱是“雜文”,許多人(包括今天一些著名的雜文家)寫出來的,在我看來,都只是思想政治文化學術評論,而不是文學;而魯迅的雜文卻是真正的文學。


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魯迅雜文的文學性表現在哪裡?這是一個研究難題,坦白地說,魯迅研究界至今還沒有具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魯迅雜文美學”還是魯迅研究的薄弱領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同學們有興趣,可以研究,這是一個極好的博士論文題。


本文系作者2014年8月13日在立人大學的演講節選,欲覽全文,請網絡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