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獨處,亦有清歡

聽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群人的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

很多人不喜歡獨處,他們在一個人的時候,會感到寂寞難耐,茫然失措。

於是乎,索性輾轉於推杯換盞之間,馬不停蹄地去趕赴一場又一場熱鬧與繁華。

卻從未與自己的靈魂有過一場促膝長談,心中的那份寧靜也與自己漸行漸遠。

獨處不意味著生活就會枯燥無味,了無生趣。至少我們可以享受這一段寶貴的時光。

畢竟,人生需要獨處的時刻,在獨處中遇見最真實的自己,迴歸精神的安寧,找回生命本真的快樂。

我即獨處,亦有清歡

1


獨處,是做回自己


很喜歡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的一段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獨處有一益處,無需對付一些無用的人際關係,不用周旋於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


只有自己陪同自己,在專屬自己的空間裡,悠然自得;讓心靈迴歸平靜,讓生活返璞歸真。


在臺灣有個春餘園子,主人叫唐白餘,80歲。


早前,唐白餘在臺北開了家餐館,日日爆滿。別人都羨慕他生意好,後來他卻跑到山郊裡,建了座園子。


園子很是清淨,草叢裡隱著小路,房間多是寬敞的,擺設也不多,但是窗開得很大,一抬頭就是遠處的青山白雲。


閒時他就坐在巨石上,捧著一本書,看著藍天遠山。那些曾經忙碌喧囂的日子,恍如隔世。唯有當下這份閒適的生活,才是真真切切的。


唐白餘說:“過了大半輩子,會發現有些東西是可以捨棄的;留下的,就是最重要的那個。”


是呀,這種看似遠離塵囂的獨處,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是孤獨的,會失去很多生活的樂趣。


但: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人生盡相知。


一個真正享受獨處的人,能迴歸本真的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中來,這其中的妙處,旁人未可盡知呀。


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我想,這樣的境界,唯有獨處時才能抵達。

我即獨處,亦有清歡

2


獨處,是一場修行


生活中有一些人,以為多個朋友就多條路,以“人脈廣”為榮,愛炫耀自己的朋友圈。


殊不知,無意義的泛泛而交,只會不斷消耗有限的精力,除了通訊錄上多幾個名字之外,沒有帶來任何好處。


正如《圍爐夜話》中說:“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與其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主動把一群人的狂歡關在門外,兩耳不聞窗外事,沉下心去提升自己的修養,增進學識,昇華人格,發現更好的自己。


剛認識朋友小麗的時候,是出於好奇,因為無論是吃飯、運動、遊玩,她始終都是一個人,行事獨來獨往,但步伐卻格外從容。


後來,跟她漸漸熟絡,問她是不是性格內向,小麗說:“我也會主動交朋友,只是不會為了遷就別人,打亂自己的步伐。”


小麗閒暇時就在家自學書法,嘗試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比如學做菜、看一些紀錄片等等。


小麗說,她很享受獨處,可以不受外界的喧擾,而是靜下心來思考,反省自己。


越強大的人越渴望獨處,越喜歡獨處的人,也往往會變得越強大。


在獨處中,邂逅自己的成長,在悠然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安然裡,陶冶自己的情操,在沉思中,沉澱自己的生命。


獨處,是一種靜美,也是一種修煉,更是自我最好的增值期。

我即獨處,亦有清歡

3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作家蔣勳說:“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


真正享受孤獨的人,往往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豁達的心胸,高遠的人生境界。


李白最懂獨處的妙處,獨自一人在花間月下,無人同飲,便邀月邀影對酌,別有一番樂趣: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陶淵明辭離官場,歸隱田園,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獨享一份好光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蘇軾在某夜獨自倚著木杖,聽江水流淌的聲音,感慨生命既美好又短暫,不能浪擲時光: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惟願駕著一葉扁舟遨遊天地之間: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縱使孤身一人,卻更自由、更輕鬆、更快樂,迸發出快意的人生。


在自己的世界裡,盡情為靈魂插上翅膀,無限逍遙,內心則越發充盈。


無論現實怎樣不堪,也可在自己的世界傾聽生活的詩意,體知更廣的遠方,靜享一個人的清歡。


人世間紛紛擾擾,在其間行走,容易讓人蒙塵,若不會獨處,往往就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了。


一個人若總牽絆於瑣事,受困於名利,又怎能為心靈守得一方淨土。


有一句話說的好:“生命為自己而存在。它是樸素而自然的事情,不是在眾人之前的雜耍。”


隨著年齡漸長,漸漸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生命不是活給別人看的,生命就像是一朵花,靜靜地開,悄悄地落。


我即獨處,亦有清歡。

我即獨處,亦有清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