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

喜歡明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在一些野史上有這樣的記載:崇禎末年,大同宣府接連失陷,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之時,太監曹化淳對崇禎說:“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聞之惻然,下密詔為魏忠賢收了屍。很多人據此認為這是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的證據。

那麼崇禎真的有後悔殺了魏忠賢嗎?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這段記載的出處。這段記載最早出自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中:

“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

馮夢龍認為,這是“謬舉”。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


戴笠在《懷陵流寇始終錄》中也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

化淳曾比魏忠賢奏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化淳逆黨,久怨朝廷,乘危進身,以開門迎賊,而都人謂忠賢耳目明,賞罰果,賊起當即滅,化淳之言不證。魏忠賢置王安於死地,而曹化淳乃王安名下下,此當更考之。

戴笠是清初人,這裡寫了“更考之”,可見他對此事是持懷疑態度的。

而王世德則直接對這件事持否定態度。王世德是錦衣衛僉書,算是崇禎的近臣,所以他的說法可信度較高。他對此事極力反對,認為這種說法“荒謬不足致辯”。

《崇禎遺錄》.王世德: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一事,荒謬不足致辯。

種種關於此事的記載說曹化淳不僅和崇禎說了這句話,而且崇禎還下密旨命人給魏忠賢收了屍。

曹化淳是崇禎的親信太監,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受崇禎的信任。

那麼曹化淳會說這句話嗎?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


明朝的權監很多,英宗的時候有王振,武宗的時候有劉瑾,曹化淳跟他們一比較,也只能算是個小角色。曹化淳之所以被人記住,大概就是因為很多人認為,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是曹化淳私自打開了城門迎大順軍入城的。關於這個問題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我們要討論的是曹化淳和魏忠賢的關係

首先,曹化淳不是閹黨,他不僅不是閹黨,而且跟魏忠賢勢如水火。這裡不得不提到關鍵人物王安。

王安,河北省雄縣人,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由太監陳炬推薦,命為皇太子朱常洛的伴讀。王安資格很老,而且為人剛直,和東林黨的關係很好,曹化淳是他的名下。

什麼是“名下”呢?名下是皇宮內太監的一種特殊關係,一個新太監入宮後,需要一個在宮中呆了一段時間的太監帶著熟悉宮中的生活,由於太監沒有後代,身家財產都由名下繼承,所以這種關係早已超出了師徒關係,更像是父子關係,曹化淳能到信王府陪侍朱由檢,完全都是王安安排的,可以說王安對曹化淳既有知遇之恩且情同父子。

王安不光提攜了曹化淳,魏忠賢以及魏忠賢的心腹走狗王體乾也都是他提攜上來的。但是魏忠賢卻不像王安那樣為人剛直,他認為王安是他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便聯合客氏將王安發配到了南海子做靜軍,然後又指使心腹將王安杖斃,屍體拿去餵了狗。王安的名下也遭到了魏忠賢的迫害,這其中就包括曹化淳。

所以,魏忠賢對於曹化淳來說,相當於有殺父之仇和迫害之仇,從動機上來講,曹化淳不太可能為自己的仇人說話。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


其次,我們要探討的是,曹化淳敢不敢說這話。我們在這裡假設曹化淳和魏忠賢無冤無仇。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崇禎的性格入手。崇禎是個什麼樣的人?

大家可能都知道崇禎是個很勤奮的人,“雞鳴而起,夜分不寐”,二十歲出頭頭髮就白了,眼角也長了魚尾紋,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最不應該亡國的亡國之君。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


談遷在《國榷》中有評價崇禎的言論,十分精道。

先帝之患,在於好名而不根於實,名愛民而適痡之,名聽言而適拒之,名亟才而適市之;聰於始,愎於終,視舉朝無一人足任者,柄託奄尹,自貽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與桀、紂、秦、隋、平(漢平帝)、獻(漢獻帝)、恭(宋恭帝)、昭(唐昭宣帝)並日而語也,可勝痛哉!

崇禎是一個很自負的人,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漢文帝,本來是馬屁之言,但是崇禎聽了十分的不高興,他認為漢文帝只是一箇中上等的皇帝,覺得拿漢文帝和自己比不值一提。還有一次輔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禎帝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摘自《三垣筆記》)前半句絕對不是崇禎的謙虛之言,他打心眼兒裡是覺得唐宗宋祖之類的人物比不上自己。

自負的後果導致了他極度的

虛榮,他很愛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面子耽誤了和滿清議和,耽誤了南遷圖存,耽誤了和李自成議和,甚至直到臨死前,他都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把明朝的滅亡歸咎於大臣的無能。這樣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不會承認他的錯誤,何況清除閹黨是他人生的一大亮點,是他唯一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殺了魏忠賢?


其次,崇禎是一個剛愎自用,薄情寡義的人,對大臣有功不給賞,犯了錯還要背鍋,在位十七年來,不知道幹掉了多少大臣,光首輔就幹掉了兩個,要知道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四位首輔是被皇帝殺掉的,可以說崇禎是很刻薄的,對寵信的大臣猶如此,更不要說給他上位製造了重重阻力與障礙的魏忠賢了。

曹化淳能得到崇禎的寵信說明他肯定是很瞭解崇禎的,基於對崇禎的瞭解,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說這話的,這話無異於打崇禎的臉,崇禎是絕不會饒了他的。

接下來再說一下關於這段記載的另一件事,也就是崇下密旨命人給魏忠賢收屍。

魏忠賢是什麼時候死的?天啟七年十一月,也就是在崇禎當上皇帝后三個月不到的時間。

魏忠賢是怎麼死的呢?《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

  “十一月,遂安置忠賢於鳳陽,尋命逮治。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縊死。詔磔其屍,懸首河間。

魏忠賢在阜城自縊身亡後,崇禎皇帝並沒有就此放過他,不僅將其重新加以凌遲之刑,還將其頭顱懸掛於河間府的城門之上以示懲戒。

魏忠賢死於天啟七年,而關於這段記載的時間應該是崇禎十七年,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十幾年的時間魏忠賢的屍骨恐怕早已蕩然無存了,想收屍基本上不可能。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這件事是無中生有的,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正史中關於這件事也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