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大明王朝衰亡的重要推手

在古代,太監專政是普遍存在的,它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許多朝代因此而滅亡,如秦國因太監趙高霍亂朝廷和內部鬥爭,最終導致帝國的滅亡。那麼,太監專政必然導致王朝的滅亡嗎?

魏忠賢,大明王朝衰亡的重要推手

明末天啟年間,大明朝廷出現了一位大太監。據說他號稱9999歲了,只比號稱萬歲的皇帝晚了一年,足以顯示他的權力之大。

這個人叫魏忠賢。進宮後,改名李進忠。在當上了秉筆太監之後,皇帝給他起名叫魏忠賢。

明熹宗皇帝時,他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他非常受皇帝信任。他是皇帝的心腹。由於權力過大,他也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皇帝對他的寵信助長了他的野心。他利用自己的地位排斥異見分子,專橫地統治國家。

魏忠賢,大明王朝衰亡的重要推手

人們“只知道魏忠賢,不知道皇帝”。這足以看出魏忠賢在當時的朝廷中擁有什麼樣的權力,即使是首輔大臣也沒法和他相提並論。

明末,明朝與後金之間的矛盾不斷,兩國之間的戰爭更加頻繁。有人認為,魏忠賢的專有權抵制了後金的進攻。沒有他的專有權,只會加速明朝的滅亡。這一說法合理嗎?

事實上,在天啟初期,魏忠賢開始獲得權勢,後金正處於發展階段,這個異族部落還沒有完全打敗明朝。如果明朝想要摧毀後金政權,那是有可能的。

在後金髮展的初期努爾哈赤知道,後金是不能正面與明朝軍隊交鋒的所以他選擇了先向明朝俯首稱臣,為自己的發展贏得了時間。

魏忠賢,大明王朝衰亡的重要推手

當時的明朝正處於黨派鬥爭的泥潭中,明朝沒有多餘的注意力去關注部落政權是不是在其掌握之中有沒有反叛的意圖,以及它發展到什麼程度。這樣最終導致了後金政權的逐步發展和擴張。

天啟元年,即1621年,魏忠賢準備進攻東林黨時,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進軍一路攻佔瀋陽、遼陽等城市,打敗了明軍。隨後,努爾哈赤遷至遼陽,建立了東京城。但努爾哈赤的進攻並沒有引起魏忠賢的反擊。相反,魏忠賢更專注於與東林黨的鬥爭。他掌握了錦衣衛的指揮權後,開始攻擊東林黨。

當時,後金軍隊在遼東擊敗了熊廷弼等人,在廣寧、義州、錦州等地奪取了四十多座城堡。明朝的一些戰略城市被攻佔,形勢危急。

因為,在魏忠賢獨斷專行時期,後金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奪取了許多城市,但他始終專注於東林黨的戰爭,忙著讓全國各地的人民為他建造祠堂,這表明他的管理沒有耽誤明朝的滅亡。

他不僅沒有在明朝的延續中發揮作用,而且還參加了霍亂朝廷,參加了黨的鬥爭,殺害了賢良,大規模修建了自己的生祠。可以說他為明朝的滅亡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魏忠賢,大明王朝衰亡的重要推手

他在歷史上很有名。無論在官方歷史上還是在野史上,他都是破壞大明王朝國運的罪魁禍首,是暴政和陰謀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