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

点主页发现美


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的理想是想做官。

以下是我的理由:

李白是一位诗人,很多人都觉得他放纵不羁,对官场上的阿谀奉承十分厌恶,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想做官。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看似洒脱,不畏权贵,但其实只是自己逃避官场的借口。他真的不想做官,不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吗?当然是否定的。

正是因为他饱读诗书,文采飞扬,以至于更想在政绩上有所作为,而不是去当一个陪皇帝作诗玩乐的闲差。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不被看中,才华难以施展,才放弃了自己的仕途,选择归隐山林。

正是因为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绝世诗篇,也正是因为官场的黑暗使他归隐山林,留下千古名篇。


红专公社


我个人观点是李白有生之年是出仕贯穿一生。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出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喜爱,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他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李白四处拜见名流,呈献自己的诗文,希望有人能举荐他做官。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按赋中有“臣白美颂”等字样,疑太白曾以此赋在东都洛阳进献玄宗。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李白《明堂赋》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谋求官位,其写作时间为开元二十七年拆毁明堂之前,他赋明堂一是为了谋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走献赋之路,这是真献赋谋仕的原因。

后来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享受人生金山


诗人官瘾谁称最?唯有诗仙李青莲!

古代诗人,没有一个人不想当官!而且这是绝对的,没有例外!所有的隐居和避世都是因为当不了官,或者当不上大官。也就是说实际的官职低于他想要的官职!

李白有一个很特殊的偶像叫做冯谖,他的经历很能反应李白的功名之心。冯谖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的门客,初次见孟尝君时穿得破破烂烂也不够尊重,但是孟尝君还是留下了他。过了几天他就弹着长剑高歌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到后便给他鱼吃,然后过了几天他又弹着长剑高歌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又给他安排车子。后来这个冯谖为孟尝君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成就一番佳话。

这个故事有几个潜台词。

一是,冯谖此人高傲,高傲到喜欢提出非份的要求,苛刻的条件,并且喜欢折磨主人,引伸为清高。

二是,孟尝君此人大度,不计较,并且在后来始终全心全意的相信冯谖,并且引为重要属下。

李白自比冯谖,所以希望皇上或权臣是孟尝君。

李白在办事能力方面能否和冯谖有一拼之力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李白在脾气上做成了冯谖。

最大的悲哀是,没有一个皇帝或权贵做孟尝君!

经常在诗里说要“明朝散发弄扁舟”,结果皇帝一个诏令他就高兴得“仰天大笑出门去”,动不动在诗里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结果听说韩朝宗要见他,高兴得大拍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得罪过两个长吏(按职务相当于省委副书记),在给这些人的信中都在含蓄地表示自己想当官!不是小官,而是大官!

李白太傲了,他希望皇帝,希望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求着他当官,当大官。然而自己却低不下头来。

时代变了。

科举之前,是皇帝主动找人才,自然要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科举之后,皇帝说了,你们要是人才,就主动来长安找我罢!

李白在太平盛世时期,套用战国及乱世的人才策略求取官职,显然行不通。

行不通便伤心,便生气,便怨忿,便写诗人五人六,指东打西。所以,心情一旦不爽,就要学道,就要炼丹,就要修仙,就要避世。

古代诗人都是这个样子。陶渊明想当官,杜甫想当官,贾岛相当官,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前也想当官,还有陆游,稼轩,哪怕是淡泊名利如纳兰容若,也想当官,只不过后来变得恐惧,所以不想当官。他的不想不过是自保而已。

嘴上说不想当官,然而心理总是出卖自己。

天真的就像一个自尊心爆棚的少女!

好听一点叫娇蛮可爱,不好听一点叫做无理取闹。

民国以前,文人只有当官一条路!

李白?

何须求游宦?天命是诗人!


亦有所思


先点明主题: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一直是做官。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李白生活的年代,是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盛行儒家学的。儒家学提倡的就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当官,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地刻在李白的脑海里。这是李白一直想做官的最主要原因。

二、李白常以不世之才自居,认为自己有一定实力,具备做官的条件,所以一直没放弃做官的理想。

三、李白做官想做的还是大官,他的偶像是姜子牙。有诗为证:‘’奋其职能,愿为辅佐君王,使天下大定,四海归一‘’。

从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李白一直是想做大官的。

现实情况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李白的性格特点是当不了官的,就像一个大男孩,没有丝毫官场情商,不懂收敛自身,只有浪漫的性格,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看李白归隐

一直想做官一直没做官,李白选择了归隐的方式,一是能寄情于山水,二是有吸引统治者注意的可能。

李白能成为一代诗仙,也是阴差阳错,如果李白真正当了大官,也很有可能没有今天的李白了。


草原文化站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是李白众多诗句中的一句,李白的很多诗都能体现,他是想出仕的,但是壮志难酬。李白自恃才高,是为相为侯的材料,但是郁郁不得志,

得不到重视。不得不寄情山水,把酒仗剑,放浪形骸。

因为李白身世的原因,所以在出仕与入仕之间纠结,痛苦。不得不一身才华赋诗书。方有这许许多多传世不朽之作。

归隐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这一生从未放弃过扶摇直上的想法。

李白是个相当自负的人,从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就能看出,他不愿意屈从。

所以李白这样自傲自负的人,是很难心甘情愿归隐的。

不过李白的仕途用一句来说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迫使他不得不归隐。

不过他的归隐确没陶渊明来的洒脱。看不透,看不穿。他不懂人生路条条,此路不通,就该换一条,他虽然是这样做了,可是过不了心境这一关,为难了自己一生。



一介书笙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如此豪情壮志的诗句仅你一人而已,诚然,我也读出了你的壮志,你的抱负,你的心愿:你是想出仕的。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可谓家喻户晓, 他的诗词,给人的印象是潇洒不羁,不沾俗世烟火的。他的铁杆粉丝哥们杜甫曾这样形容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然而,李白当真“视权贵如粪土,视金钱为身外之物”吗?

恐怕并不是这回事。

公元735年的夏天,34岁的李白应友人元演之邀,去到太原,意欲寻求机会。但是辗转三晋,过了半年,却始终没有机会,寻到一官半职。于是在这年秋天,无奈写下了一首诗《太原早秋》,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不能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悲痛之情。我们具体可以看一下这首诗: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天宝年间,42岁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下,终于陛见玄宗。玄宗见李白诗才出众,对答如流,很是赞赏,令其供奉翰林,陪侍自己左右。然而这样却引起了同僚的嫉恨之心。而抱着经世济民思想的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却日渐厌倦,开始犯起了文人的通病——纵酒疏事。他曾在喝醉酒的状态下起草诏书,并且乘醉令皇帝近侍高力士脱靴。

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就这样几次三番之下,李白失却了玄宗欢心又开始浪迹天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然而在恶劣的环境下李白仍不掩自己的仕途热心,可能在他的心中,认为自己真正的机会终于来了:当初玄宗召唤的姿势不对,如今的永王另有倚重。然而

他为李璘作《永王东巡歌》,其踌蹰满志的心理表露无遗: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沙。

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希冀,只可惜诗人的抱负没有得到伸展,不久永王兵败,李白被牵连入狱,并判流放夜郎,后遇赦放还。

之后,李白一直流转于浔阳、宣城。终不得志。

可见,李白一生为仕途的奋斗从未停息过。


陈大圣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说出了李白想施展报复的广阔胸襟!然而最后结局不是称心如意,正如那首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那就是万古凄凉,壮志未酬,白发丛生,怎能不让英雄泪满襟。李白那首,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岁月远去,朋友别离,事业不如意。看着长江天际流,别是一番悲壮的滋味。

李白诗词歌赋,多数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对祖国山川感情深厚。爱祖国大好河山,就是爱祖国。只是空叹报国无门!以诗词作伴,不如更好的说和祖国大好河川做伴。保国之心矢志不移。



清华记着


李白平生志向是出仕、匡扶国家,而且志向非常宏大。

李白在诗歌艺术上,是旷世奇才,在唐代登峰造极,是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风格多样、变幻万千、雄奇飘逸、自由奔放。

要说李白的理想,要从他年青说起。

李白生在碎叶,年少就才气横溢,后隐居于岷山,读书潜修。历史上的绝顶高人,大都如此,看出来了吧!

总是隐居,名声不在外,不能被“三顾茅庐”。于是,24岁那年,仗剑而出。一是游历了湖南湖北、山东山西、四川陕西等地,广交名流,声名远播。二是他有宏大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白还是想走仕途,出官坐相。

但造化命运弄人。他41岁才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可是只待了三年左右时间,因为他真直狂放、蔑视权贵,故受高力士等小人馋毁,自己觉得无法施展才华和志向,所以请辞回山,又开始游历。

安史之乱时,被永王李璘召为幕宾,偏又受李璘失败牵连,入狱且被流放夜郎。说白了,就是“缺乏政治头脑”,才智高没遇到明君,仕途不顺。

晚年依靠他的选房叔叔,61岁仙逝。

最后以李白的几句诗收尾: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九思堂笔记


李白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聪明,受过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兴趣广泛,有宏大报负,习剑学诗,读"百家″(诸子百家)。青年时期,在全国各地漫游。历览名胜,行踪几乎遍及半个中国,比较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结交了许多名士,写下了许多诗篇。游历中,经友人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供奉瀚林,在此期间,目睹了朝政腐败,权贵专擅,对现实有了较清醒的认识,由于政治上不受重视,屡遭馋毁,被迫离京,过上饮酒赋诗,求仙访道,狂放飘泊的生活。

安史乱起,出于爱国热情,参加了永王李璘争夺王位中失败而受到牵连,被判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大赦。晚年流落东南,病殆于族叔李阳冰家,终年62岁。

李白早年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怀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报负,也接受了道家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返于自然的影响,又兼有游侠酒徒的气志,由于与当朝政见不同,又不愿攀附权贵,鄙夷世俗,感到自己的报负不能实现,对朝廷彻底失望。

李白一生,以他的才华写的诗词,用豪放的笔调抒发自己的理想,强烈抨击黑暗腐朽政治,讴歌爱国英雄主义,描绘祖国壮丽山川,语言清新,想象丰富,风格雄奇奔放,现存诗九百多首,为祖国文化留下一笔宝贵遗产。

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呢?!


鸿英22


实际上李白虽然冒着仙气,但同时也有着世俗的一面,他终生都渴望济身朝堂,成为真正权贵的一员。

他年轻时,希望自己能像汉朝司马相如一样,直接被皇帝点赞加Ⅴ。干谒成都。

主要拜访四川益州刺史苏颋,献上自己的《明堂赋》《大猎赋》等文章,苏颋看了夸奖道,此子天才英丽。并向朝廷推荐,后来就没有下文。李白又拜访渝州刺史李邕,可李邕不鸟他。这条路也没有走通。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桓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所谓干谒,是唐朝赐给寒门子弟一块敲门砖,相当于保送大学,入成都干谒失败后,李白回川读书,然后游安陆娶媳妇。老婆是当地望族,曾经高官许圉的孙女,为了仕途,李白入赘许家。

直入长安。有了这层关系,在朋友的推荐下,李白干谒当朝老宰相张说,可张说年事已高,不久就挂了。这条路又完了,李白在长安郁郁寡欢。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归隐南山。李白在名山大观求仙问道也是为了仕途。因为历朝历代许多隐士名仙都被皇帝请出山,创天地之伟业。李白决定在这条路上试试,往终南山访玉真公主,去嵩山寻司马承祯。遇同道友人元丹丘一起吃菖蒲求绝学。元丹丘被师唐玄宗诏进官授道法,他与其他道友共同推荐李白。玄宗下诏召见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

……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梦碎长安。在长安能被天子诏见多么荣幸,李白终于在头条加上大Ⅴ了。就可以在朝廷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负。可在唐玄宗眼里,他只是个帮闲角色,玄宗说,赏名花,对美人,焉用旧词乐,唤李翰林写诗。李白倍受打击,在长安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没有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在目睹权贵们腐败黑暗,李白在长安翰林院里没有一天是开心,仕途仕途,这就是我用毕生追逐的东西,最终李白离开长安,大唐盛世也随着暗淡下来。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