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當年入侵阿富汗到底有多大傷亡?阿富汗拖垮了蘇聯的說法成立嗎?

大東北的小豆包


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這個結論顯然是不存在的,儘管一些後人在總結歷史教訓的時候,經常把阿富汗戰爭與越南戰爭對等,但長達十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真的沒法拖垮蘇聯,儘管在上世紀80年代蘇聯自己也開始奄奄一息。

不可否認的說,阿富汗戰爭是冷戰開始以後蘇聯所進行的最大軍事行動,前後歷時十年耗費美金200億以上,前後動用軍隊150萬,在冷戰時期蘇聯所採取的單個軍事行動中,阿富汗戰爭的耗費的確名列前茅,但想指望這樣的戰爭來拖垮蘇聯,顯然是達不到的,縱然阿富汗游擊隊得到了諸多國家甚至是亞洲某國的大力支持,但想憑藉著這樣的力量來打垮擁有近600萬軍隊的蘇聯,簡直是天方夜譚。



談經濟上的耗費,表面上阿富汗戰爭動用蘇聯軍隊100萬之多,但對於長達十年的戰爭而言,蘇聯每年動用的軍隊不過十萬人,可見阿富汗游擊隊雖然始終纏繞著佔領軍,卻沒有讓蘇聯真正拿出棺材本,即便跨國作戰產生了巨大的耗費,但對於擁有近600萬軍隊的蘇聯來說,阿富汗戰爭的耗費再怎麼翻番,對於保持著龐大軍力的蘇聯來說也足夠可以應付。



談人員方面的損失,十年的阿富汗戰爭,蘇聯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不過15000人,平均每天不到五個官兵死亡,這種損失對於蘇聯而言簡直是毛毛雨,而阿富汗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什麼?超過100萬人死亡和500萬人淪為難民,對於一個僅有2000萬人口的阿富汗來說,這樣的損失已經不僅僅是傷筋動骨,而是致命性的重創,要說拖垮,真正拖垮的也是阿富汗自己,有意思的是十年之後蘇聯撤軍時,在當地還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混血兒,即蘇聯駐軍諸多官兵為解決寂寞與阿富汗當地女性所生的孩子,略顯誇張的說如果阿富汗戰爭能夠繼續持續進行,隨著大量阿富汗本土居民的逃亡和蘇聯持續不斷地“換種”,阿富汗境內說不定會誕生新的民族。



很多人過於誇大阿富汗戰爭的作用,無非是想更多的證明蘇聯在這場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不義,但事實上縱然阿富汗的背後有眾多支持,但僅憑藉著他們自己根本無法與強大的蘇聯抗衡,甚至蘇聯根本沒有在這個國家的身上耗費太多的精力,真正拖垮蘇聯的,還是本國的局勢。

80年代末期隨著蘇聯經濟和政治體系的崩潰,蘇聯已經失去了爭霸世界的資本,但儘管如此病怏怏的老虎仍然具備了殺傷力,但更加致命的是這隻老虎的身上不止插著阿富汗一根血管,十年中越作戰高達上百億美元對越南的自助,對古巴的支持,對眾多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以及對其他世界地區多場局部戰爭的背後干預,一根阿富汗的血管抽不幹蘇聯這隻老虎的血液,但眾多血管一起插在蘇聯的身上,蘇聯遲早是要吃不消的,真正拖垮蘇聯的,還是不知深淺的貿然擴張!


遼寧資深球迷


這種說法不對。


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而整整十年內蘇軍損失多少?

累計傷亡5萬餘人,死亡只有一萬多人!

相比阿富汗死亡100萬,雙方死亡比為100:1!

也就是沒死1個蘇軍士兵去,就要死100個阿富汗人。


蘇軍雖然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耗資450億盧布。但阿富汗蘇軍始終只有10萬規模,所以對蘇軍的壓力並不大。

蘇軍之所以從阿富汗撤退,注意是因為蘇聯瀕於解體。

事實證明,游擊戰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游擊戰的代價太大,不是所有國家可以承擔的。

自然,蘇聯徹底掌控阿富汗也不容易:蘇聯雖然佔領阿富汗只用了幾天時間。但蘇聯的入侵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激烈反抗。在蘇聯勢力根本無法達到鄉村和偏遠山區地方,所有的阿富汗人參加了游擊隊,抵抗蘇聯的入侵。對蘇軍進行侵擾和襲擊。阿富汗傀儡政權也根本無法對阿富汗進行有效的治理。政府裡反戰人員給游擊隊輸送情報、給養、軍火,所謂的阿富汗政府軍甚至直接反水有的人甚至直接加入了抵抗。



說白了,蘇軍雖然佔領阿富汗,卻難以建立穩定的政權而已。


薩沙


蘇聯在阿富汗的傷亡並不算大,拖垮蘇聯的說法很難成立。1979年到1989年十年的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受傷35478人,總傷亡不過5萬人。

這點傷亡別說對於當時的蘇聯,即使對於現在的美國,其實都不算很大的問題。2003年開始的伊拉克戰爭,到2011年戰爭結束,其實傷亡人數已經和蘇聯在阿富汗是一個級別了。但不會有人認為伊拉克戰爭拖垮了美國吧。



2003年美國摧毀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對付薩達姆政權正規軍看起來不廢吹灰之力,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很難讓人覺得和印象中蘇聯陷入泥潭的阿富汗戰爭有啥可比性。但之後持續多年的戰爭中,美國人雖然優勢遠遠比當年蘇聯大,傷亡人數卻達到了同一級別。

2003-2011年,美國在伊拉克陣亡4869人,4403人死於事故,總死亡9200多人,受傷32753人。美軍總傷亡四萬多人,十分接近蘇聯在阿富汗的傷亡。加上美國同期的阿富汗戰爭,美國在這兩場戰爭中的傷亡已經超過了蘇聯當年在阿富汗。

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兩場戰爭給美國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但肯定不會有人認為對於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更別說拖垮亡國了。

蘇聯社會對傷亡的承受力,更大大強於美國。屍山血海的蘇德戰爭中,隨便一個大規模戰役中,幾天時間蘇軍的傷亡就超越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的傷亡了。

蘇聯是阿富汗的鄰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後勤比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難度要小的多,戰爭耗費也不算大,對於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遠沒有到不能承受的地步。

綜合來說,阿富汗戰爭對蘇聯的負面影響,頂多和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負面影響相當,遠遠小於越南戰爭對美國的負面影響。蘇聯的崩潰,阿富汗戰爭的影響因素很小,主要還是自己的內部問題造成的。


仁勇校尉


先說觀點:阿富汗戰爭確實讓蘇聯勞民傷財,削弱了蘇聯的國力。但要說拖垮蘇聯就有點誇張了。



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呈現蘇攻美守的局面,為了達到稱霸全球的目的,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妄圖以阿富汗為跳板,打通連接印度洋的通道,以威脅中東,迂迴包抄歐洲。應該說,蘇聯很快就佔領了阿富汗主要國內城市,但也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阿富汗的遊擊武裝在美國等國的軍事支援下,一直堅持抗爭,對蘇軍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軍費壓力,最終於1989年黯然撤軍,持續10年的阿富汗戰爭以蘇聯的失敗收場。這場戰爭,蘇聯的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削弱了蘇聯的國力。



但是,要說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是不恰當的。蘇聯的解體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內部因素:蘇聯國內政治體制僵化,腐敗叢生,社會經濟陷入停滯。二、外部因素:推行大國沙文主義,發動多場戰爭,勞民傷財;被美國拖入軍備競賽的陷阱,耗盡了最後一點國力。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矛盾有兩方面,即內因和外因,它們是辯證統一的。內因決定事物發現的方向,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蘇聯的內部問題才是蘇聯解體的最根本原因,阿富汗戰爭只是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的其中之一,不能說不重要,但是遠遠達不到拖垮蘇聯的地步。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指正。


執著不屈


根據蘇聯方面統計,十年阿富汗戰爭蘇軍一共傷5萬人,陣亡一萬多人。這點傷亡甚至不如衛國戰爭時期一場激烈點的局部戰鬥。


要知道1944年1月到1944年6月,蘇德戰場蘇聯紅軍不到半年時間就有超過50個師、旅級別單位從蘇聯紅軍編制表裡被撤銷。


相比衛國戰爭,蘇聯在阿富汗十年戰爭也不過傷5萬人,陣亡一萬多人,充其量傷亡都沒超過10萬人。


這樣的傷亡如果放在美國,可能很嚴重,但是對於蘇聯來說真不算什麼。


至於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或者這麼說,別說物質層面,就是精神層面阿富汗戰爭對蘇聯的衝擊都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更別提所謂拖垮蘇聯了。


十年阿富汗戰爭蘇聯總花費了460億盧布,按照勃列日涅夫時代國際通行的盧布與美元換算比例,2:1或者3:1計算,十年阿富汗戰爭多則230億美元,少則160億美元。


平均到每一年,蘇聯不過花費23億/16億美元在阿富汗戰場。


而根據美國中情局1981年對蘇聯實際軍費的估算,1980年蘇聯全年國防開支為175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1150億美元開支。


從1965年開始,蘇聯國防開支就已經和美國相當了。


以阿富汗戰爭平均每年23億美元軍費開支計算,蘇聯在阿富汗戰場一年的軍費開支只佔1980年蘇聯全年國防開支的1.3%左右,不能說無足輕重吧,但是這點軍費開支要拖垮蘇聯,顯然是不可能的。


拖垮蘇聯的不是阿富汗戰爭而是1980年代全球石油價格普遍下降。


在1980年代,蘇聯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和食品。因此,蘇聯經濟狀況直接取決於世界油價和穀物價格的波動。


1985年世界油價暴跌才是蘇聯1980年代後期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十年阿富汗戰爭不是。


蘭臺


1988年蘇聯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在蘇軍撤離阿富汗以後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戰爭總計耗費200億美元。

上世紀80年代,蘇軍總兵力超過500萬,年度軍費預算超過1000億美元。

阿富汗戰爭對於龐大的蘇聯帝國不過是一場小感冒,把蘇聯解體歸結為阿富汗戰爭,實則是為蘇聯社會制度的弊端找一塊遮羞布。

二戰以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以意識形態劃線,形成了橫跨世界各大洲的鐵幕,赫魯曉夫時代,美蘇關係有所緩和,但雙方的軍備競賽卻愈演愈烈,勃列日涅夫年代,蘇聯藉助石油價格高漲的戰略機遇,形成了全面進攻態勢,而美國由於越戰及國內發展的影響,不得已轉入守勢,給了蘇聯自我膨脹的機會。

自我感覺良好的勃列日涅夫趁機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聲稱“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利益”是“最高主權”高於一切,因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各“兄弟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為干預其他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蘇聯也從大國沙文主義完全轉向霸權主義,在全球大肆擴張,而扼守中亞,連接波斯灣的阿富汗就成為蘇聯日思夜想的肥肉。

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中有這樣依據臺詞:願全能的神保佑我們遠離兇猛的獅子、劇毒的眼鏡蛇和阿富汗人的復仇。

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的阿富汗,民風彪悍,一度被稱為“大國的墳場”,但生性對土地貪婪的俄國人偏偏不信邪,1979年蘇聯全面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權,企圖建議一個以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為首的親蘇政權。

如果時間倒退五十年,蘇聯的做法並無不妥,二戰以前各大國都是採取類似套路擴充地盤及影響力。

但時代變了,還用老套路,問題就大了。

首先是世界各國強烈反對,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惜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並從經濟外交軍事等對領域對蘇聯進行制裁。

而阿富汗內部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和宗教信仰也大大加重了蘇聯佔領的難度,加上美國不斷的暗中援助,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不斷遭到打擊。

可以說,蘇聯入侵阿富汗得不償失,不僅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跳板,還損失巨大。

但要說阿富汗戰爭導致蘇聯解體,就言過其實了。

蘇聯經濟發展的基礎源於斯大林時代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體制”,這一體制的優點在於權力集中,動員能力強,掌控力強,衛國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進入和平年代,制度的弊端就開始現象,效率低下,人浮於事,貪汙腐敗,缺乏創新。

赫魯曉夫上臺後,曾對斯大林體制做了一些改革,但這些改革大多小修小補,無法從根本上彌補制度缺陷,加之當時蘇聯情況尚好,對改革的需求並不迫切。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為穩固權力,在改革的基礎上又做了倒退,蘇聯社會開始變的腐敗不堪,岌岌可危。好在他運氣好,趕上國際石油危機,靠出賣能源過了幾年好日子,在外人開來,蘇聯國力高漲,一度要壓過美國。

但這種高度依賴能源的經濟模式隨著中東局勢的穩固而變的失去作用,上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開始走下坡路,里根總統上臺後,敏銳的抓住機會,從多方面對蘇聯發動進攻。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曾寫道: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光是慣性,也足夠她維持好多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蘇聯就陷入到這種慣性中,一來是她幾十年積累的家底足夠苟延殘喘,二來她強大的慣性把一切試圖改革的努力碾得粉碎。

從這個角度來說,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也就不可避免,許多人認為戈氏不從經濟領域動刀,片面對政治進行改革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殊不知蘇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鐵板一塊,戈氏有心無力,根本改不了。只能寄望於通過政治改革來掌控權力,然後推動經濟改革。

可惜戈氏能力有限,蘇聯社會更是積重難返,改革不僅沒有帶來預想的成果,還完全失控,最終國家解體,制度變遷。

與深藏水下的緩慢而劇烈的社會變革不同,擺在明面上的阿富汗戰爭就被看做是蘇聯走向衰落的風向標,一個爭霸世界的帝國竟然在9年後從小小的阿富汗狼狽撤軍,失敗的意義不言而喻。

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在國內市場廣大,與我們早期的教科書有很大關係,這種片面的說法實則是一種誤導,把有限的外力作用說成是組織變革的主要原因,與上世紀經常提及的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有幾分類似,簡而言之,就是把鍋甩給別人。

不是我軍無能,是**太狡猾。

列寧同志說過: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如果一個組織本身是健康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免疫力,縱然有再多的外力,也無法動搖其內部的根本。

蘇聯在二戰以後走上了爭霸世界的道路,本質上來說早已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不再代表廣大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他們在治國理政方面,把維護自身統治作為首要目標,背離了最初的信仰和群眾基礎,加之治國無能,國民經濟衰退,導致離心離德。

蘇聯解體前,一份民意調顯示,超過半數的蘇聯人對蘇聯前景不報指望,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調查對象是蘇聯體制內人員。

失去民心,才是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倒塌的罪魁禍首。



日慕鄉關


蘇聯人在阿富汗遇到的情況,和美國人其實都差不多。

來看一下兩家人家在阿富汗的傷亡情況。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打了8年,當然也是圍剿各路反對派的8年,蘇軍陣亡約1.5萬人,受傷4萬多人,而阿富汗人死亡超過130萬,500萬人成為難民。

美國入侵阿富汗戰爭,打打停停,也要18年了,美軍陣亡2200多人,受傷好幾千,阿富汗塔利班陣亡超過2萬人,平民死亡則預估超過十萬。

在阿富汗,美國人和蘇聯人一樣,每天扔進去超過一億美元,蘇聯這8年扔進去200多億美元,摺合今天的美元超過上千億,再加上永遠流不完的血,阿富汗成了這2個帝國止不住的傷口。

當然,他們最終失敗的原因眾所周知:他們能打贏每一場戰鬥,卻最終輸掉了戰爭。

在別的國家,他們只要推翻了一個政府,解除了敵軍的武裝,這個國家的抵抗也就停止了。

可這是在阿富汗,阿富汗歷史源遠流長,但歷史上,長期都是各自為政的部落長老管理體制,即使在二戰後建立了統一的國家政府,政府的權力也僅僅只能控制一些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廣大的鄉村山區,政府根本無力管理。

可以把阿富汗政府理解為中國古代的周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天下的諸侯只是表面上服從而已。

所以,雖然蘇軍推翻了阿明政權,但阿富汗全國的抵抗才剛剛開始……

當年蒙古西征,採取了一貫的屠城政策,殺光一切膽敢抵抗的人,才征服了這裡。

但是現代社會,蘇軍顯然不可能這麼做,雖然也有無數的平民死於蘇軍槍炮之下。

無止盡的游擊戰,永遠消滅不完的游擊隊,最終,蘇軍只能灰溜溜地回老家了……

當然,在阿富汗的失敗並不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因素,最多也只是一個加速其垮臺的助推劑罷了。

蘇聯的垮臺是多方面的,最主要還是它過於窮兵黷武,在1980年代經濟已經開始不斷下滑的情況下,還在繼續實施全球擴張,試圖與美國繼續爭奪霸權,在自己已經很窮的時候,還要繼續向許多國家提供各種軍事和經濟援助,這成了蘇聯巨大的負擔。

在經濟上,由於蘇聯長期偏重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導致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輕工業和農業長期發展失衡,再加上幾十年如一日的僵化的管理體制,這種情況到了1980年代,已經嚴重製約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使得蘇聯發展甚至陷入了倒退。

1980年代的蘇聯,儼然已經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巨人,內部矛盾叢生,外部暗流湧動,而戈爾巴喬夫的“系列政策”更是把這一切矛盾都迅速激化,最終各種矛盾總爆發,並徹底把蘇聯送進了歷史墳場。

而在蘇聯最危急的時候,以葉利欽為首的反對派,率先向蘇聯發難,策動俄羅斯聯邦獨立,最終蘇共的統治基盤全面瓦解,蘇聯徹底不復存在。


雲中史記


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九年的戰爭。蘇聯原預計在3個月內結束。此次入侵被認為是其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蘇聯的由盛轉衰,其為解體原因之一。

關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傷亡,我查了許多資料,官方給出的的數據如下:

蘇聯人員損失情況(官方數據):

14,453人陣亡

53,753人負傷

417人失蹤,

415,932人生病

修正預估:

15,051人死亡

KGB克格勃損失576人

蘇聯裝備損失情況:

118架戰機

333架直升機

147輛坦克

1,314輛裝甲運兵車

433門大炮和牽引車

1,138臺無線電或指揮車

510輛工程車輛

11,369輛卡車和油罐車

阿富汗的聖戰者們普遍相信是自己導致了蘇聯垮臺,本拉登曾聲明說“蘇聯的解體……歸因於真主阿拉的意志和阿富汗的聖戰者”。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蘇聯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但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還是其制度體制存在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片面的歸咎於對阿富汗戰爭。


安步過客


說阿富汗拖垮了蘇聯並非是沒有道理!

阿富汗在歷史上雖是名不見經傳,但其卻實實在在當的起“帝國墳場”這個名頭,蘇聯入侵阿富汗,雖導致阿富汗100多萬人死於戰火!

但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阿富汗楞是將這個超級大國拖入戰爭整整十年!打破了蘇聯速戰速決的計劃,且在這十年間,蘇軍付出了 14490人的代價,財力物力更是無數!


當時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同蘇聯軍隊正面剛,但阿富汗人顯然很清楚這個道理,正面剛不行,那就打游擊戰!

恰好阿富汗山多谷深,地形複雜,不利於大部隊展開,卻十分利於游擊戰的開展,且阿富汗人世居於此,對地形十分熟悉,對開展游擊戰更是如虎添翼!

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前後耗資200多億美元。

可以這樣說,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日夜不停的“流血的傷口”。


這嚴重削弱了蘇聯的國力,從而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更是為日後蘇聯解體埋下隱患。

可以說,阿富汗戰爭雖不是拖垮蘇聯的決定性因素,但卻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而導致蘇聯內部一系列政治經濟問題的產生!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便開始著手對蘇聯進行改革,其中很大一個舉措就是從阿富汗撤軍,可見當時的蘇聯已經經不起繼續這樣折騰下去!

可以說,阿富汗戰爭確實是影響深遠,蘇聯看似佔了優勢,其實其本身才是最大的輸家!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十分感謝!


Mr農村大姚


1979年的聖誕節之際,正當西方各國沉浸在節日狂歡的氣氛之中時,蘇聯人悍然發動了武裝入侵阿富汗的戰爭。12月27日,蘇聯出動6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不宣而戰,開啟了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沼的艱苦歷程。

戰爭開始時,強大的蘇軍憑藉自己的鋼鐵洪流,在短短一週的時間裡,就迅速地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但最終的結局卻是把蘇聯搞得狼狽不堪,在勉強支撐10年後,不得不灰頭土臉地宣佈撤軍。

(入侵阿富汗)

這次戰爭對蘇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蘇聯一個“不斷向外滲血的傷口”,同時也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麼,蘇聯在阿富汗傷亡有多大?蘇聯最終是不是被阿富汗給拖垮的呢?

一、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

由於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處於亞洲的“十字路口”, 佔據歐亞大陸橋的樞紐位置,被譽為“世界島”的中心,歷來都是大國的博弈場所。誰掌控了阿富汗,誰就有了充分的話語權。

同樣,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對蘇聯也相當重要,它需要阿富汗的地緣政治空間。通過阿富汗這塊跳板,蘇聯進可以一腳跨入印度洋,掌握其在印度洋上的出海口。退可以獲得足夠的戰略縱深,把阿富汗作為緩衝區。

在1978年4月,阿富汗“四月革命”後,人民民主黨人塔拉基上臺執政。雖然國內政局仍然動盪,各種矛盾錯綜複雜,黨內也爭權奪利,相互傾軋。但塔拉基畢竟是蘇聯人扶植的,極度親蘇。這段時間,蘇阿關係相對來說,還處在蜜月期。

1979年9月,阿明策動政變,執掌了阿富汗政權,並處死了塔拉基。蘇阿關係因此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阿明急切地想擺脫蘇聯的控制,不讓蘇聯染指阿富汗的軍隊和警察。而且在蘇聯幾次邀請下,他都不願出訪蘇聯。這對蘇聯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即使不能控制阿富汗,也決不能坐視它倒向美國。

在這些背景下,蘇聯對阿富汗發動了戰爭,意圖重組阿富汗的親蘇政權。

(阿富汗政變)

二、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的傷亡。

至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司令格羅莫夫正式宣佈“我是最後一個撤離阿富汗的軍人”截止,蘇聯結束了阿富汗戰爭。在整個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聯前後一共投入了150萬軍隊,耗資450多億盧布,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

同時這場戰爭也讓阿富汗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有130萬人失去生命;200多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500多萬人逃亡海外,淪為難民。

而且,因為這場鏖戰,間接催生了塔利班基地組織,為阿富汗的持續動亂,埋下了禍根。

雖然對於當時的超級大國蘇聯來說,幾萬士兵的傷亡和數百億盧布的經濟損失根本算不得什麼。不過,因為阿富汗戰爭,蘇聯也因此陷入了內憂外困的局面,得不償失。

(阿富汗游擊隊)

三、阿富汗戰爭確實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

當初決定武力入侵阿富汗,被認為是蘇聯“老人政治”的錯誤決策,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當時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已經重病纏身,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無法對整個阿富汗事件有足夠清醒的認識。而主張對阿用兵的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也對阿富汗的局勢缺乏深入的調研。在美國的壓力下,這個超級大國認為出兵阿富汗,不過是做個熱身運動而已。

戰爭的初期確實像他們預想的那樣。但隨著以美國為首的其它國家勢力的介入,蘇聯就這樣毫無徵兆地陷入了內憂外困之中。

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當即擬定了一整套對付蘇聯的辦法,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上全面對抗蘇聯。據統計,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耗資60億美元資助聖戰組織,幫助他們修建訓練營訓練戰士,購買武器,甚至直接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毒刺”防空導彈,給蘇聯飛機造成了很大威脅。

巴基斯坦也為阿富汗游擊隊提供庇護,成為游擊隊的大後方。不但為游擊隊提供大量的物資援助,還允許他們越過國界,逃避蘇軍的打擊。

同時,在中東地區,廣大的伊斯蘭國家把蘇聯的入侵行為,看成是對整個伊斯蘭的挑戰,很多穆斯林民眾以“聖戰”為名,加入了抵抗蘇聯的戰鬥中。赫赫有名的本•拉登,就是在這個時候羽翼漸豐的。

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非正義行為,198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奧運會上,多個國家拒絕參加。

蘇聯國內經濟因受累於長年累月的阿富汗戰爭而持續低迷,讓原本就遭遇發展瓶頸的集體經濟,更加困難。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反戰呼聲日趨高漲。

一場戰爭把蘇聯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讓它盡情體會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甚至包括本國人民的眾矢之的。

1991年,曾經的超級大國轟然倒塌,一夜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