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本事高超的公孙胜,为何率先离开了梁山?和宋江有关吗?

清山雅舍


今天我们来讲水浒中的一位高人公孙胜,此人是离开宋江最早的一位,他早早的看透宋江其人,最后归隐山林,有一个很不错的结局。

公孙胜是个牛鼻子老道,他通晓阴阳八卦、识五行运转、观天象、降妖邪。他的师父罗真人是位神通三界、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的世外高人。公孙胜抱负远大、志在千里。他学到一身本领后,不甘心在深山古刹中埋没此生,想在尘世中建功立业,因此伙同晁天王等七人智取生辰纲,劫富济贫。

公孙胜的两次离开都是因为宋江,想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第一次是看出宋江想夺晁盖的权,吴用在暗地相助,公孙胜名义上是晁盖的人,象吴用那样他做不到,只好置身事外;第二次是看宋江的受招安策略,哪有接受招安还能保留自己权力的好事,宋江的做法只会激起朝廷的不安,双方形成一种博弈,与其看着局势日益险恶,公孙胜不如眼不见为净。

公孙胜的名字可能大家会有点陌生,更多的人关注的吴用,其实吴用此人作为军师,身上总显得缺少一些仙道色彩,而公孙胜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公孙胜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法术远非吴用可及,因此两个人加在一起或许能够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而且早期的主要军事活动几乎都是公孙胜出谋划策,例如著名的智取生辰纲,完完全全就是公孙胜一手策划的。

公孙胜其实还有另一重身份,他对钱财也是比较喜欢的,当他听说生辰纲的事情后,边去找到了晁盖,他和晁盖合作,将生辰纲劫到手,如果没有后来官府的追捕,这些钱一定是被他们分掉的。

公孙胜是老资格的梁山元老,历经晁盖、宋江两朝不倒,非但不倒,而且还一直位列梁山革命集团领导核心层,最终在宋江自甘堕落为朝廷走狗、以众兄弟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时飘然出走。公孙胜是梁山的政坛长青树,最终全身而退,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公孙胜明白未来的梁山迟早要偏离预想轨道,自己是时候应该急流勇退了。于是,他酒宴之上借故回家探望老母为由乘机离开的了梁山。后来的发展也的确应验了公孙胜的预言,晁盖在曾头市身中毒箭不久之后便离开人世,虽然后来在宋江等人攻打高唐州之时,公孙胜因为义气再次帮助梁山,然而不久之后再次离开。入云龙公孙胜从此隐姓埋名,甘老林泉,据说公孙胜一直活到了八十二岁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正是因为他能够未卜先知,所以他的结局相对梁山其余众兄弟来说,也算颇为圆满。(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梦小卒


公孙胜在水浒一百零八将中名列第四位,地位尊崇,本领高强,但是在追随宋江打败方腊之后,为何率先离开了梁山?

《水浒传》中有一位神仙似的人物,那就是罗真人,罗真人是公孙胜的师傅。据罗真人所给出的官方消息,公孙胜追随宋江,被朝廷招安,并不是为了追求封妻荫子,加官进爵。而是命中注定有一段与众兄弟的情分。因而在宋江攻打方腊取得胜利之后,公孙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是辞别宋江回归罗真人身边。

宋江曾经陪同公孙胜拜见罗真人,罗真人在送别宋江时,对宋江提出公孙胜将会在帮助宋江攻打方腊胜利后,辞别宋江:

“将军在上,贫道一言可禀。这个徒弟公孙胜,本从贫道山中出家,远绝尘俗,正当其理。奈缘是一会下星辰,不由他不来。今俗缘日短,道行日长。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贫道,却不见了弟兄往日情分。从今日跟将军去干大功,如奏凯还京,此时相辞,却望将军还放。

也就是说公孙胜在完成攻打方腊的任务后离开梁山,是公孙胜早命中就定好了的,公孙胜并不稀罕朝廷的所赐的封赏,正是公孙胜的不贪恋红尘富贵,才得以善终。

但是,《水浒传》的读者们却因为不满宋江的力推招安,致使梁山英雄纷纷丧命的行为,对公孙胜的离开进行另一种解读,那便是公孙胜在宋江架空晁盖取代了晁盖之后,对宋江心生不满,早有离开梁山之心。

而罗真人又能够能掐会算,也算出公孙胜命中有此一劫,因此早早的要求公孙胜在取得大功之后急流勇退,以保天年。而在经历攻打方腊时,众兄弟死的死残的残,公孙胜也心灰意冷,顿悟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于是,在攻打方腊取得胜利后,辞别宋江,飘然远去。


萍风竹雨123


入云龙公孙胜,梁山座次第四位,与吴用一同作为梁山军师,参赞军机要务。按说这样一个元老级的人物,不应该轻易抛弃自己辛苦打下来的事业,那么公孙胜为何会率先出走,而且还走了两回,这其中是否与宋江有关联呢?

一下梁山

入云龙公孙胜本是一个道士,拜于紫虚观罗真人门下。他不甘一身本事无用武之地,于是便下山与晁盖等人谋划了“智劫生辰纲”事件,并且大获成功。

之后,他又帮助晁盖“火并”王伦,一举创下了这梁山基业,成为了新一代领导人之一。

可是不久后,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宋江上了梁山。这时,公孙胜借口回乡接母亲,然后竟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太奇怪了,按说他作为第二代梁山创始人,担任军师,座次也高,正是一展宏图之时,没道理突然离开。那么,公孙胜到底看到出了什么问题呢?没错,就是宋江的到来有问题。

公孙胜作为一个有着高尚侠义情怀的道士,本身就比其他人看得更加通透。

他看出了宋江表面客客气气、礼贤下士,实则是狡诈虚伪,拉拢人心,颇具野望。

本来这也不算是错,因为公孙胜也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但问题是他和宋江的野心不同。他的野心抱负是安济天下、福泽万民,可以说是一个有大爱的高尚道士。但宋江的野心确是在官场名利上,明显还是想通过招安回归官场。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宋江本就是文吏出身,怎么可能甘心一辈子做贼。

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当公孙胜发现宋江一来便有喧宾夺主的架势时,再看看胸无大志的晁盖,他看明白了梁山的未来与理想相差太远了,所以他毅然找了个借口离去。

二下梁山

公孙胜原本离开梁山回乡,但是宋江在攻打高唐州救柴进时,被高廉用妖法打败。没辙的情况下,派李逵和戴宗去请回公孙胜助阵。

原本公孙胜是不愿意回山的,因为那时宋江欲招安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但一方面是戴宗的态度十分诚恳,另一方面是他的师傅罗真人算定他尘缘未了,还需在人间历经此劫。但临行前,罗真人赐予他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意思就是让他打到幽州就要停下,到了汴梁就可以回来了。

最终,公孙胜依照师傅的指示,在打完辽国、田虎、王庆后,征方腊前再次离开了梁山。

公孙胜虽然选择离开,但是他对于梁山兄弟还是很有情义的,不但在危难关头出山相救,还帮助梁山培养了一个后备法师樊瑞。只是,他境界太崇高,看得太通透,知道梁山势必难成大事,晚景不保,所以也就不再强求,归隐潜修。


三味翁童


路过凑个兴,我来回答。

公孙胜在后文梁山受招安,并成为官军之后南征北讨后,第一个离开梁山,究其原因,我认为还要从他第一次离开说起。

公孙胜两次离开梁山,第一次离山已经注定最后的离开

公孙胜先有两次离开梁山。第一次在是宋江从还道村离开上了梁山, 而后梁山大宴两日后,第三天,公孙胜忽而有感宋江一家团聚,而后告辞返回蓟州。

第三日,晁盖又体己备个筵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未知如何

但此次公孙胜离开,实际上与晁盖众人还是有约定返回的。

也如与晁盖所言,“亦恐我真人本师悬望,欲待回乡省视一遭,暂别众头领三五个月,再回来相见,以满小道之愿,免致老母挂念悬望。”所以,这次公孙胜离开梁山似乎一是探师,而是探母,而且也告知晁盖只是暂别。

不过有个细节要注意,宋江是还道村受了天书,而后宋江返回梁山三日后,公孙胜就提出要离山探母,而且语句中也提到了他师傅罗真人悬望之说。公孙胜道术高超,罗真人更是本书中两个活神仙之一,所有劫数命运皆在其掌中指算中。

由此看里,此次公孙胜归乡探母也并非是主要原因,听闻宋江自还道村上山,又得天书之事,这个忽而有感可不仅仅是思念其母,跟其师傅罗真人回复使命,那倒是更为重要的。

另外,大家都知道,公孙胜实际是最早入晁盖七星小团伙的,显然晁宋二人,他更是晁盖心腹弟兄。宋江从还道村得天书上山后,已经触动了的道士高人公孙胜的某些指算了,探母是幌子,离开宋江或许却是真的。

这样就说的通后来宋江等人兵困高唐州,让戴宗、李逵搬请公孙胜时,公孙胜却不遵守当时与晁盖等人之约,躲避推脱不去的事情了。

公孙胜道:“重蒙列位头领看待许久,小道岂敢失信!回家参过本师真人,安顿了老母,便回山寨。”

可见,第一次公孙胜离开梁山实际上也是因为宋江上山的心有所动。

公孙胜最终离开梁山,是按照师傅指令

直到108位好汉,应天罡地煞之天书排位聚义梁山后,公孙胜倒也再不提起他的老母需侍奉的事情了。反倒是宋江屯兵蓟州后提出探访公孙胜之师罗真人之时,公孙胜再次说到了参见师傅,以及探望老母之事 。

公孙胜便道:“贫道亦欲归望老母,参省本师。为见兄长连日屯兵未定,不敢开言。今日正欲要禀仁兄,不想兄长要去。来日清晨,同往参礼本师,贫道就行省视老母。”

而宋江与公孙胜同拜罗真人时,罗真人除了送了宋江八句谒语后,特别给宋江提到了公孙胜。

罗真人再与宋江道:“将军在上,贫道一言可禀。这个徒弟公孙胜,本从贫道山中出家,远绝尘俗,正当其理。奈缘是一会下星辰,不由他不来。今俗缘日短,道行日长。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贫道,却不见了弟兄往日情分。从今日跟将军去干大功,如奏凯还京,此时相辞,却望将军还放。

可见,这个活神仙罗真人,心中盘算早已经清楚,公孙胜是上应天星,跟随宋江不过是应了天数,而跟宋江点名了他的这位徒弟日后班师奏凯后,就是离开之时 。

而最后征辽,灭王庆等事成班师回朝,梁山一百单八将唯有吴用、公孙胜、鲁智深、武松四人不着朝服,而身穿本来衣服。

此时公孙胜再次跟宋江提出返乡,因为之前罗真人已有话语在前,宋江承诺在前,故而只能同意。其实对于公孙胜,不过也是使命完成后回山复命的一个过程。

次日,只见公孙胜直至行营中军帐内,与宋江等众人,打了稽首,便禀宋江道:“向日本师罗真人嘱咐小道,令送兄长还京之后,便回山中。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水浒传 第一百零七章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其实,宋江后来事,罗真人早已经看清楚,所以才以言坐实宋江,让他不至于以兄弟之义气阻拦公孙胜回山。须知,这公孙胜可是罗真人真心疼护之人,让他回山,不过解了公孙胜或者之厄。

戴宗又拜问丈丈道:“九宫县二仙山离此间多少路?清道人在家么?”老人道:“二仙山只离本县四十五里便是。清道人他是罗真人上首徒弟,他本师不放离左右。”--- 水浒传 第五十四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结语

虽然说,公孙胜真实的离开或者就是因为早已对宋江心冷,而他最早倾心的晁盖却在梁山内部权力分配中隐隐约约成了牺牲品。作为本性清高的清道人公孙胜,喜的是修仙炼丹,淡泊名利的人,怎会对功名垂目。勉强陪着宋江走完一程后,作为一部宿命论很重的一部小说,遵照师命,自然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宋江回山复命了,也是完成了他最终的红尘劫数了。

最终来说,所以公孙胜的入世又出世,却都是因为宋江的原因了。


流光手记


在我看来有很大关系呀。

晁盖还在时谋划的智取生辰纲就是由公孙胜一手策划领导,因为其的料事如神才使得这件奠定了梁山基础的事件得以顺利完成,当然除了这件事还要其它和玄法有关的事件都有其身影。

而在晁盖死后,梁山虽然明面上是一个团体,其实私下分成了两个派系,宋江和卢俊义,宋江方更加心思慎密一些,和军师吴用一起策划了“石碣天书”事件。记得有人说过,面对那些傻人,只有用洗脑的方法才能让他们信服团结,神学恰恰是当时农民的软肋,宋江就此领先卢俊义一步坐上了头把交椅。

但是精通这方面的公孙胜可能没有看出其中的猫腻吗?关公面前耍大刀,公孙胜知道宋江和吴用的计谋。宋江和吴用也明白公孙胜能看穿这点把戏,但双方都缄默不语,公孙胜不揭穿的理由也很明显,因为自己的老派系的人物,晁盖已死,自己无法融入到宋江或者卢俊义的团体中,因为这两方都害怕公孙胜会取而代之。

所以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一个人再强也要忍气吞声,但终有一天,宋江会隐忍不住除掉这个碍事有知道太多的公孙胜,所以公孙胜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彻底摆脱现在身份的时机。

在宋江相应朝廷号召归顺后,公孙胜知道时机到了,立马向宋江提出了离开的请求,而宋江也乐的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个碍眼的家伙赶走。


老书虫的书架


水泊梁山入云龙公孙胜是一个能够呼风唤雨降妖驱魔的人物,他和晁盖、吴用、刘唐、三阮白胜一起劫了生辰纲,又一起上了梁山。但他又率先离开了梁山,和宋江有关系吗?



公孙胜第一次离开离开梁山,是在书中第四十二回:

第三日,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未知如何。众人饮酒之时,只见公孙胜起身对众头领说道:“感蒙众位豪杰相带贫道许多时,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从跟随晁头领到山,逐日宴乐,一张不曾还乡。蓟州老母在彼,亦恐我真人本师悬望,欲待回乡省视一遭。暂别众头领,三五个月再回来相见,以满小道之愿,免致老母挂念悬望之心。”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真的是因为离家日子久了,挂念母亲和师傅罗真人,跟宋江毫无关系。“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是作者说出来的,是画外音,如果真是因为公孙胜看不惯宋江所为,要离开梁山,作者会直接说明的。而且,那时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的时候,宋江是刚到梁山,自己还没有站稳脚跟,即使他有架空晁盖的想法,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就是挂念母亲,跟宋江毫无关系。



公孙胜第二次上梁山,是戴宗李逵去请请上山的。走的时候他师父有这么一段话大家看下。

罗真人道:“……吾今传授与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的临期有误。”

罗真人送的八个字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罗真人是支持宋江的,所以他嘱咐公孙胜要救宋江,还要保国安民。但完成这些之后,公孙胜就得回山,不能贪恋红尘欲望,还得修道才行。


公孙胜没有忘记师父的话。后来征讨王庆,攻克幽州,宋江等人到了汴梁之后,公孙胜就回去了。从此,他再也没有和宋江见过面。 据此可知,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梁山,是因为师父有言在先,不能贪恋尘世功名,所以尽管公孙胜立功无数,却不上朝听封,依旧回去修道了。

所以,我们反对那些阴谋论,说什么公孙胜最早发现宋江的险恶用心,寒了心从而离开梁山。退一步说,如果公孙胜真是看不惯宋江,也不会在第一次离开梁山半道上遇到锦豹子杨林还推荐他上山入伙,没天理呀!



所以,公孙胜离开梁山完全跟宋江没有关系他也从来没有看不起宋江,更谈不上反对招安。


偏爱蓝色


公孙胜本就是一个江湖道士,他是敬重晁盖的义气才追随与他的,后来又一起上梁山落草为寇,后来晁盖死了他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个人认为公孙胜的离开是还有一点就是因为他已看到了水泊梁山的前途命运。

宋江当梁山老大,很多人是不服他的,公孙胜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宋江太过假仁假义。



文化小小生


大家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公孙胜是《水浒传》前期中的重要人物,绰号是“入云龙”,公孙胜因为和晁盖、吴用等一起劫取了生辰纲,受到官府的追捕,无奈之下才上了梁山。在梁山集团里,和吴用一样都可以说是建立山寨的元老,主要也是作为谋士发挥作用。在宋江上山后不久,便以归家探母为名,离开了梁山。个人认为他离开梁山的原因有两点。

1 对自我的保护

宋江上山后,梁山集团就有了两个可以振臂一呼的带头人,晁盖和宋江。一山不容二虎,结局必然是只能留下一个,看看瓦岗寨的故事就知道了。公孙胜肯定是看出了这一点,他是晁盖的核心班底,主要谋士,与宋江的交情并无多少,不能像吴用一样能够打入宋江的心内,取得信任。晁天王的个性豪气过人,但城府不够,在与心思缜密,厚黑过人的宋江在争夺梁山权力上必将失败,原先的班底也必将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因此公孙胜提前下山,就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

2 对梁山前途的不看好

公孙胜是有过二次进入梁山集团的,书中描写那是为了攻打高唐时,出山帮助梁山打败高廉的妖法。随宋江班师回朝后不久就再次离开。梁山已经被收为官军了,不再是匪类,公孙胜为何会这么快的离开呢。公孙胜应该是看出了当权者想要将梁山好汉当做一杆枪,哪里有用去哪里,一方面削弱梁山的实力,一方面平定各种叛乱,一举两得,这样的环境肯定不是公孙胜想要的,他当初既选择回家自保,现在也就不会再入险境。后来的悲剧结局也应证了这些。

综上所说的,公孙胜离开梁山这个集团与宋江有关,但是更多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

以上是我的浅薄之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有问题可以直接私信我@文武看历史


文武看历史


要说起梁山好汉中最为神秘的人物,就飞入云龙公孙胜莫属了。不光是因为他是一位修仙的懂得五行道法的道士,而且公孙胜还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人,他为什么要离开梁山呢?只因他彻底的看透了一个人。

公孙胜本是一个道士,他在云游江湖的时候,得知晁盖此人重情重义,所以就和晁盖交好。后来晁盖和公孙胜等几个兄弟智取生辰纲,劫富济贫。后来在几经周折之下,他们更是一起上了梁山。干着一些劫富济贫的正义之事。

但是一个如此充满兄弟情义的梁山,公孙策却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公孙策离开梁山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宋江。公孙胜虽然是一个云游的道士,但是却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之人,这个从他和晁盖交好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后来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当时在聚义厅众位好汉齐聚的时候,宋江就开始分化了梁山上的势力。所以公孙胜一看苗头不对,所以就以奉养母亲和师父为由,率先离开了梁山。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的梁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讲兄弟情义的梁山了,而多了一些利益纠纷,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宋江上梁山之后,他第一次离开了梁山。虽然此时他离开梁山,但是对于自己的兄弟还是放心不下的。所以他虽然在家奉养母亲,但是还是心系着梁山上的众位好兄弟的。所以在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时候,被妖道高廉打败。

没有办法之际,宋江就派戴宗去请公孙胜出山,前来帮助自己。此时公孙胜因为放不下梁山上的兄弟,所以决定再次出山,帮助宋江攻打高唐州。 而夺下了高唐州之后,公孙胜在兄弟们的挽留之下,再次留在了梁山。

而之后,他也为宋江的多次征战的时候也立下了功劳。但是公孙胜甚至自己和公孙胜绝对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所以此时他们是互相利用,互相防备的。此时在梁山上,公孙胜和“智多星”吴用一起担任着梁山军师的角色。

但是和吴用完全信服宋江不同,公孙胜和宋江是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的。而也深知自己不可能收服公孙胜。所以对于公孙胜也是非常忌惮的。当时宋江虽然内心厌恶他,但是也对他完全没有办法。

因为公孙胜的实力强盛,而且作为梁山的元老,是很有威望的。所以公孙胜在第二次离开连山的时候,宋江只是表面上挽留一番,但是内心是巴不得公孙胜离开的。而公孙胜的再次离开,同样也是因为宋江。

此时公孙胜彻底看清了宋江此人的本性。从当初他初上梁山的时候,就大搞分裂,后来接受朝廷的招安,将梁山上的兄弟们带上了绝路。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公孙胜在无法阻止事情发展的情况下,只能激流勇。

最后果然宋江等人惨死,而公孙胜隐居山林,最后享年82岁,得以善终。而公孙胜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完全就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宋江,所以及时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才有一个好的结局。


土豆崽


水浒传里写公孙胜会法术,而且他的师父法力无边,一直隐退深山老林。公孙胜回去探母探师父,本来就不想再出山,但宋江乃结拜兄弟,梁山好汉出兵时碰见敌方狠辣巫术,我军死伤无数。宋江多次派神行保戴师去找无数次,最后不得不再次出山扶持宋江,灭巫术。孙公胜再次出山,主要原因我觉得有几个,一个是孙公胜是得道出家之人,不喜欢江湖上的打打杀杀,故想隐退。二是家里老母年迈,没人赡养,想陪母亲过晚年。三是师父早看出大宋命运,早知道宋江等人的命运,极度不想孙公胜再次出山。当然,最后公孙胜为了宋江之情,梁山泊之情再次出山扶助,但当把地方巫士灭后,又草率离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