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華: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關係

奇經八脈由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組成,是相對於十二正經外的一個單獨系統,這是上古真人的一大發現,只是它的巨大價值尚未被醫界充分認識。由於它不拘於十二經脈,彼此無表裡配屬關係,且與臟腑無連屬、干支不相配、功能上各異,故曰“奇”。


單志華: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關係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雲:“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對於這段話,通常的理解是:奇經八脈功能在於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血有餘時,則流注到奇經八脈“蓄以備用”;而當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則由奇經“溢出”來補充。是這樣的吧?


其實這僅是一個方面。奇經八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李時珍同樣提到了,只是後人忽略了,就是其後他說的:“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何謂“龍虎升降”?道家導引之術認為:赤龍者,舌也;以舌攪口齒並左右頰,待津液生而咽。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即口液升起為龍,津液作汩汩聲下嚥即氣降為虎。《修齡要旨》有云:“平明睡起時,即起端坐,凝神息慮,舌舔上顎,閉口調息,津液自生,漸至滿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久行之,則五臟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氣血流暢,諸疾不生,久除後患,老而不衰。”用今天的話講,道家研究的是生命科學,講修煉打坐,講“爐鼎”(即安爐立鼎,比喻修煉金丹之法。內丹以泥丸為上鼎,以丹田為下爐)。從這個意義上看奇經八脈,則奇經與腎、肝、腦、髓這些重要臟器器官有著一種特殊的“氣化”關係——它對於十二經脈就不僅僅是“蓄水池”了,準確地說是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即奇經八脈系統講先天,十二經脈系統講後天。


有詩云:

本來督任一身中,尋得仙源有路通;

剖別陰陽維蹺界,調衝運帶鼎爐紅。


道家內丹術築基(即修煉安神定息的基地)氣功講任督二脈小周天,還有十二經脈大周天。以精、氣、神的精為基礎,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元精須與元氣合煉,化為精炁相合之物。


據瞭解,正宗丹道功講究“打會陰”(而非命門),即打開陰蹻庫然後走任督二脈循環——這才是養生乃至長壽的根本。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蹺脈篇》引張紫陽《八脈經》雲:“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衝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此乃深通道法之高論也!


道家講修煉,古代醫家同樣潛心此道,展閱《素問》開篇《上古天真論》,其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廣雅》:恬,靜也;《說文》:惔,安也。虛無,內經教材解釋為“思想閒靜,心無雜念”?其實這四個字講的是內功修煉:恬,即入靜;惔,即模糊狀態,但仍有形跡可尋;虛,已屬無形,漸入恍惚之中;無,乃是最高境界。故“恬惔虛無”,本意是講由靜到虛再到空的修煉過程,是為醫與道生命的真諦。


所以我認為,從先、後天角度研究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如某些先天發育不足的病患,某些慢性消耗性病患,某些臟腑功能嚴重失調的病患,某些腦病及精神障礙性疾病,某些血液病,甚至某些家族遺傳性疾病(包括腫瘤)等,都可以考慮先天因素,從奇經八脈上用藥、處方、用針配穴。


八脈交會穴為什麼作用那樣強大?兩百多斤體重的壯漢,因活動時某個姿勢閃挫而腰背劇痛、不可轉側,僅僅針小小的後溪穴,不過數分鐘疼痛便迅速緩解。為什麼會效若桴鼓?就在於此穴能夠通達督陽與巨陽,在於它激發的是先天之真陽!這個力量很厲害!


學醫要懂得悟道,比如針灸中的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其療效為什麼高於一般辨證或循經取穴?就在於此道高度揭示了人與外界天地間的週期對應性,同時又揭示了人體內部先天和後天的互通性。子午流注講後天十二經脈的井滎俞(原)經合五俞穴相配,靈龜八法則是專講先天八脈的八穴相配。所以這種針法可喻為“大則彌綸宇宙,小則纖細秋毫”的一種針法。在臨證中兩者結合起來按時取穴,從先天后天角度切入並做對比觀察積累病例資料,進而歸納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當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奇經八脈最早散見於《內經》,其後《難經》中的“二十六難”至“二十九難”作了重點闡述。以專著形式探討奇經八脈的理論與實踐的,莫過於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這本小書篇幅不長,確是貨真價實。尤其難得的是,通過這本書,可以證明李時珍還是一位深通道法的高人,有很深的內功修煉體驗,否則這樣的書是寫不出來的。


如:“李頻湖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故魏伯陽《參同契》雲:‘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崔希範《天元入藥鏡》雲:‘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覆命關,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雲:‘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俞琰注《參同契》雲:‘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書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尾閭穀道,一實一虛,故名下鵲橋;尾閭關上夾脊三竅,至玉枕三竅,與鼻上印堂,皆髓實填塞,呼吸不通;鼻下二竅,虛而且通。乃呼吸往來之徑路。印堂鼻竅,一實一虛,故名上鵲橋。


李時珍將醫、道兩種學說融合一體來研究奇經八脈的學術思想,對於複雜疾病疑難頑證治療思路的開拓具有重要意義,當代中醫界立專項攻關腦病,還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的深層機制的探討,不妨研究研究奇經八脈。我以為值得中醫界轉換思維,加以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