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局面風雨飄搖,是因爲皇帝生不出兒子來嗎?

季我努學社


從慈禧太后生下同治後,清宮中近半個世紀就再也沒有聽到嬰兒的啼哭聲,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宮荒”。

之後,清廷連續三個皇帝都是幼年登基,而且三個皇帝都沒有子嗣,從命理運數上說,這是典型的“天命所終”。

簡單說就是,清朝的氣數,盡了!

連續三個兒皇帝,而且三個都生不出兒子,如果這朝廷還不滅亡,真是奇了怪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清廷在在風雨飄搖中繼續支撐六七十年,這真是託了老祖宗康熙雍正乾隆三個大帝的豐功偉績,否則早就該玩完了。



那麼,如果不是兒皇帝登基,而是成年皇帝繼位的話,那清廷能帶領中國走出困境嗎?

這個卻是很難說的。

首先,這個繼位的皇帝是什麼樣的皇帝?同治皇帝未滿20就死了、溥儀退位時未滿十歲,這兩位就不說了,就光緒皇帝親政之後,也算是成年皇帝了,他的政績又如何呢?

也許有人說,如果把康熙雍正乾隆這種厲害的皇帝換來,那晚清會不會更好一點呢?

如果是這樣,只能說,會好一點,但要說完全扭轉當時的東西方差距,恐怕是不現實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1800年工業革命以來,東西方的差距已經不是一點半點,而是全方位的落後。

這就是說,不是像洋務派說的那樣,中國和西方差的僅僅是堅船利炮,事實上,真正的差距是背後的產業力量。

再深入說的話就是,中國仍舊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而西方的堅船利炮不僅僅是買幾艘戰艦和幾門大炮就可以拉平差距的;

真正的問題是,西方已經步入工業化社會,其工業勢力已經在加速度發展,東西方的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



而且,東西方也不僅僅是產業差距,產業的背後,是技術創新能力、教育、文化、制度、藝術、法律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差距,這絕不是一二十年的追趕就能彌補的。

而且,你在追趕,人家難道就停步不前,等著你嗎?

當然不會!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即便是康熙大帝再世,要想趕上西方恐怕也是很難做到的。拼命追趕尚且做不到,何況是近一百年還自己在瞎折騰呢?


坑爹史冊


非也非也,我們要清楚,清廷腐爛不止是皇帝,最根本的是整個統治階層都已經古朽。在十九世紀強大的西方文明面前,這樣一個腐朽的封建大帝國,死亡是遲早的事,只是死法有異罷了。


想通過變法來刮骨療毒,對統治階級而言是極其痛苦的。而且歷史上的變法貴族到最後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他們手中的權柄終究被搶奪乾淨,而之後要不成了傀儡、要不成了刀下亡魂。

他們肯定也清楚這一點,所以舊貴族們頑固地掙扎,想再博一把,終於把這個風雨飄搖的舊帝國整的亂七八糟。

“好吧,大家一起玩完”

於是革命爆發了,人們意識到只有革命才能拯救這個苦難的帝國。

大清終究完了。


觀察日本


首先,晚清和以往王朝面臨的壓力更大,有內在的農民階級和外在的西方列強的雙重打擊,已經存在200年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很難抵禦這兩股力量的衝擊。

其次,封建社會制度的封閉性和腐朽性。不進則退,落後就要捱打。不詳說。

第三,從嘉慶開始皇帝的能力和身體一代不如一代,掌舵之人都不行了,國家的大船不飄搖才怪。

第四,清王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他們認為西方列強不過是想通商或者佔地,不會推翻他,而漢人才是他們最可怕的敵人,所以每次列強打過來的時候他們最終都會選擇談判割地賠錢,卻不會像埃塞俄比亞國王那樣發動群眾一起對外。所以晚清越來越飄搖,最終走向滅亡。

不能怪慈禧,她之前的皇帝已經在賣國了,她死後大清亡了。不能指望光緒,即使他幹掉慈禧戊戌變法成功,他也不會從封建國家的傀儡皇帝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的傀儡。


半球女孩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邏輯是可以顛倒一下的,不是因為皇帝生不出兒子才導致的晚清政治局面風雨飄搖,而是因為晚清政治局面風雨飄搖,皇帝才生不出兒子來的。

其實皇帝無子並不會導致政局不穩,只要朝中有德高望重的皇室宗親或者是有功之臣、首輔大臣之類的人物存在,在旁支中確立一人繼位是很容易的,政局一樣會平穩傳承,這種例子在封建社會中屢見不鮮。而恰恰因為清朝最後的三個皇帝都無子,這難免不讓人多想,可能這就是清朝乃至封建王朝落幕的一個側面體現吧。

提到晚清,避也避不開的人就是慈禧太后了,這個毒害了中國半個世紀的老太婆其實是導致晚清政治局面一塌糊塗,皇帝生不出兒子的罪魁禍首。

晚清最後的三個皇帝分別是同治、光緒、宣統,而生不出兒子的皇帝也是他們三位,同治是慈禧太后的唯一兒子,光緒是她妹妹的兒子,宣統祖父的嫡福晉是慈禧胞妹,可見這三個皇帝都是慈禧心目中的"本家人",自然聽自己的話,方便控制。

1.同治皇帝

自從咸豐皇帝去世後,慈禧就想把持朝政,做女皇帝,垂簾聽政,做清帝國的一把手。辛酉政變之後,慈禧成功掌握實權,而同治皇帝繼位時只有6歲,去世時也只有19歲,按照古代君主早婚早育的習慣,同治皇帝留下子嗣的可能性很大,不過鑑於慈禧太后的獨政專裁,小皇帝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皇帝,政事一概不能經過他的手處理,所以直接導致了他變得頹廢,無所事事,整日與宮裡的太監玩樂。民間說法,同治帝喜歡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興,常獨處乾清宮。苦悶的他,由王慶祺導淫,與載澄微行,在宮外尋花問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誤作天花來治,最後病死。同治皇帝至此成為清朝最短命的一個皇帝,同治皇帝的早逝也預示著清王朝的日暮西山。

2.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皇帝並無實權。在載湉親政後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臺,一直到被毒死。

光緒皇帝在位34年,按理說是一定能留下孩子的,不過他的悲劇的一生都是在於慈禧太后鬥爭,慈禧給他選擇的皇后妃子都不是他自己喜歡的,他自然不願多接近,而他內心裡喜歡的妃子珍妃自己卻不能過分親近,因為光緒皇帝不喜歡慈禧選擇的皇后,導致慈禧對珍妃的恨意更甚,終於在八國聯軍進京時被慈禧太后逼迫投井而死。光緒皇帝自然非常不滿意,心裡苦悶,也會影響身體,史載光緒帝身體虛弱,傳說性無能,患有遺精病,這也是他沒有孩子的一方面原因。



3.宣統皇帝

清王朝乃至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宣統皇帝溥儀繼位時3歲,退位時6歲,在這個年齡自然是生不出孩子的。溥儀享年67歲,這麼長的生命歲月中他是可以有孩子的,而他沒有子嗣的原因則是在童年時期就喪失了生育能力。溥儀的童年時期其實是在一些宮女太監中混大的,那時清王朝已經不復存在,不過鑑於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的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所以溥儀在童年時仍生活在紫禁城中,在紫禁城內,他仍被稱呼為“皇上”,同時也留有宮女太監伺候。

自從滿人進軍中原建立了清朝,依據他們的傳統規則,那就是皇帝娶妻納妾前,都要進行婚前啟蒙教育。溥儀退位時6歲,6歲孩童對於這種成人男女之間事肯定是一無所知。溥儀對於這種教育有很大的叛逆心理,受教過程中也會有反抗。但是對於未受過事的宮女,她們為了完成任務,而不被責罰。在清王朝已經灰飛煙滅的情況下,對於反抗又年幼溥儀,她們在執行的過程中,肯定不失有點暴力。溥儀長大回憶說,當年他每一次啟蒙教育後,遭受宮女們的對待,接下來的數日內頭腦都會暈暈盹盹,萎靡不振。而長此以往,溥儀幼小的身體自然承受不住,導致了終身不育的結果。



筆筒Susie


個人觀點,僅供各位參考。

個人不是很贊同這個結論,不可否認清朝後期幾位君主均為子嗣不旺。

從咸豐帝開始:咸豐帝只有三個子女,分別為長女榮安固倫公主,咸豐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僅22歲;長子

愛新覺羅·載淳,即同治帝,19歲病逝;次子次子憫郡王,出生當天即夭折,未命名。

同治帝和後來繼位的光緒帝均無子嗣,宣統帝在位僅3年時間清朝即告滅亡,可以不統計在內。

我們來看看晚清時期,清朝所面臨的局面。

1.外患

這個可以說是最為嚴重的!也是最令人中國人痛恨的!

那些強盜們犯我邊境、殺我子民、搶我土地、奪我金銀,在當時西方列強的欺凌下,那時的中國舉步維艱,滿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擋。

2.內憂

可以說,滿清政府從來都沒有對於底層百姓放心過,尤其是對佔據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而言,其主要統治還是依靠的是滿族。而在晚清時期,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是給到了滿清政府一記重拳。其後的捻軍起義,義和團運動,到了後來的民主革命,無不對滿清政府進行著衝擊。

3.統治階層原因

即使是爛到骨子裡,清政府仍然在苟延殘喘,他們不願意放棄握在手中的那點權力。晚清四大名臣之後,清政府也沒有多少能夠拿得出手的優秀政治家了(更別提滿族大臣了)。固步自封,繼續維持自身的統治地位,最終是被歷史的車輪給碾壓過去。

個人愚以為,在這種環境下,滿清的統治已經是回天乏術,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至於有沒有兒子,都無關緊要了,畢竟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古今眾談


在晚清,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最後三位皇帝同治、光緒和宣統(溥儀)都沒有子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皇帝一般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子嗣眾多,如康熙帝就有子女50多個,其中皇子有35個之多。



有些人認為晚清政局混亂,慈禧太后獨攬大權使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與末代三位皇帝沒有子嗣有關,真的是這樣嗎?

1861年,咸豐帝病死,慈禧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為垂簾聽政,控制中國的統治大權,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從而開始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歷史。



同治繼位後由於年齡尚小,只能由慈禧垂簾聽政,慈禧的野心又非常大,控制了統治大權就不想放權了。但是迫於壓力在順治十八歲時讓其親政了,說是親政,實際上大事還是由慈禧決定。順治親政一年後就駕崩了,年僅19歲,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慈禧對其約束太多,同治皇帝又比較風流,經常光顧北京城的八大胡同,據說是染上了梅毒而亡。



同治皇帝早逝,沒有留下子嗣,故慈禧為了再次實現垂簾聽政的美夢選載湉登基為帝,又是太過年幼,慈禧順理成章的再次掌控大權。假如同治皇帝留有子嗣,那會怎麼樣呢?就算留有子嗣,也肯定會年齡尚小,其結果還是慈禧再次掌權。



光緒皇帝共在位三十多年,其成年後也實現了親政,但也只是名義上的親政,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再次訓政,直到1908年病逝。假如光緒皇帝有子嗣也只能是在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後繼位,此時慈禧太后也病逝了,但是清政府已經土崩瓦解了,民主革命大勢所趨不可抵擋。

因此,末代三位皇帝都沒有子嗣只是一種罕見的歷史巧合,與晚清政局影響不大。假如都留有子嗣,慈禧太后依舊會垂簾聽政,掌控統治大權。


竹林史怪


晚清政局的動盪,當然和皇室子嗣不興有關係,甚至可以說,光緒三十多年的人生悲劇,就跟他堂哥沒兒子有關係。



一個王朝衰落的徵兆,有一個比較玄學但是又很有道理得現象,就是皇帝壽命逐漸變短,皇室血脈難以為繼。具體的說,就是皇帝生不出兒子了。這一點在清朝咸豐年間以後尤為明顯。

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就是懿貴妃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咸豐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六歲的同治即位。而同治當了十三年皇帝,最後因為梅毒而死,死前也沒留下一兒半女,帝位只能交給從血緣和政治利益上最接近他的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



光緒是慈禧的姨侄,也是咸豐的七弟的兒子,也就是說他得管慈禧叫四嬸和大姨。出於這份感情和血緣,以及對同治教養不嚴的深切自責,慈禧將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光緒的教育之上。而這一下,就壞事了。

光緒當了皇帝,可他親爹醇王還沒死。由於恭親王太厲害,慈禧為了維護統治必須提拔醇王來制約恭王,史稱“甲申樞變”。而慈禧最擔心的就是她一閉眼以後,醇王就當上太上皇甚至是皇帝。出於對醇王的防備,她對醇王是處處掣肘,種種提防。正是這種中央層面的混亂,導致了光緒後期,整個國家大政已經徹底脫離了“同光中興”時期的欣欣向榮。



而光緒雖然比他堂哥多活了二十年,卻和他堂哥一樣沒孩子。無奈之下的慈禧只能繼續薅醇王的羊毛,把三歲的溥儀抱回來當皇帝。但是三歲孩子怎麼做天子?於是就只能把溥儀他爹載灃提為攝政王。

但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小年輕怎麼做攝政王?更何況他還拉了一幫歲數和水平都差不多的王族兄弟來執政,把漢人甚至非宗室的滿人都排擠出朝廷。這樣看起來似乎是漢人勢孤,其實是旗人自己自絕於人民了。



青言論史


當然有很大的關係,各位客官,聽我娓娓道來,咱先來看看清朝前期幾個皇帝的生育數;努爾哈赤,前後生育了16個子女;皇太極,11個子女,福林,5個子女;康熙,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帝,光兒子24個,不包括女兒;這是前期清朝皇帝的生育數,雍正10個兒子,乾隆生了17個兒子,從乾隆開始,清朝往後的皇帝開始兒子越生越少,直至絕嗣,從乾隆往後也是清朝傳統意義上由勝轉衰的時候(這個論點其實並不是很充分)我們在看一下清朝剩餘皇帝的生育問題。嘉慶5個兒子;道光9個兒子,看起來很不算少,但是有一部分不足年便已夭折。咸豐2個兒子,同治無;光緒無。一方面清朝皇帝由於禁止滿漢通婚,且長期近親結婚,導致生育率直線下降,導致晚清皇帝更替較快,導致後宮長期專權,同治光緒便是悲劇的代表




言茹心茹


後繼乏力,是很小的因素。

晚清皇室,除了恭親王奕盺,再沒有一個有政治能力和治國能力的人才。奕盺還處處受到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的掣肘。

滿清貴族集團,大多數目光短淺、不思進取,【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僅僅想維護滿清的貴族統治!

這些因素,影響了內政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名無實的洋務運動、貪汙腐化的政治氛圍、停滯不前的思想環境。終致內外交困、飽受欺凌。

個人認為,滿清貴族面對漢文化的不自信、肆意篡改;對新興科技力量的拒絕、壓制;是導致華夏民族近代悲劇的重要原因。


用戶53580230611


非也,非也,晚清時期,民生凋敝,八國聯軍都攻進了北京城,中國人出現了前所未有革新思想和啟蒙運動,進步人士看到西方世界的發達武器裝備及政權模式,國家理念等等,自由民主意識逐漸覺醒。大清閉關鎖國,就像一覺醒來,整個世界都變了,世界要求中國跟上時代潮流,走向共和制度。人家就是用洋槍大炮把你的制度及陳舊思想轟的稀巴爛。所以中國已經不能再閉關鎖國,對世界一無所知,矇頭睡大覺了,不然就可能是亡國滅種的危險,中華民族到了轉折點,轉變,革命已經是迫在眉睫了,而且統治集團出現了內妖,大清一始,就有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結果慈禧上臺,垂簾聽政,內憂外患,所以不是一個皇帝生不出孩子的問題,生的再多,權利都被制約了,沒有用,不是皇帝能解決的,就像大明崇禎皇帝,個人很努力,勵精圖治,省吃儉用,沒用,最後還是亡國,因為什麼,四個字,積弊太深,非幾年,十幾年可以扭轉的,別太相信一個皇帝能做些什麼,實際是他手下是否有能臣幹吏,還有就是用現代話說的綜合國力強不強,這才是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