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裝支架?除了心臟血管造影,還有很多更精確的技術

繼續分享手機裡的手術故事。這個圖片是來自一位南通轉來的心絞痛病人。今天造影提示右冠近段一處侷限性高度狹窄。家屬和患者充分信任我們醫生,由我們決定是否裝支架。充分的信任給了醫生很大的鼓勵,也有很大的壓力,這以後是一"鐵粉"吶!這個時候糾結了,造影提示的病變確實比較重,但是也就70%左右,支架放進去是不是一定能改善患者症狀呢?怎麼辦?再精確評估下。目前我們醫院有血管內超聲技術,血流儲備分數技術和光學相干顯像技術,都在一萬左右,後兩者屬於自費。

(補充:

1.單純造影費用在不到一萬,全進醫保,按比例報銷;

2.支架的費用在3.5萬起步,取決於使用的耗材和支架數量,大部分材料進醫保,按比例報銷;

3.起搏器費用在3-6萬,上不封頂,取決於選擇的起搏器,醫保報銷一口價2.5萬;

4.普通消融的費用在2-5萬,取決於需要使用的耗材,全進醫保,按比例報銷;

5.房顫和一些需要高精度標測輔助的消融費用在7萬多,全進醫保,按比例報銷;

6.左心耳封堵的費用7萬左右,上海市全進醫保,按比例報銷);

這個病人我們選擇了血管內超聲技術(圖2),檢測了血管最狹窄處,狹窄程度69%屬於臨界病變,血管的最小面積也夠用。但是,這個狹窄(醫生稱"斑塊")有比較多的脂肪沉積,說明血管不穩定,而且在斑塊的下部(圖3)我們看到了菲薄的纖維帽,也提示斑塊不穩定易破裂。這個情況我們醫生一般有這麼三種治療策略,三者並沒有明顯的優劣:

1.直接放支架,最安心,但是支架放進去可是後悔拿不出來的,並且需要使用最高強度的活血,帶來潛在的出血風險(患者有胃潰瘍)

2.不放支架,藥物治療,優化的藥物治療方案,抗血小板並調脂穩定斑塊。但是也許改善不了症狀,且存在斑塊破裂導致心梗風險,也可能需要不久就再來放支架,“吃兩次苦”;

3.繼續進一步評估其他兩用技術,血流儲備分數能夠評估真正是否缺血,光學相干技術能夠精確評估菲薄的纖維帽的程度,已便決定第一種或者第二種方案,這種策略的唯一缺點是,貴的東西缺點就是貴。

告知到家屬也充分尊重家屬意見,選擇第二種策略。

要不要裝支架?除了心臟血管造影,還有很多更精確的技術
要不要裝支架?除了心臟血管造影,還有很多更精確的技術
要不要裝支架?除了心臟血管造影,還有很多更精確的技術
要不要裝支架?除了心臟血管造影,還有很多更精確的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