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稱自己為千古一帝,他做出了哪些功勳卓著的業績?

流雲小生


康熙大帝,原名愛新覺羅玄燁,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他八歲登基,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體恤民情、勵精圖治、勤奮不懈,在當時開創了一個盛世。以下從文治武功兩方面簡述康熙在位期間的一些主要的功績及其產生的重大影響,同時最後也附上一些康熙的不足之處。

武功方面

一、剷除鰲拜

康熙在八歲時登上帝位,但在當時康熙其實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皇帝,因為下面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輔政大臣在把持著朝政,而他們四人之中索尼年老,遏必隆軟弱,蘇克薩哈勢力弱小,就數鰲拜的勢力最大,所以基本是他大權獨攬,眼中根本無康熙這個小皇帝。而年少的康熙此時已經意識到鰲拜的威脅性,他知道他要想奮發圖治首先就要整肅朝綱,搬開鰲拜這塊阻礙國務正常進行的大絆腳石,所以他在宮中訓練了一支摔跤隊,表面上麻痺鰲拜,讓他以為自己是一個胸無大志,貪圖取樂的皇帝,而實際確實在慢慢培養與鰲拜抗衡的力量。

就在康熙八年,鰲拜正是被這群他不以為然的少年所打倒了從而被抓了起來,接著康熙又下令逮捕鰲拜的黨羽,之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軟禁終身,鰲拜的黨羽也都受到了不同的懲處。就這樣,康熙清除了專擅朝政的鰲拜集團,親自執掌了最高統治權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少年君王的勇敢,果斷,沉著機智,表現出了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一位滿腹經綸的謀略家;一位具有高明手腕的君王。逐漸體現出其政治家的風範。

二、削平三藩

在剷除了鰲拜集團之後,康熙十分重視國家的統一和權力集中。而又因為藩王勢力過大,且割據一方,擁兵自重,不受朝廷管制,擁兵自重,揮霍無度,他們對朝廷的威脅是不可小視的,隨時可能威脅到這個清王朝的統治。,因此削藩就變得勢在必行了。而削藩令一下達時,三藩之一平西王吳三桂馬上起兵造反,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很快便佔領了幾個省。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那些與吳三桂素有聯繫的將領們也紛紛起兵響應,一時戰火燃遍長江以南半個中國。而此時的康熙只有二十歲,但他面對如此嚴峻的事態時卻能夠臨危不亂,調兵遣將,從容應對。充分體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謀略才能和用人才能。經過長達八年的平反戰爭之後,康熙終於完成了他的削藩政策,進而維護了皇權的穩定。

三、統一臺灣

在清朝建立之後,鄭氏家族一直把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可到了康熙期間臺灣已由抗清基地變成了事實上的割據勢力。在平定三藩之後,臺灣內部出現了內亂,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決心收復臺灣。他重用主張收復臺灣的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又派出留在身邊13年作內大臣的施琅,到福建擔任水師提督,“規復臺灣”。康熙二十二年八月,由施琅率兵,經過澎湖一戰,清軍順利地開進臺灣台灣回到祖國懷抱。這一事件中,充分證明康熙知人善任的才能和魄力,能夠放手使姚、施二人都得以各展其長,各盡其能。

四、反擊侵略

平定了南方的三藩叛亂和東南海疆,康熙便著手解決東北的沙俄入侵和西北葛爾丹分裂邊疆的問題。當時俄國隨著勢力的增強,其領土逐步向東擴張,最後侵佔了我國的黑龍江流域。康熙先派人談判,但無結果。最後康熙不徇眾見,決定出師。著名的雅克薩之戰隨即爆發,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在康熙的指揮下成功地擊退了敵人。此戰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甘屈服於外來民族侵略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氣概。它沉重地打擊了沙俄勢力,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使東北邊疆獲得了比較長久的安寧。除此之外康熙還3次親征噶爾丹,通過一系列籠絡的措施完全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使得整個的蒙古變成了清朝的堅強的無形的牢固的長城。中國從秦漢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貢獻。

文治方面

在文治方面,康熙一生都勤奮好學。他崇尚儒學,對儒家學說充滿深厚的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甚至曾言,如果不是當皇帝的話,他想當一個漢學家,可見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

另一方面更體現他好學的是,他對西洋科學產物更是有著深厚的興趣,以至到了廢寢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他對數學、天文、曆法、物理、生物、外語、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可以說是無一不懂。有一次,他看到科學家梅文鼎著的《歷學疑問》,欣喜地說:“我留心歷算多年,此事我能決其是非,將書留在這裡,讓我閱覽後再發吧。”他仔細閱讀,親加批註,給予高度評價:“甚細心,且議論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後來,在南巡途中,康熙在船上親自召見梅文鼎,一連晤談三次。事後康熙對別人說,他自己雖然留心曆象、算學方面的學問,但“此學如今通曉的極少,像梅文鼎這樣精通的人真是罕見。”還親書“績學參微”四個大字贈給梅文鼎,來表彰他的成就。連康熙親自主持編纂的《律呂正義》成書後,也立即寄給梅文鼎,請他審閱和指正。

康熙還把一些才華出眾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邊,親加教導。他把通曉天文曆法的進士陳厚耀召到南書房,“命至旁座”,親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虛擬法”,又將陳厚耀召至淵鑑齋,“問難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明安圖,在曆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欽天監監正。康熙帝發現他的才智與眾不同,十分寵愛,外出巡幸時命他隨行。一路上,康熙對明安圖耳提面命,像老師和弟子一樣,“受教學於聖祖仁皇帝,精奧異人”。 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宮中,令他參加曆法和算學編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稱“供奉內廷,蒙聖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敬愛而讀之,其法神妙”。

由於康熙重視科技人才,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得到了發展。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其中《數理精蘊》一書,對當時引進的西方數學知識作了很有條理的編排,繪圖立表,又同古代數學進行了比較性的研究,是一部“貫徹中西之異同,而辯訂古今之長短”的著作,被稱為“實為從古未有之書,雖專門名家,未能窺高深於萬一”,代表了當時數學發展的水平。我國古代朝廷選拔人才,重視的是四書五經,倫理綱常,而對科學人才卻不甚重用。像康熙這用重視科技賢才的屈指可數。這也為清朝早期的強盛奠定了精神條件。

在經濟方面,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康熙帝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基礎。

不足之處

儘管康熙的文韜武略、智勇雙全帶來了他在位期間大清一派繁榮的景象。然而,畢竟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可能只有功而沒有過,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

首先,康熙在位期間正值世界資本主義萌芽階段,明代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準備了足夠的資本基礎,但康熙卻選擇對清初正在發展的工場手工業不是扶持而是嚴加限制。在對外貿易上,清代以閉關鎖國著稱。將資本主義扼殺在搖籃之中。

此外,康熙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大興文字獄,殘害了許多無辜的知識分子。

另外,就是康熙雖然喜愛西洋科學,曾學過一些西方數理化和文字,也用過一些西方傳教士做官,還讓他們翻譯科學著作,甚至親自加以刪定。但他對科技並非真感興趣,只是當成擺設而已。南懷仁造出的西洋火炮雖受到康熙誇獎,卻既未推廣,也未引起對軍火工業的重視;科學著作翻譯過來了,而府州縣學仍在以八股取士。如果康熙能真正重視科技文化軍事的學習與更新,持續百年,民智早開,兵精器利,何至有1840年以後的國恥。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因為康熙的一些過錯而對他的豐功偉績進行否定。總的來說,康熙仍舊是功大於過,他仍舊是中國歷史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


大黃扯點歷史


康熙稱自己為千古一帝,首先是他在位時間史上最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本來他孫子乾隆是有能力破紀錄的,但是乾隆登基時曾經說過不破爺爺康熙的在位紀錄,所以乾隆六十年就退位了,不過仍然以太上皇之尊遙控朝政,直到去世嘉慶帝才真正掌握實權。

想稱千古一帝,首先要有拿得出手的文治武功,康熙時開博學鴻儒科,將明朝一些遺老都拉來考試,籠絡了人心,而且還編撰了工具書《康熙字典》,而且現在代數學中的專業術語如“元”、“次”、“根”等定義就是康熙設定的,雖然比不上朱棣的《永樂大典》和乾隆的《四庫全書》,但是康熙皇帝時期的著作更實用一些,更偏向工具類書籍。

而且康熙時期治理黃河、清理漕運,將龐大的有反叛跡象的江南省一分為二,拆分成江蘇省與安徽省,確定各省之間的版圖犬牙交錯,保證每個單獨的省沒有反叛的能力等等。

武功方面則伴隨著康熙的一生,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十六歲設計除鰲拜,二十歲平三藩,三十歲收臺灣,後來出兵雅克薩,簽訂《尼布楚條約》,出兵準噶爾征討葛爾丹等等,康熙可以說一直到死,都在不斷的征討天下,所以雍正說康熙名為守成實同開創是沒錯的。

縱觀中國歷史,康熙勉強能進前十,千古一帝是談不上,百年難遇倒是真的,起碼清朝後來的皇帝就沒有康熙那樣的資質,清朝最厲害的皇帝倒是可以當仁不讓。


飛凡看歷史


千古一帝是後世評價康熙的,康熙自己哪敢這麼評價自己呀。

康熙的功績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一是開疆拓土,二是編著實用性書籍。下面我簡單的說一說,歡迎討論。

開疆拓土

康熙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但是清朝完成實際意義上的統一則是在康熙一朝,康熙在剷除權臣鰲拜親政後,一生都在打仗,相當於把當年多爾袞打的天下,不僅打了一個二週目,還多打了幾個副本,先是平定了三藩內亂,接著又把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東北臺灣又打一遍,打服了冊封駐兵聯姻,打不服了就滅你再駐兵,這些地區也是在清王朝首次納入了省級中央直管的制度體系之內,以至於到了清王朝衰落的時候,這些邊疆地區也沒有像其他王朝一樣,自動脫離,甚至反過來打中央的情況出現,也正因為如此,康熙去世後,並且其的功績,廟號用了一個“祖”。

編著實用性書籍

編書是歷代帝王為彰顯自己的文治最主要的體現之後,比如朱棣的《永樂大典》,乾隆的《四庫全書》,但是康熙編書,編的確是實用性的書籍,比如《康熙字典》《全唐詩》《數理精蘊》影響至今,還有《古今圖書集成》《皇輿全覽圖》等等六十餘部書籍,都是傳世之作,作為帝王,主張實際,與眾不同。


這只是康熙的兩個方面,雖然康熙皇帝的一生痺政很多,晚年還有一定的懶政殆政,但是憑藉他的對歷史的重要貢獻,也無礙於後世對他“千古一帝”的稱號。


曹老師xixi


愛新覺羅玄燁生於公元1654年,卒於1722年,終年69歲。康熙是他的年號,他是順治帝的第三個兒子,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沉著睿智,仁孝寬厚。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打擊沙俄侵略,御駕親征葛爾丹。繼承了先輩的基業,開創了“康乾盛世”的恢弘局面。康熙一生勵精圖治,做出了很多功勳卓著的事情,接下來我們一起探析。

愛新覺羅玄燁是一個少年天子,小時候就嗜書如命,不論是中華古籍,還是西洋科技,他都有濃厚的興趣。這讓他易於接受不同的文化,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

1661年,玄燁在孝莊太后的主持下登上皇位,次年改元康熙。因為康熙年幼,順治帝駕崩前,讓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位大臣輔政。剛開始,四位輔政大臣遇事都會進行協商,由孝莊太后決策。索尼去世後,鰲拜的野心一步步膨脹,想要越過遏必隆和蘇克沙哈做首輔大臣。於是,他不斷上書康熙帝,要求處死蘇克沙哈,康熙最終被迫滿足了他的要求。

康熙六年,康熙14歲,按照祖制開始親政,並且暗中加緊謀劃除掉鰲拜的對策。於是,他挑選滿洲少年,天天練習摔跤。與此同時,進封鰲拜為一等公,讓他解除戒心,麻痺大意。接著,將鰲拜的黨羽先後派出京城辦事。然後,下旨召鰲拜單獨進宮議事,待鰲拜進入宮內,命令滿洲少年將其擒住,公佈他的30大罪狀,判處終生監禁。此後,康熙一舉殲滅鰲拜同黨,掌控朝政。

親政之後,他就開始著手鞏固統一政權。首先就是削平以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為首的三藩。三藩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在康熙下令撤藩後,吳三桂公然發動叛亂。康熙臨危不懼,武裝平叛。經過8年的戰爭,平定三藩。其次就是統一臺灣。鄭成功去世後,他的12歲孫子鄭克爽統治臺灣,此時的臺灣集團內部紛爭不斷,政局動盪。康熙抓住有利時機,命令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臺灣。並且在臺灣設三縣,加強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在內憂解決後,康熙開始解決外患。在清政府整頓內亂時,沙俄侵略者肆意殺掠擴張。康熙果斷採取強硬措施,派兵前往黑龍江地區,打擊沙俄侵略者。1683年,康熙派清軍肅清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沙俄侵略者,只剩下雅克薩還被沙俄侵佔。統一臺灣後,康熙派軍隊進行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擊敗沙俄侵略者。然而沙俄頭目托爾布津捲土重來,妄想霸佔雅克薩。康熙命令清軍迅速反擊,讓托爾布津收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收復雅克薩之後,康熙立即著手解決噶爾丹分裂國家的叛亂。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率軍親臨漠北,指揮軍隊大戰噶爾丹。經過康熙三次親征,最終平定了噶爾丹的叛亂,徹底粉碎沙俄企圖分裂中國的陰謀,鞏固了西北邊疆地區。

1722年,康熙病逝。康熙8歲即位,在即位的61年中,他為清朝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清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裡是歷史學苑,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以史鑑今,開創未來。喜歡的小夥伴不要忘記關注轉發哦!

歷史學苑


康熙,意欲為祥和之意,可他的人生卻一點也不祥和,他八歲登基,也可以說是幼時父母雙亡(母親在他十歲去世),所以說他只有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與自己相依為命。

後來他十四歲的時候,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擒拿了當時的權臣鰲拜,讓自己正式親政。

在自己青年的時候,發現三藩對國家財政軍事威脅龐大,所以開始了針對吳三桂等三藩,察哈爾叛軍的一系列軍事活動,儘管過程很曲折艱難,但最後三藩還是被剿滅了。

為了收服臺灣,派姚啟聖,施琅等人訓練海軍,最終鄭成功後人鄭克爽 投降清軍。

在中年的時候發現外蒙的準格爾部勢力極速擴張,沙俄也進犯清朝邊界,面對這樣的情況,康熙毅然決定親征,剿滅準格爾部,也在邊境打敗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總得來說在清朝歷史上康熙的政績絕對稱得上難得了,在他在位期間積極穩固統治,儘管時常發動戰爭,但國家也沒有因此太過動盪。任用明珠,陳廷敬,於文龍等著名大臣,肅清吏治,為後代打下了基礎。

也有不好的地方,從他開始清朝開始大興文字獄,壓制文學等。


嘴痕


康熙之所以自稱千古一帝,因為他在位期間的確做出了許多功勳卓著的業績,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 削平三藩,鞏固統一。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等三個藩王發動叛亂, 康熙下令討伐,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亂,鞏固了清朝對中原地區的統一。

第二, 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公元1683年,康熙下令武力收復臺灣。8月,臺灣迴歸後,康熙決定在臺灣開府設縣,並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了臺灣及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寧。

第三, 反擊侵略,簽訂條約。康熙28年,公元1689年,康熙派使團到尼布楚和俄國的使團進行談判,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端邊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國簽訂的平等條約。康熙劃定的中國版圖奠定了中國北部版圖的基礎,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四, 親征朔漠,和善蒙古。康熙親征打敗噶爾丹。並採取一系列措施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使整個蒙古變成了清朝的牢固長城。

第五, 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康熙大力興修水利,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令停止圈地,蠲免田賦,並六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治理了黃河、淮河、永定河,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第六,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先後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等,把中國的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第七,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康熙重視文化和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鑑》、《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等許多重要典籍。他還積極引進西學,學習科技。他主持編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種約兩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精神財富。


魯南羈客


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代皇帝,順治之子,雍正之父。他在位期間,曾經先後智擒權臣,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打敗帝俄;妥服蒙古,安定西藏,武功極盛一時,前朝無人能比。他重視個人修養,好學習武,敬孝仁愛,克己修身。他又能重視學術,弘揚文化,編篆圖書,獎勵學者,在文治上的成績也很高。他是歷史上難得的皇帝,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建樹可言。

平定三藩

三藩是清朝的三個藩王,原為明降漢官,分別為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仲明之子)。

吳三桂等在幫助清朝平定天下時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封藩之後,卻權勢日張,擁兵自重,耗銀巨大。以順治十七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2566萬餘兩。而云南一省就要耗銀900多萬兩,所以說:“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到康熙朝時,三藩危害十分明顯,所以康熙帝親政後,首先考慮瞭解決三藩問題。

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因家中矛盾,上書求回鄉養老,將爵位交給其子之信承襲,康熙帝認為時機已到,順水推舟,加以批准。吳三桂和耿精忠(仲明孫、繼茂子)也上書提出同樣的請求,試探朝廷意向。吳三桂和耿精忠的疏請引起朝廷爭論,朝會上“雲可撤者甚少,雲不可撤者甚多”。但年僅20歲的玄燁面臨變局十分堅定,決議撤藩。

同年吳三桂殺死巡撫,起兵反叛,十二省迅速淪陷,但此時的康熙帝身處危局,十分鎮定,不慌不忙地開始調兵遣將,下詔停撤耿尚兩藩,孤立了吳三桂。他重用漢軍,主攻湖南,進取四川,終佔雲南,從而平定三藩之亂。

這次平定三藩,康熙帝所僅20歲,這突出了他個人的政治素質以及臨危決斷,統籌兼顧的能力,也為清政府剷除了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

編篆圖書

康熙帝喜歡寫詩,現存詩1147首,更欣賞唐詩,喜讀唐太宗和歐陽修的作品。他在《講筵緒論》中說:“詩以吟詠性靈,唐太宗諸篇,未有不以天下黎民為念者,歐陽修《憎蒼蠅賦》題雖小,喻讒人亂國,意極深長,每喜讀之。”所以,康熙帝想編一部全唐詩。

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康熙帝諭旨蘇州織造曹寅刊刻《全唐詩》,曹寅一內務府滿州正白旗包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母親孫氏為康熙幼年保姆,與康熙帝朝夕相處,關係特殊,這也是曹寅備受寵愛的原因。

編篆過程中取內府全唐詩集,又旁採殘碑斷碣,碑史雜書之所載,廣為彙集,補直所遺,到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全書告竣。《全唐詩》凡得詩48900餘首,作者

2200餘人。全書900卷,收詩較全,排版有序,做了補正,查找方便。“雕鏤甚精,勝於宋版”獲康熙帝“刻得書甚好”之讚譽,被視為精品。

正因如此,它才具有了文學,歷史,文獻和版本價值。

雖然康熙帝晚年一些措施不利於國家發展,但他畢竟還是一位難得的皇帝,他統治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增強,開創了“康乾盛世”。難怪清廷的西洋傳教士們讚譽他是“人間無與倫比的帝王”。


歷史365


輔臣爭權奪利

四輔臣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逐漸呈現白熱化的趨勢。“顧命” 局面不過三年,輔政大臣鰲拜就暴露出驕橫和專權的野心,處處越位抓權。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大臣索尼一病歸西。七月初七,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但僅僅過了十天,不將年幼的康熙放在眼中的鰲拜便無視皇權擅自誅殺居於輔政大臣之位的蘇克薩哈,數天之後進位一等公,從而左右政局,愈加驕狂。

奪回大權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康熙突然下令逮捕鰲拜,因為念其功績赦其死罪而只是將其拘禁看押,但為了免除死灰復燃的後患,誅殺了大批鰲拜的黨羽親信。不久之後,被囚禁的鰲拜鬱悶成疾死於拘禁所內。遏必隆長期勾結鰲拜,嚴重威脅康熙皇權,康熙便將他削去爵位,以解除後患。至此,康熙帝完全奪回朝廷大權。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當時為公元1673年)十一月,長期盤踞雲南手握重兵實力強大的吳三桂豎起反清復明的旗幟,並於第二年派遣軍隊進攻湖南,開啟了希望以吳代清的攻城略地之旅。

不久後,福建耿精忠、陝西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也相繼兵變反叛,一時間清朝帝國的分裂戰火熊熊燃燒、綿延不絕,各地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向京城。

康熙帝面對分疆裂土的戰火鎮定自若,從容制定了堅決打擊吳三桂、全力招降其他叛變者的應對策略。此方案果然如康熙所料,起到了分化瓦解的良好作用,多股反清力量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先後投降清朝。吳三桂在失去各地黨羽的支持後,逐漸跌入勢單力薄的孤立境地。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窮途末路的吳三桂為了鼓舞士氣在衡州自立為帝,但這一回光返照的方案未能挽回敗局,不久後他便在巨大的壓力中憂憤成疾,無藥可治一命歸西。吳三桂死後,其部軍心不穩,銳勢大減,無力向清廷進攻,只得退居雲貴,希望能偏安一隅。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士氣高漲,一路勢如破竹,不久攻破昆明,平定三藩大戰終於在清朝的凱歌聲中落下帷幕。

解決臺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鄭經死,12歲的鄭克塽繼任鄭經之位,但12歲的鄭克塽無力掌控大局,大權被馮錫範、劉國軒二人把控。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反臺投清的施琅(姚啟聖設計逼施琅投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解決臺灣問題,在澎湖大敗劉國軒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自治無力對抗大清大軍,只得納土歸降。

驅逐沙俄

清軍入關後,沙俄曾經一次又一次地進兵黑龍江流域。沙俄軍隊所到之處,皆被燒殺搶掠,當地民眾苦不堪言。為了徹底消除沙俄無休無止的侵擾,康熙帝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命都統彭春揮師北進,以勢不可擋之勢攻克雅克薩城。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康熙下令2000多名清軍圍困雅克薩城,務必趕走沙俄軍隊。八月,清軍在攻城戰中擊斃托爾布津,但沙軍拒不投降,改由杯敦代行指揮之職,繼續憑藉堅固的城牆進行頑抗。不久後,826名入侵俄軍,被清軍一次次的猛烈進攻打得只剩下可憐兮兮的66人,再也提不起鬥志。俄國見勢不妙,急忙向清廷請求和談。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締結了和平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邊界,清軍將俄軍驅逐出了雅克薩城,保證了黑龍江流域的安定。

掃平漠北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佔領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數十萬人無力對抗噶爾丹殺紅了眼的兇殘野蠻,分作數路向南狂奔,躲過噶爾丹的追殺逃到漠南向清廷請求保護。康熙安置好投奔的喀爾喀民眾之後,立即責令噶爾丹率軍西歸,不得侵擾。但噶爾丹自以為自己兵強馬壯,勢不可擋,康熙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奈何不了自己的金戈鐵馬,不但不聽康熙的警告,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擺出要與清朝一決雌雄的架勢。

康熙面對噶爾丹的囂張氣焰,一面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全面佈防,一面調兵遣將火速北上迎頭痛擊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加強了解決噶爾丹的力度,下詔親征,噶爾丹的軍隊聞訊後軍心大亂,內亂迭起,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不利局面中一命嗚呼,結束了他對抗清朝的生涯。至此,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使清朝的疆域面積得以擴大,使清朝的國際聲譽得以提高。



大元寶電影


要評價請清康熙皇帝的功績,可以從馬克思唯物史觀入手:要從對社會、人民和歷史進程影響入手來評價歷史人物,經濟、政治和文化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績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如下:

1、政治

康熙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

2、經濟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

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其四,蠲免錢糧。其五,地丁合一。

其六,修治黃河,淮河和永定河。清朝初年,黃河多次氾濫成災,在河南、安徽一帶經常決口,後來竟改道與淮河合流,從今天的蘇北地區入海,既影響了漕運,又使許多良田成了沙洲,嚴重的威脅著國庫的收入和人民的生活。對此,康熙帝表示十分關切。

其七,廢除匠籍制度。清朝初年,凡手工業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規定服勞役,或者交納班匠銀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令將班匠銀併入田賦中徵收,從而使工匠們擺脫了人身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手工業發展。

3、文化

康熙強調興禮教。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

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發現原來的地圖繪製方法相對落後之後,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全國地圖。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



歷史那些事1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愛新覺羅,名玄燁,漢號“恩赫啊木古郎含汗”康熙帝乃順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荊城景陽宮。順治十八年正月玄華繼位,當時只有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一· 康熙八年(1669年),擒拿鰲拜,在五月十六日鰲拜進見時,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 罪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將他滅族,康熙帝念敖包曾救過祖父皇 太極的功勞,赦其死罪,改為拘禁。

二·1673年11月21日 -1681年10月29日 平定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國家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失,在四川,雲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殺害。

三·1682年 - 1683年6月 收復臺灣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的反對意見,決定攻臺,1683年6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明鄭水師獲得大勝。

三·1690年 - 1696年 三徵噶爾丹

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御駕親征,通過三次征伐不僅成功阻止了準噶爾的東進,又將咯爾喀蒙併入版圖,為康熙年間平定準葛爾在尊定基礎。1690年的烏蘭布統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以萬餘駱駝組成的防禦陣地(駝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殲敵數千,擊退噶爾道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眾叛親離,絕望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