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时间已经溜到了2019年的尾巴,这一天,在上海浦东图书馆的学习读书会上,陈尚君老师和姜鹏老师一起就《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相关问题和读者展开了互动。

现场的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话筒在人群中传递来传递去,读者们求知若渴,两位老师有问必答,妙语连珠,台上台下,其乐融融。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讲座现场

就在这热烈又祥和的气氛中,话筒传递到了她的手里。只听她款款问道——

“你们做学问这么多年,一直这么清贫,没有物质享受,没有经济利益,你们后悔吗?”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原本热烈的气氛在一瞬间降至了冰点。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可怜的主持人嘴角微微抽动,眼角悄悄瞥向两位老师端坐的方向。台下的观众们也屏息等待着两位老师的回应。情况有点尴尬。

老师们应该是遇到高手了。这群高手平时“大隐隐于市”,她们一般都烫着一头小卷发,穿梭在大街小巷,谈笑风生间让你脊背发凉,脖颈变粗。她们对于众生的宽、窘、达、困、恋、婚、房、车、孩儿、二孩儿等问题,都极其关心,

真情掩不住,大爱在人间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顺便提醒各位打工仔和单身狗,春节快到了,高手们可能会成群结队出现在你面前,让你战战兢兢瑟瑟发抖……平时我们惹不起,躲得起。两位老师显然没这么幸运,今天,阿姨已经当众亮剑,避无可避了。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在人生路上已经走了六十多年的陈尚君老师率先单手接白刃:“

学习使我快乐,我已经快70岁了,比小姜还是多积累了几年,所以和其他老师比,我还不是最穷的。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陈尚君老师说完,赶紧把话筒扔给了坐在一旁的姜鹏。谁知小姜也不是吃素的。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大家知道我是怎么认识陈尚君老师的吗?” 姜鹏清了清嗓子问道。他要逃避话题了,阿姨脸上一副不屑的样子,观众席里也出现了阵阵私语。没想到,随后是长达40分钟的温情回忆,硬生生地把想上厕所的听众拉回了坐席——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只见小姜把头转向老陈,问道:“陈老师,你还记得我第一次跟你说话是什么时候吗?”陈尚君老师心里一惊,暗道:小子你不会把话筒扔回给我吧!

然鹅,并没有。

“在我念书的时候,陈老师就是我的偶像啊!话说2006年的那个春天,我刚刚完成博士论文后不久,在书店闲逛的时候,恰好偶遇陈尚君老师。

那时候,陈老师的代表作《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刚出版不久,可谓技压群雄,震惊海内,我当时就一穷学生,逛书店居然遇到了偶像,那个激动啊,如果在座的各位有追过星的,大约能明白。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当时我想,如果买一套《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就可以请陈先生签名,就有机会和偶像搭讪啊!一翻价格,这套书380元……那时候我一个月的生活补贴是271块5毛。买一套,一个半月的饭钱没了……正在犹豫,买还是不买,买,不买,买,不买……忽然瞥见陈先生正在往门外走,啊,再不买就没机会搭讪了!一咬牙,一跺脚,买!抢在陈先生离开书店前要到了签名。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买书签名一时爽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钱包瞬间空荡荡

在复旦任教以后,最初的工资是3300元/月。其中1300块交房租;1000块寄回老家给妈妈;还剩下1000块,买书糊口,勉强度日。可是时不时呢,就会有一些意外的情况。

关心我的七大姑八大姨很多:‘唉,姜鹏,你怎么还不交女朋友啊?哎呀,阿姨知道,你这个小伙子就是太腼腆,这样可不行啊!来来来,阿姨给你介绍一个,我和你讲哦,这个姑娘我从小看着长大的......’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阿姨们的热情总是令人无法拒绝。不相亲还好,1000块钱还能花花。一个月相两次亲,1000块就没有了!”

放眼当时的观众席,很多人都被这段深情的回忆打动了。然鹅,人们却忽略了,小姜用一张感情牌掩盖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穷,说到底还是穷!只有提问的阿姨,在嘴角边露出了一丝笑容:正所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那么,你想不想知道,姜鹏老师到底有没有后悔过呢?

可能对于别人来说,穷是苦涩的,但是对于熟读《资治通鉴》,并且被人称为“司马光代言人”的姜鹏来说,穷,是一项光荣传统,是司马光的精神遗产。姜鹏只是把这个“穷”发扬光大了而已。以下这段对话,摘自《姜鹏办公室语录》:

姜鹏:听过司马光diǎn dì zàng qī的故事吗?

姜鹏:diǎn啊,就是那个“典当”的“典”,因为司马光实在太穷了,妻子死了都没有钱下葬,所以只好“典di葬妻”。

小编:啊?为了葬老婆把弟弟典当了?这也太残忍了吧?

姜鹏:……地,“土地”的“地”!

说起这个穷,是司马光的光荣传统了。

怎么说呢?“典地葬妻”,就是说明司马光的穷的一个最好例证。司马光为官40载,还做过大宋朝的高管,但手头仅有三顷薄田。他的妻子张氏去世的时候,家里连办葬礼的钱都拿不出来,只好典当了在洛阳的职田三顷,才理丧下葬。

事迹远不止这一桩。说北宋时洛阳城内流传着一句谚语,叫“王家钻天,司马入地”,说的是司马光在洛阳编《资治通鉴》的时候,因为没钱盖新房,在家中挖了间地下室当办公室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个叫王拱辰的高官,他当时也住在洛阳。他很会享受,拥有一套非常豪华的三层小楼。在古代,三层楼已经算得上是高楼了,所以有了“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的说法(这个王拱辰,原本是一个19岁就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士及第的大才子,还被仁宗皇帝赏识,赐名“拱辰”,可惜因为这句谚语,和道德楷模司马光并列,一直为人所薄......惨也是真的惨)。

而且,司马光“少点菜勤打包”是出了名的。什么意思呢?传说司马光请朋友吃饭,菜只上一轮,即便你没吃饱,也不会再加菜了。这样的饭局还有个别名叫“真率会”,意思是朋友相处应该见真实,绝不搞奢侈、装土豪的那一套;别人请司马光吃饭,他就“饱食携其余,怀抱不可虚”,就是把吃不完的菜都打包带回家,每次别人请他吃饭,他都不会空着手回家。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其实司马光不是没有钱。我们在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中国历史大变局》里讲到宋代时,讲得非常清楚,宋代官员们的俸禄是不低的。而且单说朝廷对司马光的赏赐,数量就很可观。如嘉祐八年三月,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元丰七年十二月,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赏与银、绢、衣和马”等等。哲宗即位后,垂帘的宣仁太后也没少赏赐钱物。那么司马光到底为什么这么穷呢?

原来,史料中记载的几次赏赐,他嫌钱多烫手,都给拒了。仅有的一次,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获得近千缗。千缗是什么概念呢?一缗钱约等于现在500元,千缗那就是50万人民币呀!这可真是宋朝版的“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了。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可这笔巨款,司马光拿到手里还没有焐热,马上就把钱交给谏院作公使钱了。啧啧,这觉悟!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活在这人间,只是一个能量转移的通道罢了。司马光把自己当作了一个“钱财”的通道,左手进右手出,把人间富贵看得非常通透。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你看,搞历史的,穷都穷得这么画风清奇。在司马光一千年诞辰的现在,我们也能骄傲地宣布,司马光先生的衣钵(穷)后继有人!复旦的姜鹏老师,作为紧紧追随在司马光身后的男人,风餐露宿都只是小事一桩。穷,压不垮我们,我们的精神是富足哒!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我们口号是:治史要学司马光,心胸学问书里放。要想历史搞得好,家中两件破棉袄。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搞历史就得穷。同学们,读史学史无“穷途”,姜鹏老师等着你们后来居上哦!

这一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同志们,我们下期,再见!

一个搞历史的,究竟可以穷到什么地步?

各位,戳戳链接,支持一下“穷”途跋涉的历史老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